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首
2020-11-30杨春燕
杨春燕
醉美金陵。在南京丁家桥巷子口,有着一家陕西人开的面馆biangbiang面,这家馆子已经开了有十八年。除了门头有些褪色,岁月并没有给这家面馆带来什么变化,里面的装饰风格依然是满满的陕西地方浓郁的风情,面馆老板依然是微胖身材,不见沧桑的蹂躏。一日路过,进去和老板闲聊几句,恭请陕西爷们念一下店名,好奇这家江湖上屹立不倒的面馆,必定内有乾坤。一碗裤带面加一肉夹馍下肚之后,出得店铺,忙活许久都拼不出陕西十大面这排位第一的biangbiang面。老陕给人一个下马威,一碗面的名字就是拼将不出你能怎地?高深莫测的美食典故,彻底膜拜了。其实这大名鼎鼎历史悠久的陕西biangbiang面和东北的家常面片相仿。
行吟大地。七十年代初开始,我们全家人就又回到南京,开始生活在每一个冬天都是天寒地冻,有些湿冷的南京城。南京夹塞于南北方中间,号称最北的南方,冬天的南京城没有供暖。那些个年月物资较为匮乏,当每年南京城梧桐树叶开始飘零,军区政治部的冬季供给开始了,每家每户都买两筐苹果,外加大萝卜,阳台上则储备着满满紧实光泽的山东大白菜和又粗又长的山东章丘大葱,还有一篓子土豆。
漾动在记忆深处。每当深秋时节,母亲买回许多红彤彤肉质饱满的大辣椒,洗净擦干水后和生蒜瓣(我的任务就是扒蒜)一起切碎成粒,把准备好的两只大大的带着花纹的玻璃罐,洗净反过来放置控干水。母亲细致地将剁好的辣椒和蒜粒放入罐子内,分层撒盐,然后封口。
这以后的日子,我们三个小孩子每天的任务就是观察一下罐子内的剁椒变化,等到见着了油星,一准到了开罐的时候,辣椒的辛辣糅合着一点蒜末的香气,此时的家中飘满了幸福而满足的味道。母亲开始制作面片,在一盆面粉中加入一勺盐,然后加水揉面。
父亲笑眯眯地负责炸酥肉,就是猪里脊肉。酥炸里脊也就是现在南京流行的新菜:小酥肉。母亲先把切成厚约0.3厘米的长方条里脊肉,加佐料腌个半个小时。七十年代不太讲究用淀粉,用面粉加鸡蛋黄调成面糊,把倒入陶瓷碗中的肉条拌匀。炸酥肉要耐住性子散放在未滚沸的油中炸嫩熟捞出,捞出再复炸,炸好的肉条色泽金黄,口感外酥里嫩。
干炸里脊似乎比较省事,肉条不裹面糊,用南京地产机轮酱油抓一抓入味。直接用筷子夹住绛红色肉条下锅炸制。捞出再倒入酱油抓匀,这样才能色味俱佳,然后油炸复炸一次即好。干炸的酥肉呈枣红色,焦酥干香,很有嚼头。上桌时,可配一碟椒盐蘸食。
母亲把面揉过几回又醒过几回,在面板上将面团中间掏开揪成几个剂子,再擀成面皮折叠切成宽条往锅里扯,听着汤锅中的声响,我们姐弟三人已经摆好了碗筷,坐等开饭,饭桌中央就搁着一盘红艳艳稍带点白色的剁椒,还有那无比诱惑的一大盘子酥肉。
浇头里面有白菜、鸡蛋和土豆丁,我们家吃面都不是用小碗,全部每人发一只汤盆,不然佐料拌不开,度量之大就是那个年月练就出来的。而陕西的裤带面则是长长的一根,度量小的一两根就打饱了。
再回首。当年的毛孩儿们早已人到中年,我依然常做上一碗面片儿和一碟酥肉,将对成长的回顾,对父母的思念,对陪伴我们成长的军区大院那一草一木的思念都揉进了这简单的餐中。
摇曳在幸福中的苦痛。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促成了食物的相聚,食物的离合也在调动着人间烟火的聚散。日子一天天地过着,各种喧嚣此起彼伏,生活的健康实惠才是生活之道,丝毫无需奢靡之气。鼹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栖林不过一枝,人生亦不过如此,吃得简单舒服,活得阳光灿烂。
侧听清风。深秋季节又到了,南京城的梧桐树叶子自然不会再长,再过些日子会一片一片金黄。人生是一次长途跋涉,处在这人生旅途中,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不管你想与不想,要与不要。惆怅也罢,伤感也罢,都不如古人的語言最经典,“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很多的人很多的事在不经意中已经走远。还好,有记忆的胃依旧温暖在心底,还有从来不曾淡忘的一碗面片和一碟小酥肉。未来还有相当长的行程要走,有了这沁人心脾的温馨陪伴,今后的旅途不会寂寞,景色宜人,不会荒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