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过度自信及其双重影响:研究述评与展望
2020-11-30王梦琪
王梦琪
摘要:管理者决策过程中的非理性成分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对象,而过度自信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心理特征。通过梳理以往文献中有关这一话题的讨论,管理者过度自信主要有三种划分方法及其具体的表现形式;而关于其影响效应的探讨则存在两面性。
Abstract: Irrational elements in managers' decision-making process are gradually becoming the object of scholars' concern, and overconfidence i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y sorting out the discussion on this topic in previous literature, managers' overconfidenc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main methods and specific manifestations; while the discussion about its effects has two sides.
關键词:管理者过度自信;表现形式;双重影响
Key words: managers' overconfidence;forms of expression;dual effects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20)31-0254-02
0 引言
过度自信这一概念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首先在心理学领域得到学者们的关注,人们对未来生活中的风险判断有不切实际的乐观,尤其是对于消极事件的看法。后来相似的心理特征逐渐在管理者群体中表现出普遍性,管理者过度自信作为组织决策过程中最为典型的非理性行为[1]开始以一种科学的形式得到规范化发展,并上升为企业管理中一种常见的认知偏差现象。
1 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表现形式
1.1 基于多重标准的要素评价
相关学者按照场景中待评价的具体要素与不同参考标准的交互结果将管理者过度自信分成了若干类别的心理表征。现如今学术界认可度较高的分类方式主要是Moore和Healy(2008)[2]的观点,依据他们的划分标准,管理者过度自信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1.1 过高估计 管理者基于过去成就的标准而对自身能力做出判断的结果,具体表现为高估自身经验知识、控制能力、可承受的任务难度以及这些要素对于最终成功的影响程度。过高估计本质上是管理者对过去经历的意向化筛选与选择性遗忘,从过往成就中挑选出可以用来佐证自身较高能力等级的事例,以此令自我满意的判断结果趋于合理化。
1.1.2 过高定位 管理者参考同类竞争者对自身的表现状况在市场范围内做出的排序结果。管理者在评价自身努力成果时往往选取与自己条件相似的参照群体,选择跳脱于大多数人价值观的行为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并在后续的市场互动中不断宣扬这种行为的规范性,以此来维持管理者积极的自我概念以及这种独特性带来的超乎常人的优越感[3]。
1.1.3 过度准确 管理者预测有关事件可能发生的概率而对估计区间不断聚焦的结果,对估计结果过于精确的设定源于管理者对所获信息准确性的自信,尤其是通过私人渠道获得的非市场化信息。尽管管理者对自身成功可能性的评估与行业统计数据的经验显著脱节,但他们依然对此深信不疑,认为自己成功的机会与所谓可供参考的历史数据并无系统性联系[4]。
1.2 基于认知过程的心理效应
沈卓卿等(2009)[5]对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类型从决策过程的动态角度进行了效应划分:在内部评价环节,管理者具有“超核心自我评价”而存在较高级别的乐观情绪[6],对于自身知识准确性的过度评价产生了校准错误效应;在参考比较阶段,由于自我服务偏见的影响,人们在实际分析中总是将成功归因于与自身相关的因素,而对于失败经历,人们不善于记忆甚至选择刻意回避,并把负面评价做出与外部相关的解释,这种过度积极的偏见产生了优于常人效应;最后在做出判断时,人们习惯于高估自己在情境中的控制力,坚信事件会按照预设的方向发展,从而产生控制幻觉和过度乐观效应。
1.3 基于创新主题的行为差异
后续的研究逐渐呈现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学者们将过度自信与自身的研究主题挂钩,其中较为常见的是依据其与创新活动的关系进行分类[7],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不同类型的过度自信在特定环境中的普遍性。基于特定的创新行为,管理者过度自信分为过度乐观型与判断型。前者指管理者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或成功的机会,具体表现为对于潜在创新回报过于乐观,以及随后产生的过度创新、过度创业和过度市场进入行为;后者指管理者对他们所获信息准确性的高估,并由此做出企业实现创新成功具有较高概率的推断。
2 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双重影响
管理者过度自信具有双重效应[8],其后果依赖于具体的边界条件与任务情境,并且与不同的管理行为密切相关,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当对其加以区分。
2.1 消极效应
2.1.1 外部感知偏差 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倾向于低估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与竞争程度,对场景力量的评估过于乐观,进而采取一些冒险行为来提升自我形象和地位。此外,过度自信降低了管理者对于外部负面信号的敏感程度与识别能力,在行动上趋于大胆和激进,并且由于市场滞后性,这种基于过度自信的高风险倾向行为在短期内因为无法得到及时的反馈进行调整而具有长期性。在网络构建活动中,过度自信的管理者由于高估关系的易得性而减少了情感维系的主动性;在风险项目决策中,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拥有更为乐观的成本—收益分析。
2.1.2 内部评价偏差 管理者由于高估私人信息的价值易形成过度准确型过度自信,在较为紧迫的时间约束下,出于信息搜集意愿的不足而对企业价值造成隐性损失[9]。除了高估以信息为代表的内部资源禀赋,过度自信的管理者还倾向于强化其自身的人力资源价值,忽略其他人的潜在贡献,进而形成集中式决策过程。此外,这一过程塑造了下属服从权威与群体规范的偏好,向上级管理者提供符合其认知规范的信息[10]。长期来看,这一做法阻碍了内部成员对组织潜在威胁的预先发现,降低了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
2.1.3 综合作用偏差 对企业内外部条件的认知偏差形成了不全面的快速決策过程:管理者坚信自己掌握了成功的秘诀,并通过不断地重复来验证其正确性,加之这种乐观情绪在团队决策中的传染与扩散[11],企业在积极寻求变革方面逐渐形成一种惰性。管理者过度自信心理遏制了企业与外界沟通的渠道,并降低了互动意愿。以资源渠道为例,管理者由于缺少参与市场活动的热情丧失了在战略要素市场上的议价能力;依赖于思维捷径以应对任务紧迫性的长期做法压抑了企业内部的变革能力,两种方式的失效阻碍了企业资源与能力的积累[12]。
2.2 积极效应
2.2.1 优化财务问题 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更具冒险精神,敢于挑战未知领域的信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度不确定下投资不足的问题,进而提升了企业价值[13]。过度自信虽然提高了企业对投资项目风险等级的容忍程度,但这种乐观情绪也会同时提高管理者对手边可利用资金的敏感程度,对投资对象的选择与后续发展的更加关注使管理者能够对投资过程动态监控并及时调整,从而促进企业稳健化发展。
2.2.2 激励创新活动 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擅于以长远视角进行战略布局:在规划阶段勇于尝试新的技术方向,为启动创新变革计划进行不计成本的事前准备,例如增加研发支出和提高现有生产率,以此换取企业的未来价值[14]。与相对理性的管理者相比,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更具有企业家精神,他们会从事更多的探索性活动,增加对创新研发和技术引进的投入,强化对新知识的吸收与应用能力。此外,管理者过度自信还能够调节不确定性对研发投入的负效应,在环境高度模糊的情形下增强研发对企业价值的正向影响力[15]。
2.2.3 驱动创业行为 过度自信是创业入门的一种解释,在很大程度上回答了基于失败率很高的事实,仍有如此多企业选择创业的原因[16]。乐观的信念使管理者尝试去克服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恐惧感,降低对能力水平的自我怀疑,从而激励创业行为的快速启动与必要的规模扩张[17]。此外,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总是对外部环境拥有积极的评价结果,求快的心理特征取代了需要充分信息为理性决策提供支持的行动模式,从而帮助企业以近似适当的决策抓住了创业所需的机会之窗。从社会层面来说,当以创业群体作为受众时,管理者过度自信所引发的频繁市场进入行为可能是创造性颠覆过程的核心,能够为社会整体带来正外部性[18]。
3 结论与未来展望
纵观上述分析,由于过度自信概念的抽象性,学者们总是以间接方式结合不同的学科特征对其进行描述,因此分类标准较为多样,但很少有学者对其具体类型在理论假设中做出明确说明,这容易造成理解上的歧义;而有关其后果的研究也更多集中在消极效应上,对于潜在优势的探讨稍显不足。未来可以重点关注以下方面:管理层的背景特征,尤其是何种类型的团队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甚至抑制个别成员高水平的过度自信所引发的非理性行为;过度自信的合理性,能否进一步分析其积极效应得以发挥的边界条件;认知能力的改善,管理者是否可以通过动态学习行为改善最初的认知水平并降低其中的偏差程度。
参考文献:
[1]吕兆德,徐晓薇.董事背景多元化抑制董事长过度自信吗?——基于企业过度投资的角度[J].经济管理,2016,36(4):60-71.
[2]MOORE D A, HEALY P J. The Trouble with Overconfidence[J].Psychological Review, 2008, 115(2): 502-517.
[3]ALICKE M D. Global Self-evaluation as Determined by the Desirability and Controllability of Trait Adjectiv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5, 49(6): 1621-1630.
[4]COOPER A C, WOO C Y, DUNKELBERG W C. Enterpreneurs' Perceived Chances for Succes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88(3): 97-108.
[5]沈卓卿,董妍,俞国良.过度自信的信息差异理论模型[J].心理科学,2009,32(6):1405-1407.
[6]HILLER N J, HAMBRICK D C. Conceptualizing Executive Hubris: The Role of (Hyper-)core Self-evaluations in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5(26): 297-319.
[7]HERZ H, SCHUNK D, ZEHNDER C. How Do Judgmental Overconfidence and Overoptimism Shape Innovative Activity?[J].Games and Economics Behavior, 2014(83): 1-23.
[8]HIRSHLEIFER D, LOW A, TEOH S H. Are Overconfident CEOs Better Innovators[J].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12(4): 1457-1498.
[9]李善民,黄灿,史欣向.信息优势对企业并购的影响——基于社会网络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11):141-155.
[10]WONG Y J, LEE C Y, CHANG S C. CEO Overconfidence and Ambidextrous Innovation[J]. Journal of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al Studies, 2017, 24(3): 414-430.
[11]郝颖,刘星,林朝南.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过度自信与投资决策的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5,13(5):142-148.
[12]MARITAN C A, PETERAF M A. Building a Bridge between Resource Acquisition and Resource Accumulation[J].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1, 37(5): 1374-1389.
[13]易靖韬,张修平,王化成.企业异质性、高管过度自信与企业创新绩效[J].南开管理评论,2015,18(6):101-112.
[14]GALASSO A, SIMCOE T S. CEO Overconfidence and Innovation[J].Management Science, 2011, 57(8): 1469-1484.
[15]林慧婷,王茂林.管理者過度自信、创新投入与企业价值[J].经济管理,2014,36(11):94-102.
[16]BARBOSA S D, FAYOLLE A, SMITCH B R. Biased and Overconfidence, Unbiased but Going for It: How Framing and Anchoring Affect the Decision to Start a New Venture[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9(34): 528-557.
[17]FRASER B S, GREENE F J. The Effects of Experience on Entrepreneurial Optimism and Uncertainty[J].Economica, 2006(73): 169-192.
[18]ASTEBRO T, HERZ H, NANDA R, WEBER R A. Seeking the Roots of Entrepreneurship: Insights from Behavioral Economics[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14, 28(3): 4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