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格医药凭什么这么“火”?
2020-11-30高嵩
高嵩
泰格医药一直在自己专精的赛道里默默“滚雪球”。
年内亚洲最大的生物医药IPO,第三家“A+H”上市的医药CRO/CDMO公司,顶着期待,泰格医药8月7日正式在港交所“二次上市”。
围绕泰格医药的争议不断。有人捧它为第二家“药明康德”,具有千亿市值潜力,有人则踩它为“披着科技外衣的劳务外包公司”,认为其通过并购实现的扩张迟早会遭遇商誉减值“暴雷”。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家公司被“众星捧月”,其“粉丝”包括高瓴、淡马锡这些明星资本。泰格医药凭什么这么火?会很快熄火吗?在这个“二次上市”的关卡,问题必须被解答。
泰格医药敲钟前夜,港交所迎来了难得的“万人空巷”——32万人排队申购,2465亿港元安静地躺在股民冻结资金账户中,去狙击只有5%的一手中签率。而这支医药股今天的上市表现,没有辜负股民们持续数周的热情。
泰格医药上市首日,发行价为100港元/股,盘前成交11.8亿港元。到上午收盘,其股价为114.6港元/股,涨幅14.6%,总市值达到981.57亿港元。这在恒生指数行情下,实属不易。
原本泰格医药定下的发行价为100港元,预计将收取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约102.73亿港元。
泰格医药的火爆其实早有征兆,敲钟前,泰格医药在申购阶段就已经提前火了一把。各大线上股票投资社区中,“打新中签策略”是和“泰格医药”关联最为紧密的搜索关键词。
“泰格医药长期拿着应该还不错吧,手续费有点贵,但我还是干了个200手,心慌慌。”一位投资者在线上投资社区中激动地分享着打新感想。
股民对于泰格医药的热捧,通过资金能够直观体现。泰格医药的认购保证金(即是孖展申购保证金,孖展申购指的是由打新者付出保证金,券商借钱,给予数倍杠杆进行打新申购),从招股一开始便一直水涨船高。
7月28日,泰格医药公开招股首日,其认购保证金的额度就已经高达408.35亿港元,超购逾68.35倍。
7月29日,泰格医药认购保证金额度提升至559.43亿港元,超购逾93倍。7月30日,其额度进一步增加到848.8亿港元,超购逾143倍。
到7月31日公开招股最后一天,泰格医药认购保证金已经增加到912.5亿港元,超额认购达到约154倍。
保证金交易意味着资金“放大镜”,912.5亿港元保证金能够撬动千亿资金成为泰格医药热情的“追求者”,而泰格医药港股的打新中签,也因此成為了名副其实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20手中一手,是泰格医药打新的幸存率。
泰格医药凭什么能这么火?要知道,泰格医药并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医药“富二代”。8年前,泰格医药刚刚登陆A股创业板时,还被分析师吐槽是“披着科技外衣的劳务外包公司”。
即便奋斗了8年,泰格医药也没有成为医药CRO/CDMO细分领域的业界“顶流”,康龙化成、药明康德等竞争对手实力强劲,并已经提前完成了“A+H”两地上市的资本布局。
但对于投资者而言,泰格医药是“财富神话”般的存在。过去8年时间里,泰格医药一直在自己专精的赛道里默默“滚雪球”,8年实现34倍的股价提升,而这也是泰格医药二度在港交所上市被资金热捧的关键所在。
“卖水人”的8年“淘金”
“女生卸了妆才知道是美是丑。褪去公司医药行业所谓高科技的外衣,泰格医药就只是一个卖人头的劳务外包公司!”8年前泰格医药刚刚登陆创业板,一位证券分析师如此评价道。
泰格医药的商业模式,听上去确实不太“性感”。泰格医药主要为新药研发提供临床试验全过程专业服务,即是所谓的CRO业务,主要为创新药企研发创新药“做嫁衣”,也因此一直被视作为新药研发产业链条中的“配角”,业内又更通俗地将这种角色称为“卖水人”。
但也正是这种看似不起眼的“卖水人”,在中国创新药崛起的10年间,悄无声息地收割了相当多机会红利。
财报数据显示,泰格医药的营业收入在过去8年间始终维持在20%以上的增速,而其扣非净利润在2015年及2016年遭遇了“滑铁卢”,其导火索之一无疑是2015年“7.22”临床试验数据核查带来临床试验规则的“重新洗牌”。
但在核查之后,泰格医药抗住了核查带来的合规压力,乘着国家药监局新药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的红利,泰格医药的净利润连续三年增长超过45%。
业绩的高速增长,推动了泰格医药股价不断水涨船高。8年时间,泰格医药股价由刚刚上市时的3.19元/股,上涨到2020年8月6日收盘时的109.44元/股,股价上涨达到34倍。
如此高速的股价增长背后的支撑从何而来?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向中国创新药临床研发“卖水”得来的收入。
国家药监局官方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9年,中国批准上市的创新药数量不断增加,到2019年中国批准上市创新药的数量甚至反超美国。
创新药上市的火爆,推动了中国制药行业研发开支快速提升,也刺激了临床试验需求增加。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制药行业的研发开支由2015年约105亿美元大幅增至2019年的211亿美元,预计2024年将增至476亿美元,2019年至2024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7.7%。
而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数据显示,临床阶段全球药品合同研究市场规模增长也十分明显,2015年至2018年复合年增长率达到8.7%,预计2019年到2024年复合年增长率达到8.9%。
作为帮助创新药完成临床试验实现上市的“卖水人”,泰格医药在创新药的热潮中自然也赚得不少。招股说明书显示,2019年泰格医药已经为全球排名收入前20的所有制药公司,以及中国收入排名前10的制药公司提供服务,如此大的客户覆盖范围是其从“卖水人”变为“淘金者”的关键因素。
也就是说,泰格医药在港交所“二次上市”,之所以能够备受市场热捧,同时受到明星资本投资加持,其过去8年时间漂亮的股价增长业绩是吸引二级市场的关键因素。
但值得注意的是,泰格医药过去不断“买买买”并购公司,也是其业绩维持高速的原因。
10连买,疯狂“并购机器”
通过并购快速提升规模,在中国的医药CDMO/CRO行业,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操作。当下被视作生物药CDMO本土龙头的药明生物,在2011年还只是药明康德新成立的生物制药与生物工艺部门。
当时药明康德还没有完成对百奇生物及AppTec的收购,后两者分别深耕抗体药物研发和生产,以及生物制药。通过8年7次收购,药明康德积累能力突破了2000亿元市值。
而泰格医药,在并购频率上丝毫不逊色于药明康德,8年完成了至少10次的并购,这也使得泰格医药成为名副其实的疯狂“并购机器”。
外延式并购,使得泰格医药的业务体量及规模迅速扩张,尤其是泰格医药对于方达控股及韩国最大的合同研究机构之一Dream CIS的收购,使得泰格医药在海外的业务快速扩张,并且收购也对泰格医药的业绩表现产生了明显增益,而方达控股及Dream CIS也成功分拆,分别在港交所主板及韩国交易所韩国证券交易商自动报价上市。
但值得注意的是,连续并购也给泰格医药埋下了商誉减值的“隐患”。年报显示,泰格医药由于北医仁智未完成业绩承诺,2017年已计提1000万元的商誉减值。此外,捷通泰瑞在2017年仅完成业绩承诺的43.81%,存在商誉减值的风险。
与此同时,泰格医药虽然不停“买买买”,但其业务体量仍然没有做到全球甚至中国医药“卖水人”中的NO.1。
泰格医药的港股招股说明书中强调,泰格医药面临大量大型老牌跨国医药“卖水人”的竞争,包括艾昆纬、精鼎、美国实验室公司、SyneosHealth、PPD、PRAHealth及爱尔兰ICON,也有来自中国本土公司方恩医药、药明康德及其他医药CRO的挑战。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2019年收入及截至2019年底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数量计算,泰格医药是中国最大的临床合同研究机构,2019年市场份额为8.4%。业绩记录期内,泰格医药协助了在中国通过审批的60%以上I类创新药,即尚未在中国或海外上市的创新药的研发过程。
但值得注意的是,泰格医药仅在临床CRO上做到企业第一,如果将临床前CRO及上市后的CDMO一起计入,从业务体量上看,泰格医药仍然不及药明康德、精鼎及艾昆纬等,是第二梯队企业。
根据公开数据,截至目前,国内CRO企业总量超过 525 家,其中临床前 CRO 企业 262 家,占比为50%,包括药明康德、康龙化成和昭衍新药等;临床 CRO 企业为 248 家,占比为 47%,包括泰格医药和博济医药等。
如果将临床前和临床市场规模进行加总,药明康德占据21.81%,泰格医药占据7.26%,康龙化成占据7.09%,三足鼎立大约占据国内市场 36% 的份额。
而在二次上市后,“并购”扩张仍然是泰格医药发展的核心策略。招股说明书显示,泰格医药此次在港交所二次上市募集资金中的40%,即约38.61亿港元,用于泰格医药的全球扩张计划,以帮助泰格医药在海外继续收购临床合同研究机构。
但值得注意的是,泰格医药的高速增长,其中有相当的助力来自于外延式并购带来的业绩刺激。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新冠”疫情的发生,给医院的正常运作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临床试验入院的困难度明显增长,尤其当前海外的“新冠”疫情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这对于泰格医药全球化扩张也是不确定的因素。
加仓,高瓴、淡马锡浮盈数十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泰格医药对这次在港交所的再度上市相当自信,并没有选择引入基石投资者“保驾护航”,而是动用“绿鞋机制”,给予主承销商超额配售选择权,以避免出现上市后股价市场表现疲软的情况。
虽然没有基石加持,但在泰格医药筹备上市之前,高瓴、淡马锡两家明星资本就已经潜伏在了泰格医药中,并且数度加仓泰格医药。
2018年6月11日,泰格医药发布公告称,其控股股东、实控人叶小平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卖出了1000万股股票,接手方正是高瓴资本和淡马锡,两家各分得500万股,持股均价为55.15元/股,每家持仓成本为2.76亿元,这也是高瓴资本首度入局泰格医药。
2019年第三季度,高瓴资本又对泰格医药加仓250万股,根据同期实控人减持价格测算,增持平均成本也在55元/股左右,高瓴资本整体的仓位达到750万股,持股比例达到1%,投资成本在4亿元,按照今日泰格医药IPO首日上午收盘价114.6港元/股(折合103.03元/股)计算,已经浮盈3.6亿元。
而淡马锡对于泰格医药的加仓更猛,到2019年末淡马锡对于泰格医药的持仓为1932.3万股,持股比例达到2.57%,按照55元/股的均价计算,其投资成本为10.62亿元,以泰格医药首日上午收盘价114.6港元/股(折合103.03元/股)计算,淡马锡已经浮盈9.28亿元。
高瓴资本对泰格医药的青睐,除了对之前其业绩增长的信心,很大原因可能是高瓴资本正在创新药研发上下游进行布局,形成协同效应。
除了泰格医药,高瓴資本也是药明康德、方达控股、药明生物及凯莱英这些CRO/CMO头部企业的关键投资者,另外,高瓴资本对本土创新药企的投资势头也非常猛。
7月13日,高瓴资本认购了百济神州10亿美金的增量发行,这已经是高瓴资本第8次投资百济神州。除此之外,君实生物、健康元、三生制药等创新药企的投资者名单中也有高瓴的身影。
高瓴资本合伙人易诺青曾表示,公司对生物医药的投资,并不会直接去运营产业平台,而是吸引高端人才,并作为创业合伙人对旗下公司进行运营;高瓴资本在生物医药投资、研究型医疗产业转化等方面,有着专业运营优势、产业资本投资优势,致力于打造“医产研”一体化的医疗服务和科技创新平台。
而一位私募人士则表示,高瓴资本同时投资创新药CRO/CDMO以及创新药企,借助资本牵线搭桥,给CRO/CDMO企业带来订单的同时,也能降低创新药的研发、生产成本,能够形成产业协同效应。
事实上,2020年第一季度,泰格医药营收、扣非净利润增速双双放缓。公告数据显示,泰格医药2020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6.5亿元,同比增长6.77%,实现扣非净利润1.15亿元,同比增长3.45%。
在高瓴等重磅基金的背书下,泰格医药在二级市场的热度不减。而其此次募集的百亿港元资金,无疑能够支撑泰格医药继续并购扩张之路,但这能不能重演过去8年34倍的股价增长“神话”?挑战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