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2020-11-30徐水源
徐水源
健康素养不仅是衡量人民健康素质的重要指标,也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要求,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普及健康科学知识,促进全社会关注健康、重视健康,提升全民健康素养,促进人民群众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作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出台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也进入快速上升时期,从2012年的8.8%提高到2019年的19.17%,7年间平均每年提升1.48个百分点。
全民健康素养的大幅度提升,为进一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
关系实现建成健康中国远景目标的大事
世界卫生组织倡导各国大力开展健康素养促进工作,为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提供保障。
根据《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年版)》给出的定义,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
健康素养包括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健康技能等3个方面素养,主要涵盖正确健康观、精神卫生问题、传染病和慢性病防治问题、安全与急救问题、科学就医和合理用药问题,以及健康信息的获取、甄别与利用等内容。
当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但活得长并不代表活得健康。相关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7.0岁,但人均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健康预期寿命比人均预期寿命少8年多。这同人民健康素养水平低、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能力不强有直接关系。
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身心健康有了更高期待,但权威、科学、准确的健康知识获取途径尚不通畅,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城乡居民关于预防疾病、早期发现、紧急救援、及时就医、合理用药、应急避险等维护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比较缺乏,很多群众缺乏保护健康所需要的基本医疗知识、药品保存使用知识、传染病预防等卫生知识,很多人不具备基本养生保健常识,也不知道如何预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常见慢性病。
很多居民有吸烟酗酒、经常熬夜、久坐不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营养失衡、药物依赖等不良生活习惯,成为诱发慢性病甚至猝死的主要危险因素。
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是实现全民健康的根本前提,也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有力举措。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的远景目标。
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总体偏低的状况,一方面,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健康需要;另一方面,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健康中国建设进程的重大因素。
为此,要着眼于树立正确健康观,促进健康公平,营造健康文化,推进健康事业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力提升全民健康素养,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逐步实现到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远景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落实每个公民法定的健康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公民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为此,要加快建立健全公民健康责任制度,将每个公民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法定责任制度化。
第一,树立正确健康观。每个人都要充分认识健康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健康的含义,充分理解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个人生活方式和医疗卫生服务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要树立和践行对自己健康负责的健康管理理念,主动学习健康知识,提高健康素养,自觉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
第二,强化个人健康责任。要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责任,每个人对家庭和社会都负有健康责任。
要加强自身健康管理,倡导家庭成员相互关爱,养成符合自身和家庭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生活行为因素,形成热爱健康、追求健康、促进健康的社会氛围。
第三,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4个方面。
每个人要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动静结合、心态平和。比如,在膳食方面应当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注意荤素、粗细搭配,提倡每天食用奶类、豆类及其制品,膳食要清淡,要少油、少盐、少糖,食用合格碘盐,讲究饮水卫生,每天適量饮水。
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和加工,生吃蔬菜水果要洗净,不吃变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第四,提高健康基本技能。遇到健康问题时,能够积极主动获取健康相关信息,具备理解、甄别、应用健康信息的能力。懂得科学就医、合理用药的基本知识和工作流程,掌握必备的健康技能。
比如,会识别常见的危险标识,如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生物安全等,远离危险物。发生创伤出血量较多时,应当立即止血、包扎;对怀疑骨折的伤员不要轻易搬动。
切实加强全民健康素养促进工作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人民健康素养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第四条规定,国家建立健康教育制度,保障公民获得健康教育的权利,提高公民的健康素养。
要着眼于推动全民健康素养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合作、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全民健康素养促进长效机制,加快构建完善全民健康素养促进制度和政策体系。
第一,健全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以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为主导,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为龙头,以城乡基层卫生健康机构为基础,包括医院和其他卫生健康机构、机关、学校、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在内的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健全覆盖国家、省、市、县级的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体系,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在健康素养促进行动中承担协助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开展规范制定、组织实施、监督评估等工作,為其他机构的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负责开展本业务领域内健康教育活动。医院和其他卫生健康机构要以健康素养促进为核心,面向患者、家属、机构内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第二,加大经费投入。各地要加大对健康素养促进行动的投入力度,中央财政加大对中西部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
加强中央补助地方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项目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鼓励支持社会资金用于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大力推进健康服务业发展,促进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
第三,构建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多用人民群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法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让健康知识植入人心,引导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以降低和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建立并完善国家和省级健康科普专家库,建立并完善国家级健康科普资源库,出版、遴选、推介一批健康科普读物和科普材料,开展健康科普活动。
加强对健康教育内容的指导和监管,及时监测纠正虚假错误信息。根据不同人群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健康教育与促进,让健康知识、行为和技能成为全民普遍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针对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贫困人口等重点人群,开展符合其特点的健康促进及健康素养传播活动。
第四,加强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监测和考核评估。各地要充分认识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站在提升健康素养是建成健康中国重要目标的政治高度,将健康素养水平作为评价深化医改和卫生健康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纳入本地区卫生健康工作绩效考核。
逐步建立健康素养监测网络直报系统,健全覆盖全国的健康素养监测体系,国家层面定期发布年度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公报。
加强健康素养理论研究,分析不同人群和重点问题健康素养现状和影响因素,提高监测结果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