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美学视角下衡阳民俗翻译研究

2020-11-30邹利民

卷宗 2020年23期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邹利民

摘 要: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对衡阳民俗的翻译研究对衡阳的文化传播起到一定的促进和交流作用。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指导,结合衡阳民俗文化的典型译例分析,探究衡阳民俗翻译中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的适应和选择,优化选择翻译策略,达到最佳翻译效果,以期为衡阳以及其他民俗翻译与传播提供借鉴。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

基金项目: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衡社规【2018】5号(项目编号:2018D060))。

衡阳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民族民俗文化丰富的地方,在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方面,“居住”“饮食”“礼仪”“节日”等方面,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方面等诸领域都保留着其独特的民族气质。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强调以我为主、兼收并蓄,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精神,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做好衡阳民俗文化的外宣翻译工作对于积极推进衡阳“走出去”,提升衡阳的文化软实力,树立衡阳城市国际形象及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生态翻译学理论概述

生态翻译学开始于2001年,到目前只有十几年的研究历史。2003 年,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的Michael Cronin首次提出了“翻译生态学”(Translation Ecology)的概念。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和天津理工大学许建忠教授的《翻译生态学》(三峡出版社,2009年)对生态翻译学的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生态翻译学的应用性研究主要包括:各种文学文本的翻译、翻译家的翻译思想、公示语的翻译、电影片名的翻译、网络用语的翻译、广告语的翻译、诗歌的翻译、旅游景点翻译、歌词的翻译,以及对教学的启示等方面。如:张锦(2009)的《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林纾与魏易对Uncle Toms Cabin的翻译》;胡庚申(2009)的《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贾立平、李小霞(2010) 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对广告妙语翻译进行探析;胡庚申(2006)对口译人员在交传中的适应问题进行的研究等等。由此可见,生态翻译学是一个全新的翻译研究范式,也是一门比较年轻的理论。在生态翻译学的应用方面,还有很多研究项目没有深入开展,在民俗翻译领域还未形成系统的学科理论,但其全面而又高度统领的视角可以为民俗文化的英译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2 生态翻译学理论对衡阳民俗译介的适用性

衡阳民俗彰显着衡阳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蕴藏着复杂的遗传密码和文化图景,体现着衡阳世世代代的文化传统和伦理道德。在对其翻译时,不仅要传达其中包含的原意,还要彰显其文化内涵,是语言与文化的有机结合。“语言的翻译不仅是语符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翻译不仅涉及两种语言,更是涉及两种文化。”(孙致礼,2002:42)

生态翻译学从原文内在的生态结构出发,对原文本的翻译进行适应和选择,充分发挥译介的创造力,突破地域和语言的藩篱,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层面进行多维转换,为保留原语特色做出“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使原文得以再现的同时,也使译文在其生态环境中得以接受,达到“原语与译语生态的相生共融” (吕兰,2008:22)。因此,将生态翻译学引入到衡阳民俗文化的翻译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

3 衡阳民俗翻译中的“三维”转换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信息传达活动,是多维度适应性选择转换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体现在语言、文化及交际维度上的转换。

3.1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主要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包括对语篇、语言风格、形式、遣词造句、句子结构、语法形式等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英漢两种语言源于不同的语系,存在诸多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语言形式做出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层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胡庚申,2011:6)。

衡阳饮食文化是衡阳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译衡阳美食时,译者需熟知美食的制作方法,构建适当的语言格式,尽可能保留原文本在目的语的生态平衡。如:“虎皮蛋焖红烧肉”是衡阳人餐桌上的一道由五花肉、鹌鹑蛋等食材制成的美食。在对其翻译时,应当从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出发,用“主料+ (with) 辅料”翻译成“Braised Pork with Pan-Seared Quail Eggs”,译名简明且保留了所有主原料成分,且整体译文与汉字词字数量相等。同样,采用直译主料策略,“鱼丸子”可直译为“Fish Balls”,保留了原语的形式与内容,体现了语言特点,方便目的语读者理解。“甜糟枸杞汤圆”是耒阳城乡十分常见的一种小吃,主料是小汤圆、甜糟(带糟的湖酒)、枸杞,根据个人口味,还可酌情添加土鸡蛋、姜丝、白糖等辅料。“甜糟枸杞汤圆”英译为“Tangyuan in Fermented Glutinous Rice Soup with Chinese Wolfberry”,对涉及中国特色的食物“汤圆”采取音译,译文内容清晰明了,在语言形式上做出了较高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同样,“茅市烧饼”在衡阳市衡南县茅市镇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烧饼外皮脆甜馅薄,常温下可以放半个月。“茅市烧饼”可译为“Maoshi Sesame Cake”。衡阳菜中最著名“玉麟香腰”可译为“Yulins Best Homely Dish”。这些都是从译语读者的习惯出发,极大程度上保留译语语言结构和形式,对源语的结构和形式进行相应的选择性转换,更有利于译语读者的理解。

3.2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选择与阐释。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译者在进行源语语言转换的同时,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 (胡庚申,2011:7)。

民俗是当地文化身份的一种体现。衡阳民俗文化中的特殊性、复杂性和民族性对译者来说是一个挑战。在翻译衡阳民俗文化的过程中,由于译者的跨文化意识不足,导致翻译的内容趋向于字面化,无法准确理解原文所想要表达的真正含义。比如衡阳的石鼓书院,有的就按音译为Shigu Shuyuan。这完全不能体现石鼓书院所拥有的文化内涵,也不能体现中国对于书院这两个字所体现的深意。因此,石鼓书院译为Shigu Academy会更好一些。

王船山故居中对王船山起居室的翻译为Restroom of Wang Chuanshan,而Restroom会被目的语读者误解为a room with a toilet in a public place,such as a theater or restaurant,即公共场所的洗手间、公共厕所。另外诸如“故居”“草堂”之类的也需要结合西方文化来进行选词,不能一味地选择音译。比如蔡伦故居,不能译为Cailun Gujv,这会让外国游客不知所云,而应该译Former Residence of Cailun或者CailunFormer Residence。同样,湘西草堂可以翻译成Former Residence of Xiangxi或XiangxiFormer Residence。

除此之外,衡阳民俗文化中的许多事象为本地区所独有,在译语文化中既不存在又没有类似的事物,即文化缺空现象。在翻译时,一些独特的民俗特色应该予以保留,尽量保留并再现其文化内涵。如岳北山歌“Yuebei folk songs”,衡山影子戏“Hengshan Shadow Plays”,衡南渔鼓、祁东渔鼓“Hengnan Yu Gu/fishing drum/ bamboo drum”或“Qidong Yu Gu/fishing drum/ bamboo drum”,石市竹木雕刻“Shishi Bamboo Carving”,大桥剪纸“Daqiao paper-cut/Paper Cutting”或 “the art of Daqiao paper-cutting”,蔡伦造纸技艺“Cai Lun Paper”/“Cai Luns Paper”或“CAI pulping process”/“Cai lun papermaking technology”,衡山花鼓灯“Hengshan HuaGuDeng” /“Hengshan Flower-drum lamp”或“Hengshan flower-drum lanterns”/“Hengshan flower lantern drum”,衡阳湘剧“Hengyang Xiang Opera”,所有这些所采取的翻译策略都以简洁而准确的形式,直观地表述其基本信息,尽量保留衡阳民俗中所具有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特点,尽可能地保留原语中的文化传统和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语文化,使读者体会到原汁原味的文化差异和异域特色,树立衡阳民俗文化品牌,从而在翻译过程中实现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3.3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指“译者在翻译过程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胡庚申,2011:7)。语言的交际功能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实现交际维度适应性选择转换,译者要关注原文的交际意图在译文中的实现。

“屋场树”是指在衡阳农村和山区的村子旁,必会种的一些古老、高大的常青树,如枫树、松柏类,其寓意是会带来好运,“屋场树”如果直译为“Wuchang trees”,外国人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以及它有什么特色。因此,建议翻译成“feng shui trees”or“lucky trees”in the rural and mountainous areas。再如“坐冷板凳”,如果直译成“sit on a cold stool”,译文读者就会难以了解,让客人坐在凉板凳上面?客人到主人家做客不都是要坐的吗?为什么是cold stool而不是warm stool?这样一来会导致译文读者的理解偏差。其实,译者可以从其文字背后传这的含义出发,将其翻译成英文里一个相应的表达:“feel being iced out”,这样 “冷”字被“iced”很好的论释出来了,同时也传递出了遭受冷落、不被待见这个深层含义,将原文中的交际意图在译文中也得以实现。

此外,衡阳有“左青龙”“右白虎”,“宁肯青龙高万丈,不可白虎抬头望”一说,意为左侧有高房无害,右侧有高房则不吉利。“青龙”“白虎”是中国星相学里的术语,与“玄武”“朱雀”齐名。总的来说,代表四个方向。如细究其中原委,较为复杂。若翻译成“The left Azure Dragon can be high to the sky while the right White Tiger must be down to the ground”,会让读者一头雾水,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既未能有效传递文化内涵,也未能顺应读者的认知语境。若翻译成“The Azure Dragon of the east can be high to the sky while the White Tiger of the west must be down to the ground”,which means the higher houses on the left side are acceptable while those on the right side signify bad luck.(The Azure Dragon,the White Tiger,the Vermilion Bird and the Black Tortoise are the four symbols of Chinese constellation,representing the direction east,west,south and north respectively),則增加了文化意象的背景知识,有效地传达所负载的文化信息,顺应读者的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达到文化交际的目的。

4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翻译学对于衡阳民俗翻译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生态翻译学要求译者以“多维度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作为翻译原则,在“翻译生态环境”中学会适应选择,从而达到 “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这一翻译标准。衡阳民俗翻译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当地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极具挑战性和创造性。衡阳民俗具有独特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其英译不是两种语言表达形式和意义的简单转换,而是在中西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中实现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过程。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指导,主要从“三维”转换的角度来研究衡阳民俗翻译,以期给译者提供较为清晰的翻译步骤和翻译维度,使译者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宏观指导和实例分析的微观制约下,提高译本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胡庚申.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02).

[2]胡庚申.关于“译者中心”问题的回应[J].上海翻译,2011(4).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

[4]贾立平,李小霞.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广告妙语翻译探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10(1).

[5]吕兰.从异化法和归化法看广西菜名与主食的英译[J].广西社会科学,2008(9).

[6]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1).

[7]张锦.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林纾与魏易对Uncle Toms Cabin的翻译[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11).

猜你喜欢

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译品长存现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