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体新区建设对宜春城市发展的影响

2020-11-30刘凯陈江虎易琦刘宝君

价值工程 2020年31期
关键词:规划建设宜春市城市发展

刘凯 陈江虎 易琦 刘宝君

摘要:江西省宜春市教体新区建设是将宜春市打造成赣西区域性中心城市、提升中心城区城市品质的重要举措,文章通过研究宜春市城市发展的现状,分析教体新区的建设措施及其对宜春市发展的影响,探究宜春市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宜春城市的发展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路。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district for education and sport in Yichun, Jiangxi Province,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make Yichun a regional center city in west Jiangxi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city in the central city.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measures of Yichun and its impact on Yichun city development, and explor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Yichun City,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Yichun City.

關键词:教体新区;宜春市;城市发展;规划建设

Key words: new district for education and sport;Yichun City;urban development;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292;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20)31-0034-03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效率、动力变革,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中共江西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江西篇章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支持宜春建设赣西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任务。宜春市主动承接政策利好,依托优势产业,把握未来发展方向,创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市委四届三次全会上,做出了建设赣西地区文体教育中心、休闲旅游度假商贸中心、医疗健康养生中心和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医药及医疗器械等先进制造业基地决策部署[1]。规划建设教体新区,做大做强宜春中心城区,将宜春建设成为宜教宜业、宜居宜游的生态新城。

1  背景概况

宜春市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东部与南昌市、抚州市接壤,南部与新余市、吉安市为邻,西部与湖南省和萍乡市毗连,北部与九江市交界,总面积1.87万km2,位列全省11个地级市第6位[2]。2019年,全市常住人口为558.26万人,居全省第4位,地区生产总值达2687.57亿元,居全省第4位,但人均GDP约为48142元,居全省第6位,可见宜春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全省其它地市相比,处于中游水平。

宜春市现辖袁州区、丰城市、樟树市、高安市、靖安县、奉新县、上高县、宜丰县、铜鼓县和万载县共10个县市区。其中袁州区为宜春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中心。但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袁州区2019年GDP为436.17亿元,位列第3位,落后于丰城市和高安市。从位置上看,袁州区地处宜春市域的西南部,偏居一隅。从影响力看,袁州区距省会南昌公路里程为224km,铁路里程为219km,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三个县级市均靠近南昌,受宜春中心城区袁州区的影响较弱。城市的发展水平反映了地区的经济社会水平,作为地区的中心,城市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拉动作用。宜春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不均衡,导致了中心城区袁州区的城市发展滞后。建设中心城区,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将拉动宜春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宜春市的地区影响力。

教体新区坐落于宜春市中心城区西部的湖田片区,初步预设规划面积18.7km2。宜春市中心城区现有65万人口,根据建成百万人口城市的目标,教体新区规划总人口30万人。按照“学城相拥、产教融合”的战略构想,新区以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地方应用型特色大学和中高等现代职业教育院校为引擎,聚集人才和智力,搭建孵化平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完善中小学校、医疗、商贸、创客、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引入优质教育、医疗卫生、休闲养生、体育健身等资源,推进旧城区与新城区的融合,推进教育与体育、文化的融合,推进政府与社会、群众的融合,打造天蓝地绿、山水相印、崇文重教、安居乐业的生态健康休闲城[3]。

教体新区规划建设教育、体育、文化、医疗、商业、行政、生态、道路、市政等9大类设施,建筑总量约2500万m2,预计总投资380亿元。按照“盘活存量、激活增量、提升质量”的原则,扩建宜春学院,更名宜春大学;易地搬迁宜春职院、宜春幼专、宜春电大;整合中职学校、实训基地等资源,组建赣西现代职业教育集团。发挥传统学科及现代产业优势,筹建艺体、健康、医药高等院校;引进国内知名院校来宜春办学,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办学;高标准规划建设宜春学院附属医院和宜春体育中心;配套建设文化影剧院、中小学校、养老院、社区服务中心、创客中心、特色小镇,提升新区的宜居舒适度和生态优美环境。

2  教体新区建设措施

2.1 完善架构分工明确

成立宜春市教体新区建设指挥部,下设办公室。从全市市直机关、院校,袁州区有关单位抽调工作人员组成综合协调、党群工作、规划设计、管网统筹、用地保障、外联招商、融资运营、工程建设、审计稽核等9个部门,专职负责推进教体新区的规划建设。市审计局、发改委、财政局、林业局、环保局、行政审批局、综合执法局、自然资源局等多家单位派驻联络员,现场解决各项报批报建等问题。各建设主体单位分别成立了宜春學院、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宜春幼专、体育公园、规划道路、湖田河景观带、瓦江安置点等7个建设项目部,负责跟进工程项目建设。

2.2 明确目标分期建设

2017年,宜春市政府组织了多个市直部门和单位,分头开展了教体新区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设计方案的编制,以及对建设投融资、高等教育发展等相关政策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工作基础。按照规划,教体新区分两期建设,其中近期将紧紧围绕“123”(即一年拉开框架、两年初具规模、三年基本建成)的工作目标,着力推进“三校两路一带一公园”(即宜春学院新校区、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规划一路二路、湖田河景观带、体育公园)项目建设,新区道路管网、水电通信、绿化照明等市政基础设施到位,相关市属高校完成建设并进驻办学。近期建设项目已于2018年9月全面破土动工。

2.3 紧盯节点有序推进

目前,新区建设各项工作正紧锣密鼓地有序推进。立项方面:市政府已批复教体新区建设可行性研究论证报告。规划方面:教体新区规划方案已反复沟通论证,正提请研究审批。建设方面:首期建设项目已全面开工,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已主体建成并于2020年10月份开学,宜春学院新校区、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将于2021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土地方面:已完成土地征收和拆迁安置工作,可以做到净地划拨或出让。外联方面:与省内外多个投资主体进行接洽,就建设基础教育学校、研学旅行基地等项目进行商谈;与省直多个厅局对接,汇报教体新区规划建设情况,争取关心支持。招商方面:已签约引进一所K12基础教育学校,并于2020年9月建成开学。资金方面:由宜春发投集团成立了全资的教体新区子公司;与市内外多家金融单位对接,商谈融资渠道和融资产品;认真开展教体新区收益平衡测算工作。

3  对宜春城市发展的影响

3.1 扩大城市规模

城市是占据一定地理空间,各要素相对集中的地理单元。城市的发展伴随着建设用地规模和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规划建设教体新区将显著扩大宜春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4]。教体新区按照“生态优先、共享生长”的理念进行规划建设,打造生态型、低密度、高品质园林城市,因此在用地规模上有显著的扩张。教体新区规划面积18.7km2,建成后将使宜春中心城区面积扩大三分之一。随着市政工程基础设施的完善、各类学校的入驻、居住环境的改善,教体新区范围内人口规模将明显扩大。一方面学校的落成带来了众多的师生: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从高安市整体搬迁至教体新区,带来了近1万师生;宜春学院、宜春职业技术学院由老城区整体或部分搬迁,带来了近4万师生;同时教体新区将引进5-8所高职院校,配套建设各类基础教育学校,使教体新区的教育人口达到10-15万。另一方面,便利的对外交通、宜居的城市环境和充分的就业机会吸引着众多的居民人口到教体新区安居乐业,加上湖田镇现有3.5万人口的就地城市化,以及将来万载县“撤县设区”后的人口导入,可以形成10-15万人的居民规模,达到中心城区百万人口城市的目标。

3.2 优化产业结构

教体新区不仅仅是一座大学城,而且是通过高校人才的集群效应,依托宜春的资源优势,建设而成的产教融合新城。学科优势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宜春学院、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和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院校的特色优势学科,如农学、医学、护理、幼教等,均可以与宜春特色优势产业的未来发展相契合,利于形成产业经济和产业人力资源之间协同发展的局面[5]。宜春市近年来在生物制药、医疗服务、养生养老、康体旅游、健康食品、健康管理六大领域发展良好,为大健康产业的融合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体新区为宜春大健康产业群发展培养大量从业人才,使其成为宜春市产业经济创新转型的绝对支柱产业。《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赣西经济转型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宜春产业经济、城市功能做出了重要部署,明确指出要将宜春市建设成“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和低碳经济示范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国内知名的养生休闲目的地”。建设教体新区,通过文化、教育、体育、信息、生态等新型发展要素的吸引集聚和高效融合,可以扩展、优化、提升宜春的产业结构。

3.3 彰显城市活力

国内外相关实践表明,体育设施的建设和体育赛事的举办,极大影响城市精神的塑造和城市活力的激发,同时对于刺激消费、发展经济、推动城市复兴、优化城市形象都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在国家已经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体育产业定位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进行培育扶持,加快推动健康中国战略落地实施的时代背景下,建设教体新区,成为彰显城市活力、发展体育产业、建设体育强市的重要支撑和有效抓手。有助于宜春市充分挖掘自身在体育发展方面的独特优势,积极利用纳入国家体育产业联系点城市的有利契机,有效推动体育、教育、文化、城市的深度融合,提升发展体育事业,创新发展体育产业,更好满足宜春乃至赣西地区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体育健身和体育消费需求,不断提高市民生活品质和健康城市水平。将体育基因深度植入城市肌理,用城市文化激荡体育力量,最终实现体育因城而兴、城市因体而盛的良好局面。

3.4 提升城市能级

教体新区建设将优化宜春市文化生态环境,提高市民文化素质,更好满足居民生产生活需求,进而改变城市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推动城市向高级阶段发展。教体新区的规划建设,符合协调、创新、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符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要求,符合江西省委省政府对宜春建设赣西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位,符合宜春城市化向更高质量、更高阶段发展趋势,符合宜春高等教育能级提升发展迫切需要,是一项具有强烈现实需求、深厚发展基础和明朗效益前景的战略选择。教体新区的建设必将在推动宜春经济创新发展、城市能级跨越、生活品质提升、教育质量提高、人才资源集聚等方面发挥出新引擎和动力源的功能和作用,也必将使宜春成为践行江西省委省政府“绿色崛起”战略、加快赣西经济转型发展的排头兵和先行者[6]。

4  结语

宜春市中心城区城东为政府机关集中的宜阳新区,城南为以旅游业为主的明月山风景区,城北为以工业为主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教体新区,完善了宜春中心城区的规划版图,补全了经济发展短板。在不断完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筑巢引凤的同时,还需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促进新区可持续发展。加强高校内涵建设,推动宜春学院升格为宜春大学,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建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现升本。教体新区建设可以扩展、优化、提升宜春中心城区的综合能级,重构城市发展格局与结构,积蓄宜春全域城市化深度发展的新动力,推动城市向更高级阶段发展,提高宜春市在赣西地区乃至江西全省城市价值网络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王水平.2019宜春市政府工作报告.http://www.yichun.gov.cn/news-show-575278.html,2019.4.3.

[2]鄢林昙,等.宜春市推进城镇化和新型城市建设研究[J].价值工程,2012(26).

[3]夏侯婷.我市将用五至十年时间打造教体新区.http://www.yichun.gov.cn/news-show-552584.html 2018.1.17.

[4]刘宁.大学园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5]陈波翀,郝寿义,杨兴宪.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动力机制[J].地理学报,2004(06):1068-1075.

[6]张忠德.打造教体高地,让新区更美丽[N].宜春日报,2018-01-25(003).

猜你喜欢

规划建设宜春市城市发展
江西省宜春市老年大学校歌
宜春市油茶科技推广成效与经验
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