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里的植物学
2020-11-30纭七柒
纭七柒
胡同承载着北京城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上千条胡同,每一条都有自己的故事,胡同里的植物、园林也各有各的精彩,漫步其间,处处见惊喜。
在胡同中自由生长
当时我住的是胡同里的那种大杂院,每间屋子的面积都十分窄小,没有燃气、暖气、卫生间,好处是人与自然的距离比住楼房时近了许多,近到每天都要和动植物们斗智斗勇。胡同有自己的生态系统,包括大树、野草、蔬菜、黄鼠狼、在屋顶游荡的野猫和各种神出鬼投的虫子,每天进出时,会发现邻居家的豆角结果了,胡同口的大杨树发芽了,街角的构树果实又落了一地,被来往的汽车压得黏乎乎的。
这条胡同的位置得天独厚,被北海、什刹海、景山、南锣鼓巷这些著名景观包围着,周边密布着各种有名没名的胡同。我一有空就步行或骑车在这些胡同里游逛,常能发现鲜有游客涉足的隐秘角落。
2018年夏天,我搬离了胡同,同时和史家胡同博物馆的朋友共同设计了以“胡同里的植物与园林”为主题的漫步路线,开始进行关于胡同的研究与科普。史家胡同位于东城区灯市口附近,古肘住的多是达官显贵,留下不少深宅大院。胡同不长,只有700多米,但能看到多种四合院门楼,胡同里常见的植物基本都有。史家胡同博物馆由胡同中部的一个四合院改造而成,这里民国时期曾是女作家凌淑华的故居,如今院中种的牡丹、月季、紫藤、丁香、石榴、枣树、国槐、竹子,是她笔下关于故乡的回忆,也是老北京四合院里最受欢迎的代表性植物。
那年秋天,我去法源寺街区的胡同探访,深深惊叹于这个街区植物之壮观。后来我尝试从后海、杨梅竹斜街、法源寺、白塔寺、史家胡同5个片区开始,将胡同植物、建筑、园林、历史文化融合起来做一些研究。
这5个街区的形成与水系、城墙等城市变迁有关,它们分别处于老北京的内城、外城,走向各不相同,功能、贫富也有差距,其间的植物、园林也显示出不同的特性,可以说浓缩了北京胡同的众生相。我重点考察了50多条胡同,里面有王府也有民居,有古老的寺庙,也有现代实验性建筑,老树搭配着新景观,居民自种的菜地旁边藏着精致的咖啡馆和文艺小店。自由生长的胡同有着自己独特的格局,人文与自然,生活与艺术,历史与现代,融会贯通。
其次,胡同里的植物大都可以吃。胡同就像是一个个“农艺大观园”,常见的香椿、刺槐、柿树、枣树、核桃、石榴、葡萄、君迁子(黑枣)、榆树、桑树、银杏、海棠、花椒、枸杞……它们的花、叶或果实都可以吃,此外胡同居民们还自己种了番茄、土豆、萝卜、红薯、山药、辣椒、黄瓜、苦瓜、冬瓜、扁豆、芋头、秋葵、葫芦、韭菜、紫苏、香菜……反正什么好吃种什么,从中也可以看出居民的个人爱好。
再有就是,胡同里的植物有讲究。胡同里种的绝大多数是中国传统植物,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是“吉祥”的代言者,比如玉兰、海棠、牡丹、桂花寓意“玉堂富贵”,柿树寓意“事事如意”,核桃寓意“和和美美”,石榴寓意“多子多福”,枣树寓意“早生贵子”……而被认为“不太吉利”的桃树、松树、柏树,胡同里就很少见。
胡同居民家里少有常绿盆栽,常见的是凤仙花、紫茉莉、鸡冠花、羽叶茑萝、倒地铃等一年生花卉,春天播种,秋天结果,来年再种。这是因为冬季寒冷,室内通常没有足够的面积可供植物越冬。屋外则处处可见藤架,也是因为垂直绿化不占平面空间,向上爬的藤本植物既省地方,夏天还能带来一片阴凉。胡同里爱花、种花的人大都没有受过什么专门训练,却个个都像优秀的园艺师,很多大杂院尽管居住空间狭小,门前却都种着几盆花,让朴素的小院子有了勃勃生机。
胡同里的植物格局,是气候、地理、文化等多重作用的结果,只要有心,总能从中发现亮点。我第一次去法源寺旁边的七井胡同时,在昔日湖南会馆的正门看到一棵粗壮的紫藤,虬曲多姿,缠绕着一棵香椿树,长得老高,据说每年4月都会开出一片紫色的花瀑。旁边的南半截胡同有一棵巨大的合欢树,每年6月会开一树粉红色的花,绒毛状,像仙女轻盈的发髻。当地居民说,这两棵树都是新中国成立之前种的,至少有70岁了。這一带是北京最古老的千年街区,曾经遍布会馆,处处可见神仙般的大树。其他街区也不遑多让,茶儿胡同有明代的大槐树,遮天蔽日;杨梅竹斜街的大栾树六月天里一树金黄;鲁迅笔下那两棵著名的枣树,至今仍生长在阜成门内鲁迅故居中,已是百年大树。《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的是鲁迅童年的回忆,后来他在北京胡同的家中又复刻了一座百草园,并亲手植下几株丁香。
胡同本身也是一个复合化的有机体,不断产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耐人寻味。胡同里有古老的寺庙,比如始建于唐代的法源寺,人间四月天时开满丁香花,当年泰戈尔访华时曾与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在此赏花谈诗。胡同里有一进、二进、三进、四进的四合院,还有带巨大花园的王府,其中包括梅兰芳故居、齐白石故居、茅盾故居、老舍故居、郭沫若故居……同时胡同里也在默默地随时代进行有机更新,白塔寺附近的胡同中就藏着十几个新潮的建筑设计院落,和元代的白塔、明清的寺庙建筑、民国的名人故居、“大跃进”时期的社会主义大楼和平共处。
每次探访胡同,我都会记录下其中的建筑、植物,拍下照片,回头再查询相关的背景信息。我制作了一张法源寺附近胡同的植物地图,参照门牌号和实地考察时的目测距离,将每一棵树的位置、名称、冠幅、高度等信息标记在街道地图上,再参照卫星地图对位置进行修正。有一次我在法源寺前广场遇到一个也喜欢植物的老奶奶,她拿着刚捡到的七叶树果实给我演示:这个果实可以剥开,里面的内核有着紫檀一样的色泽,煞是好看,但短时间内就会变得暗淡。她约我第二天再见,特地带了自己收藏的一些奇形怪状的木头给我看。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蝉鸣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鲁迅
胡同植物漫步
■胡同中常见的树木约有40种,草本花卉约20种,蔬菜约30种。出发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這些植物都长什么样子,同时可以下载一些识花花软件,扫一扫就能看到相关讲解。
■胡同里有不少古树名木,挂绿色牌的是100—300年的二级古树,挂红色牌的是300年以上的一级古树。
■目前我还没有发现专门讲解胡同植物的书籍,行前可以阅读一些相关领域的作品,例如:翁立《北京的胡同》,贾珺《北京四合院》,阿南史代《树之声》,年高《四季啊,慢慢走》。
■漫步时可使用手机地图,在二维地国和卫星地图模式间切换,前者方便定路线、做标记,后者方便确定建筑格局和植物的位置。可使用笔记、手绘、摄影等方式记录下胡同中的点滴。
拈花识京城
虽然城墙没有了,大片的胡同拆迁了,但北京仍然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古都风貌,登上景山看一看就知道了,宫城、坛庙、园林、寺观仍在,日落西山,自塔晴云,郁郁葱葱的树冠仍在大片的胡同屋顶闪耀。
目前北京胡同街区的面积约20.6平方公里,占明清古城面积的33%。电影《邪不压正》再现了一个完整的老北京城,城墙、城楼、东四牌楼仍在,从钟楼顶上放眼一望,一片片的胡同蔚为壮观。姜文饰演的男主角住在内务部街11号院,这座超大型四合院是姜文小时候住过的地方,清朝时是将军府、公主府,后来成了部队大院,花园、假山、石洞、垂花门等至今仍在。
很多人对胡同充满好奇,却不知从何逛起。不妨就以胡同中的植物作为导引吧,它们大都不是什么珍稀品种,却是胡同中独一无二的存在,是自然与文化的双重遗产。我曾经和朋友策划了一个名为“胡同植物家”的展览,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10种胡同植物,将它们的树叶扫描后放大10倍,贴在真实的植物旁边,再配E解说牌。展览结束后,这10片大树叶被保留下来,成为胡同里日常的科普道具。一年多之后,我又去看其中的一棵紫藤,有一家人和我擦肩而过,只听男主人自信地给家人介绍:“这是紫藤,那边还有国槐,我都认识。”这句话让我心里暖暖的。和过客们相比,与这些植物朝夕相处的居民们可能更有意愿了解它们。
胡同里的小旅行始于植物,却不会止于植物,也不会止于胡同本身,关注它们,其实也是助力城市遗产保护的多元化。植物也好,胡同也好,都可以拥有更多开放性的接口,与这个时代广泛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