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媒体助力高效课堂
2020-11-30王金克
王金克
摘 要 多媒体在当今课堂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如何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巧用而不滥用,是广大教师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结合教学实践,对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进行分析,以期为一线教学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 多媒体;微课;高效课堂;电子白板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07-0037-03
1 前言
多媒体在日常教学中被广泛应用,但如何运用更有效果,何时该用而不滥用,则是每位教师在备课时要细细琢磨的。不妨作为一个课题来细细探究。
2 巧用多媒体演示,直观高效
多媒体演示很直观,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想象”,避免了很多因为“似乎”“好像”而出现的认知错误。下面笔者列举一二。
书写演示 在一、二年级的写字指导课上,使用多媒体演示笔顺、笔画,一目了然。小朋友很快便掌握了写字的基本要领,事半功倍。如学习“奶”这个字,一共五画,笔画顺序不好记,如果使用多媒体电子白板就可以化繁为简。打开电子白板,点出田字格,在格中手写一下“奶”字,楷体的“奶”字立刻就出现了。这时,“奶”这个字在田字格中的笔画是镂空的,一点鼠标“书写”,一种红颜色就顺着笔画走起来了,旁边的喇叭里同时说着“撇点、撇、横”——“女”字旁就写完了。再接下来就是“乃”部分,这部分最难的是笔顺,先写“撇”还是“横折折折钩”?继续演示,学生马上清楚了。写字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既降低了教师的教授难度,又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实验演示 在科学实验课堂上,很多实验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时候教师也会为学生做演示实验。下面以“水往高处走”实验课堂教学片段为例进行阐述。
教师准备:两片玻璃、带颜色的水、橡皮筋、孔隙不同的玻璃管、多媒体课件等。学生准备:棉布条、卫生纸、宣纸、毛边纸、铁丝、塑料棒、玻璃片或其他有孔隙或没有孔隙的材料、放大镜、支架等。
1)认识实验材料。
师:为了探索水往高处走的秘密,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1号材料袋,对照实验记录单,找一找,看看1号材料袋里有哪些实验材料?
学生找一找并进行交流。
2)實验探究。
①猜想。猜一猜,如果把这些材料依次安装在支架上,水可能沿着哪些物体上升呢?不能沿着哪些物体上升?完成《实验记录单》“猜想结果”。
师:好,大家先来看看《实验记录单》(课件展示,简介记录单)。下面,组内猜想一下吧。记录员不要忘记自己的任务哟。开始吧!
学生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生:水可能沿××材料上升?(可能学生的猜测会有错误,后面的验证是及时纠正。)
②验证。
师:我们的猜想结果到底对不对呢?我们需要怎样?
生:实验验证。
师:实验时,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生:……
师:看看老师带来的实验提示。
【温馨提示】
a.将材料竖着夹在夹子上,下端要浸入水中,观察水能沿着哪些物体上升?
b.放材料时要轻拿轻放,防止受伤。
c.全部材料装完后再倒水。倒水时,动作要轻,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d.小组内注意分工明确,合作完成,填好《实验记录单》“实验结果”一栏。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实验验证吧。
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下面看一段视频,老师再次演示给大家看。注意观察你刚才做实验时与展示中有哪些地方不一样?你对实验又有哪些新的发现?
3 巧用视频资料,丰厚课堂内涵
仔细阅读统编版教材,会发现编者在书中有很多留白。这就给了读者、教者发挥自身智慧的机会。教材上的材料绝不是唯一的载体,教师可以根据学情和自身积淀加以补充,教材、编者、读者三位一体,产生共鸣,才能构建出高效的精彩课堂;否则,就会千篇一律,缺乏生机与活力。在听课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惊喜——巧用多媒体,留白处理得好。
在道德与法治公开课“走近我们的老师”课堂上,授课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让这节课达到前所未有的理想效果。导课环节,教师通过课前播放老师辛勤工作的视频唤醒学生的记忆,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情境。让所有听课教师动容的是通过一段视频,将本节课推向高潮:一位语文老师在学校里给学生批改作业,而她的不满两岁的儿子趴在窗上,看着黑乎乎的外面叫“妈妈,妈妈”,还不懂事的孩子不自觉地表达着对妈妈的盼望。这一幕,让课堂上的学生纷纷哽咽——深深体会到老师的辛苦和对自己的爱。这样的情节岂是学生能够想象出来的?没有鲜活的视频,仅凭理论性的说教,学生很难产生切身的感受,更无法触动他们的心灵?在该课的结尾处,授课教师与学生一起弹唱歌曲《每当我轻轻走过老师窗前》,形式新颖,学生泪水盈盈,动情演唱,为本节课锦上添花。整节课学生在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听一听、写一写、唱一唱中多种感官都被调动起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 巧用音乐媒体,披文入情
使用音乐,不是音乐课的专利,很多课堂都可适当运用。恰当运用音乐媒体可以烘托气氛,可以抒发感情,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一文的第九自然段描写了月光曲给人带来的美妙感觉: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这段文字描绘的画面带给学生无穷的想象,不禁对这首曲子产生好奇:这到底是怎样的一首曲子?此时此刻,如果不播放这首曲子让学生细听感受,学生的情感将无处搁放。所以,授课教师适时播放了这首曲子,学生听着曲子,沉浸其中,对课文中的文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授课教师更为高明的是在课堂结尾处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听二胡曲《赛马》,发挥想象:你看到了什么景象?请你用优美的文字写下来。”这样的一个练笔做到了学以致用,恰到好处地阐释了音乐与文字之间的绝妙转换。请看一名学生的小练笔:
在广袤无边的草原上,一群马儿从遥远的天地之间飞奔而来。那气势如云翻滚,直逼得你伸长脖子,踮起脚尖,整个人如同即将腾空而起。马群近了,却收住脚步,停了下来。有的马儿三五一起嬉戏打闹,追逐欢笑;有的马儿踏着鲜嫩的青草,闻一闻那清新的味儿,似乎不忍下口;有的马儿伫立一边,眺望远方……
5 精准使用微课,删繁就简
课堂上,教师往往不知不觉就讲很多,唯恐讲得不清楚,讲得不透彻。但是,教师的讲解容易忽视学生的已有认知,讲得太多、太碎,令学生厌烦,失去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在一些活动课上,教师可以更多地使用微课,避免絮叨。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怎样编写调查问卷”的课堂上,授课教师认为“什么是调查问卷法”是个难点,需要怎么讲学生才会明白呢?困惑之余,授课教师想到微课,结果难点迎刃而解。利用微课,对概念内容进行讲解:
调查问卷法是调查者用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调查问卷又称“调查表”,它以问题的形式系统地呈现调查内容。优点:既可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又节省时间,便于处理分析。
学生读一读,讨论讨论,然后一交流,概念就在此时內化理解了。总之,越是偏理论的课堂,使用微课就越有效果。
让笔者记忆犹新的还有一节美术课“美丽的夜景”的精彩环节。这堂课的前半部分,教师运用各种对比手段引导学生认识了亮色、暗色等色调,接着展示学生的夜景作品,然后提问:“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画下你见过的美丽夜空?你会哪些画夜景的方法?”(刮画法、剪贴法、儿童画法)紧接着,教师话锋一转,说:“老师给你们介绍一种新的方法——油水分离法。”多媒体屏幕开始徐徐展开绘画的场景——授课教师开始播放微课。
微课中,教师用标准的普通话配音,讲述并示范油水分离法的夜景作画过程;学生瞪大了眼睛,看得津津有味。授课教师不失时机地追问:“看了微课中的示范,你发现油水分离法有什么特点?全班交流。”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趁热打铁。授课教师接着提出现场作画要求:“同学们,如此美妙的夜景,我们学习运用油水分离法画一画如何呢?”学生正在兴致高峰,自然灵感喷涌而出。很快,一幅幅美丽的夜景图便呈现在大家面前。
这节课上微课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的思维前后衔接,“教”与“学”有效统一,课堂脉络清晰。对于课堂来说,“激趣导学—微课重点突破—实践内化—作品展示”,一脉相承的课堂何其重要!教师利用微课设计,起到示范作用,达成课堂的教学目标。
6 统筹多种多媒体形式,作用发挥立体化
多媒体的使用,教师往往多种形式并用,让课堂更加生动,更加有效。如“垃圾分类”一课,生活垃圾共分四大类,哪些垃圾分别是哪类?怎样才能讲得生动有趣?授课教师对这四类垃圾运用了四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均发挥了多媒体的强大功能。下面介绍教学片段。
教师提问:我国城市一般把垃圾分成几类?它们分别是什么?(四类,分别是可回收物、餐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种垃圾分别应该投放到什么颜色的垃圾桶?(可回收物—蓝色,有害垃圾—红色,餐余垃圾—绿色,其他垃圾—灰色。)
视频展示:厨房里的餐余垃圾有哪些?(骨头、饭菜剩余物、瓜果皮等)。
图片展示:你知道哪些是可回收物吗?(废纸、玻璃、易拉罐等。)联系生活实际,你还能举出两个例子吗?
微课展示:什么是有害垃圾?(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等。)
多种多媒体形式的混合运用,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深受学生喜爱。
7 结语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也应注意,需要学生自我探究或想象获得的,或需要动笔记录的,不要用多媒体,而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巧用,则锦上添花;滥用,则枉费教师精力,弱化学生能力。恰当利用,助力高效课堂,才是多媒体教学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