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大学”的喧哗何时休
2020-11-30刘道玉
刘道玉
2015年8月18日,国家教育部制定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方案》,并于当年11月公布和施行。时隔5年,今年是“双一流”大学建设首轮的收官之年。9月24日,清华大学党委正式决定:“清华大学已经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在清华大学宣布全面建成了世界一流大学之后,其他一些学校纷纷表态,有的大学宣布整体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有的宣布全面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还有的大学宣布具备了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特征,等等。
我认为,一所没有学术大师、没有科学学派、没有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至少要有10人以上)、没有各一级学科世界大奖获得者、没有培养出世界公认的领袖人物,没有传世经典名著问世的大学,自认为是全面建成了世界一流大学,这完全是“吹牛皮”,姑且谈不上全面建成,甚至无论哪一方面都还差得很远。就拿清华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相比,他们要像麻省理工学院拥有83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再过5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也无法赶得上。
值得指出的是,清华大学认为自己已经全面建成了世界一流大学,充其量是指量而非质。具体表现就是学校的规模、学生的数量、教授的数量、博士点的数量、学校建筑面积、学校图书、设备的数量、经费的数量等。这恰好衬托出我国大学求量不求质的思维。就在清华大学公布已经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同时,今年10月世界大学排名中心公布了2020-2021世界百所大学的排名,清华排名71,北大排名62,显然,这个排名得益于量的加和,如果以质量来排名,清华北大可能被甩出百名以外。
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是世界大学之母,迄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世界最早的大学,都是自发诞生的,那些草根性的大学,除了宣传和追求真理以外,几乎没有任何物质属性的东西。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了风格各异和学术水平不同的大学。德国教育家威廉·冯·洪堡于1810年创办了柏林大学,提出了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理念,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而引领了研究型大学的蓬勃兴起。于1876年创办的美国霍普金大学,借鉴了柏林大学的经验,成为美国第一所研究型的大学。目前,美国总共有124所公私立研究型大学,也都是世界学术水平较高的大学。
纵观世界高水平大学的诞生,没有哪一所是以制定规划而产生的,也没有哪一所是自己宣布建成的,或是用什么专家委员会评选出来的,而是自然形成的。他们都是同行认可,社会口碑好,学生崇拜、教授首选,国外大学效仿。反观我国所谓的一流大学是由教育部制定的规划,而且是限期建成的。这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思维在教育中的表现,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明眼人一看不难发现,所谓的“双一流”大学完全是平均分配的结果,甚至存在着对边远地区某些大学的照顾或纯粹安慰性的作用。
应当说,“世界一流大学”这个名称是中国式的口号,是由行政部门提出的,而且流行得非常广泛,甚至成了人们的口头禅。人们很少深入思考这是教育产业化或商品化在教育上的反映。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人把美国的university of excellenc翻译为“一流大学”,这是误导。如果“一流”的概念成立,那么就應当还有二流、三流……但美国人不会使用这种歧视性的标签。现在必须正本清源,不能再让这个行政化的口号误导我国高等教育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