40年馆藏工作回眸
2020-11-30
成都画院现有藏品1717件,其中国画作品1449件、油画作品1 82件、版画作品49件、多媒体作品32件、其他类别作品5件,市值过亿元。
建院伊始,典藏工作就是成都画院的核心工作之一,见证着画院40年的发展历程。除征集购买、接受捐赠等传统形式的人藏途径,成都画院结合自身特色,自上世纪80年代起逐步建立和完善画家管理办法,由画院专职画家、画师、特聘画家每年完成一定数量的职务创作作品用以充实馆藏,从而逐渐形成规模化、固定化、特色化的藏品收藏体系。成都画院藏品以四川地区艺术大家代表性作品系统收藏为特色,较为完整地呈现出四川地区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
2004年9月,根据成都市国资委及上级主管部门要求,成都画院成立资产清理领导小组,集中对成都画院所属国有资产(含馆藏)进行清理。2005年11月30日,配合国有资产清理,画院初步完成藏品设施建设、资料建档、拍照录入、文件归档等工作。截止当年,成都画院共有藏品994件,全部为书画藏品,其中明、清、民国时期文物藏品23件,院内艺术家创作的藏品461件。
2014年7月-8月,成都画院参加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严格按照普查要求对1426件臧品拍照、信息采集、制作电子文档、录入登记。2014年1 2月,顺利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相关工作。因工作突出,2017年成都画院被评为“成都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先进集体”。
随着业务的不断完善、发展,藏品管理从单纯的藏品保管拓展成集保管、研究、保护、展览于一体的典藏体系,藏于“深闺”的佳作开始逐步走向公众。
2017年起,成都画院推出院刊《画院》,每年4期,专设“品画”栏目,赏析馆藏精品。
2019年,成都画院利用专项经费,更换一批藏品保管设备,增设文物保护级恒温恒湿系统,完成40件馆藏作品的抢救性修复。此次修复工作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理念,坚持最小干预、最大信息保留、藏品安全性等原则,用科学手段对40件藏品进行基础性加固和受损画面修整,延长藏品的艺术生命。
201 9年1 2月12日-2020年1月1 3日,画院举办《回溯历史一一成都画院馆藏作品修复成果展》,这是首次以藏品保护性修复为内容的展览,通过藏品修复与展陈的紧密结合,向公众传播书画藏品保护性修复的相关知识,这也是成都画院将藏品管理工作呈现给公众的一次大胆尝试与创新。
馆藏作品欣赏
陈洪绶《花蝶草虫图轴》
陈洪绶( 1599-1652)
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诗人,号老莲,别号小净名,入清后晚号悔迟,与崔子忠合称“南陈北崔”。绘画上,他提倡各朝代精髓融会贯通的仿古理念,有“今人作家,学宋者失之匠,何也?不带唐流也。学元者失之野,何也?不溯宋词之源也。如以唐之韵,运宋之板,宋之理,行元之格,则大成矣”之言论。
画中蝴蝶展翅凌空,欲飞向花草间,与石间花草形成一动一静的呼应之势。淡粉色花朵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清新婉约,似近离有香味可闻,与蝴蝶形成两个对话主体,周边零星的花草将主体衬托得更加生动。山石呈S形构图,笔法瘦硬层叠,虽是工笔却不呆板。此图线条运用多变,构图前紧后疏,着色考究而不腻俗,画风简洁明快,整体感强,又不乏技法上的创新,是陈洪绶对其美学理念很好的诠释。
张大干( 1899-1983)
四川内江人,名爰。早年研究水墨古法,在山水画上颇有成就;中年受西方抽象艺术影响,立志传统水墨创新;晚年创泼彩画法,可谓是山水画改革的一次超越。
张大千《拟清湘老人笔意成扇》
扇面正面下部绘小桥流水人家之景,淡彩勾勒的房舍简单又不失天真,在青翠树木掩衬下更显诗意趣味。中部一湾湖水若隐若现,未多笔却似有薄雾弥漫,寥寥数笔的船上女性柔美婉约,好时好景的畅谈,着实令观者艳羡。上部水天一色的层峦叠峰浓墨淡彩,将烟雨霧气之中的青墨水绿表现得淋漓尽致,虚实结合,交相呼应。此图已可见张大千在传统题材中不仅将水墨笔法运用到极致,也可见到他受西方抽象艺术影响所作的创新。
背面扇面的题字拙厚古朴,线条流畅遒劲,来源于张大干水墨技法的高深功力,与正面扇面的清新隽丽和谐呼应,完整度极高,反映出张大干“师古人,师造化,求独创”的美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