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坤山:巴东山里“穷”支书
2020-11-30张兵王言
张兵 王言
“长冲村,是宝地;跟党走,志不移;讲诚信,守公德;远是非,扬正气;孝父母,教子女;爱家庭,敬邻里;公益事,都积极;黄赌毒,要远离;红白喜,不攀比;扫干净,摆整齐;廉勤俭,齐聚力;兴产业,共富裕。”
这首“村规民约”作者是蔡坤山,他是湖北省巴东县金果坪乡长冲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
解决吃水问题,修道路,发展产业,在村民眼中,这位干了34年村务工作的村支书不仅是位能人,更是一位牛人。
一心为公
“说实在话,我的这一生太简单不过了,高中毕业就当兵,当兵退伍就到村,30多年村干部生涯有辛酸有欢乐。”蔡坤山说,“辛酸的是,村干部是干吃苦的活儿的,是干得罪人的活儿的。欢乐当然是每件事通过伙计们的努力、支持最终都干成功了。”
1963年,蔡坤山出生于巴东县金果坪乡长冲村;1981年,蔡坤山入伍,服役于武警湖北总队;1985年,他退伍返乡,被村民推选为村民委员会主任;2011年,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018年底换届选举中,他“一肩挑”,担任村主任兼村党支书。
金果坪乡是巴东最边远的老区乡镇,长冲村又是该乡经济最落后的贫困村,山高坡陡,基础设施差,产业发展滞后。
作为全县重点贫困村,长冲村辖18个村民小组,人口465户1357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24户739人。2019年长冲村仅存贫困户1户1人。
知父莫如女。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毕业的闺女蔡娜刚在北京工作,谈及父亲在村民心中的位置,蔡娜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出自他的负责任和善良以及包容心态,在脱贫攻坚战中,和其他村相比,爸爸也许没别人跑得快、脑子活,但他能凝聚大家伙,让跑得快、脑子活的人一起来干事儿。
“我们那边地势险峻坡陡,往往山上修公路,山下农户会有危险,且下雨会有滑坡灾害。”蔡娜告诉《民生周刊》记者,“让全村通了公路,这是父亲比较自豪的事情,我都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
扶贫攻坚必须要做到“精准”,关系扶贫、人情扶贫伤害的是民心,损害的是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能人带头是必须的。蔡坤山的姨姐夫,属清江库区移民,土地少,人口多,全家7口人,不足两亩地,但他儿子在外务工,2016年开始搞出点名堂,并买了小汽车。蔡坤山多次上门做工作,最终说服姨姐夫申请退出贫困户。
在蔡坤山的影响下,村支两委对照检查,村纪委书记、村副主任颜波的丈母娘随颜波居住,因患癌症按当时政策被单独纳入贫困户和低保,在2016年贫困户筛查时,颜波主动提出让自己的丈母娘退出贫困户和低保;村委委员谭兴华和秦诗彬也分别劝服自己的弟弟、婆家申请退出贫困户。
“幺儿”的故事
蔡坤山能人首先是一个柔情的铁汉子。
“我的感觉,父亲对村民的爱,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是落在细节,一件件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的协调、帮助上。如今,也许长冲村就书记自己家较为贫困吧,31年的老房子地板都还没更换。”提起父亲的为人,蔡娜知道,父亲心中装得更多的是乡亲们。
长冲村十二组王汉义、李汝香两老都年近80岁,长期独自居住,生活无人照料,蔡书记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便把两个老人当作自己的父母一樣照顾,无微不至。两位老人也把蔡坤山当成自己的儿子一样,亲切地称他为“幺儿”。两老还将存折的密码告诉蔡坤山,时不时让他帮忙去乡里取点活钱。
长冲村一组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生存环境恶劣,谭德六夫妻两人和母亲石开桂易迁到彭家垭集中安置点,86岁的石开桂仍不愿离开老屋。
2018年10月的一天晚上,天下大雨,蔡坤山得知石开桂仍在旧房里居住,连夜赶去谭德六家里,跪在石开桂床前,对她说,“我知道您肯定对这里万分不舍,但国家政策好,在彭家垭为您建了新房子,那里人多热闹,交通也方便,我们要把您接到那里享几天福呢。这个旧房子十分不安全,您住在这里要是出了事,我们一辈子心里难安啊。”石开桂感动了,拉着蔡坤山的手撑起身子,答应搬出老屋。
蔡坤山立即起身将老人背起,找车将老人接到彭家垭的安置房内。面对已经安全入住的石开桂,蔡坤山再次许下诺言,“我母亲死得早,您就是我的亲生母亲。”
除了照顾困难老人,蔡坤山还格外重视培养爱护新来的年轻人。2017年8月驻村工作队队员王言来到村里,蔡坤山第一时间“认领”,将王言接到自己家里,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老百姓每次看见王言都打趣道“蔡书记的幺儿子来了”。
解决饮水难
蔡坤山能人更是一个冲在前面的带头人。
长冲村大面积缺水,怎么满足老百姓日常饮水需求,成了村支两委最大的难题。
为了寻找稳定的供水源,蔡坤山和第一书记覃照耀,前后耗时近30天,终于在毗邻水布垭镇的石垭村找到足量的水源,找到水源后,项目资金只包含主体工程和管网线路,如何铺埋水管成了蔡坤山的又一个难题。
蔡坤山组织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召集所有吃水困难户,开小组会、屋场院子会。最终大家无偿支持,每家出义务工,全部按村委会指派路段铺埋水管。
为了让长冲村村民早一天吃上自来水,蔡坤山带头上阵,穿丛林,翻大山,跨河沟,攀悬崖,同施工队一起拉主水管网,同吃同住同劳动半个多月。
受蔡坤山精神感染,供水受益户最多的长冲村8组、9组,几个70多岁的留守老婆婆,带着留守媳妇,组成了“娘子军”,主动上山帮忙挖管槽。9组71岁的李光春老婆婆要抓着草和树才能攀爬到引水工地,坚持了一个星期的义务劳动。
2019年7月底,长冲村水厂完全竣工验收,可蓄水500立方米的水厂开闸启用后,不仅解决了长冲村村民的饮水困难,还覆盖周边金坪村、江家村的部分区域。
兴产业
根据巴东县“高山药材、二高山茶叶、低山小水果”的规划,即高山指1200米以上发展药材,二高山在700米至1200米发展茶叶,低山指700米以下发展水果,蔡坤山开动脑筋,找到了全村产业发展的好路子。
蔡坤山和工作队摸清了长冲村高山的9个组适宜种植中药材的情况,并制定出台了《长冲村贝母发展村规民约》,由村委会从整村扶贫产业资金中拿出40余万元购买1.6万公斤优质贝母种,然后按每亩400斤“借”给80户贫困户发展。
贫困户种植后,第二年给村委会归还所借的贝母种,增值的部分归贫困户所有。次年,又将种子“借”给其他贫困户,通过“滚雪球”的办法把贝母产业做大做强,实现产业利益联结贫困户的效益最大化。
同时,引进五龙溪贝母专业合作社在该村建立优质贝母基地,专业合作社统一提供种子,包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培训,约定保护价回收产品。另外,没有劳力的贫困户可带土地入股,专业合作社连片集约规模发展,贫困户年底参与分红。
这种“一借一还”的产业发展模式,既破解了贫困户购买种子无资金的难题,也防止了贫困户对产业资金一领了之的真空模式,使贝母发展既有源头供给也有结果管控。全村近120户贫困户依靠发展贝母,有了稳定的短期收入来源。
按照补齐产业短板的原则,蔡坤山和驻村工作队协调“中茶108”有机茶叶1000亩。为了将茶叶落实下去,蔡坤山和驻村工作队经常晚上入户召开屋场院子会,发动动员,统计栽茶面积;白天则两人一组,开着摩托车、麻木车、皮卡车转运苗木,分头把茶苗送到田间地头,指导栽苗。
蔡坤山和驻村工作队多次入户,帮助村民细算发展茶叶的劳力账、成本账、经济账。72岁老党员刘忠武,带头把10亩土地全部栽上茶苗。看到老党员动起来后,邻居段辉国,也赶紧找工把田地全部栽成茶苗。
“爷爷生病,我与哥哥都是朝家里赶,陪伴爷爷最后日子,但父亲却是往外赶,去做村里的事。”蔡娜曾经很不理解,还与父亲发生过争执。
“基层工作者活多、琐碎,并且要得到所有村民的理解,没那么容易,我和哥哥已长大成人,老早想让父亲辞职,在家安心休息,但父亲却一直坚持下去。我想对他而言,为村民服务,是他爱做的事业。”蔡娜开始慢慢懂得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