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女蛇故事”教学价值的多维解读

2020-11-30谢明尧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老和尚三味书屋百草园

谢明尧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经典文章。许多教师在讲授这篇文章时,都将重点放在“百草园充满魅力的景色和小鲁迅童年的活动”以及“雪地捕鸟”这两个部分,而对于作者花了许多笔墨去叙述的“美女蛇故事”,却很少有深刻的解读。但是“美女蛇故事”仅仅只能停留在感知“神秘”这一层面吗?这一占据了“百草园”部分三分之一篇幅的文字到底有何教学意义?

王荣生教授认为:“在处理教材时,取其一点,不及其余,所谓‘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种做法对具有多角度、多层面内涵的文本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毫无疑问,对“美女蛇故事”进行单向解读,会造成教材优势资源浪费的情况,因此,我们可以从故事的技巧,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真实性、变化性和儿童叙述视角等多个角度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深度解读,获得更大的教学价值。

解读视角一:跌宕起伏的讲故事技巧

讲故事要讲究故事本身的完整性,必然包含“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这样读者才能看得有头有尾。

“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是故事的开端。“读书人”“古庙”看似平淡无奇,其实,一开始就给人一种神秘感。

再看发展部分:“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这部分内容,鲁迅先生使用文字最多,细细分析,很有趣味。

“美女突然出现又悄然隐去”,此为故事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书生内心的高兴和老和尚对机关的识破”为故事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老和尚赠盒子和书生内心的胆怯”为故事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三个环节,紧紧扣住了故事的发展特别是人物心理的变化,把原本有点俗套的故事层层推进,营造紧张的氛围。

“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这段文字是故事的高潮。

鲁迅先生善于用文字去营造紧张的气氛。他先是借助拟声词“沙沙沙”描写妖怪到来时的恐怖声音,又用一个比喻句去强化这种声音。妖怪到来的声音大家都没有听过,但是,对于“风声雨声”,却分外熟悉。这里,鲁迅用熟悉的、易于感知的事物去表现不熟悉的、难以揣摩的内容,这样,读者的感受就会分外深刻。“抖作一团”极显书生的恐惧,“豁”的一声、“金光”的飞出,又可以看出老和尚法器的神妙,难怪老和尚先前是那样的笃定。

从“沙沙沙”的有声,到“什么声音都没有了”的无声,从喧杂到静寂,武侠小说中最精彩的描写也不过如此。读到此处,美女蛇的狡诈、老和尚法力的高强、书生的恐惧呼之欲出。

“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故事的结局非常简短,借故事中老和尚的口,讲了美女蛇被治死的原因和结局。

鲁迅先生借长妈妈之口讲的这个故事,真可谓内容完整,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这部分内容是训练学生“如何讲故事”的范本。

解讀视角二:人物心理活动的真实性和变化性

学生通常不善于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在学生作文里,人物心理活动描写虚假、单调,甚至有“贴标签”的现象,故事和心理活动分离或者强行组合。“美女蛇故事”中有微妙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可以借此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物心理活动的真实性和变化性,有助于提高学生描写人物的表达能力。

我们来跟随书生的活动研究一下他心理的变化过程。

“读书”“纳凉”足见书生此时的悠闲。“突然有人叫他”,他一定是很“惊讶”。“美女”墙头露脸并对他嫣然“一笑”,他那时一定是“欣喜万分”甚至“想入非非”。“突然隐去”,他一定很失望。老和尚告知他真相,他“自然是吓得要死”。他“照办”却“睡不着”,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恐惧。“美女蛇”的到来,他“抖作一团”。这里,作者借用书生的动作去展现他恐惧的加剧。随后,再也没有写书生的活动了,但作者却写了“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由此我们可以想象,书生应该是内心安宁了很多吧。

作者还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这个故事中还有一个人,那就是老和尚。故事中的老和尚法力高强,疾恶如仇,充满正义。他的“夜谈”本就不俗,一眼就“识破机关”,更是法力无边。他识破机关后“却道无妨”和书生“吓得要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越是“无妨”,就越能反衬出书生的“恐惧”。

书生从“悠闲”到“惊讶”到“惊喜”到“失望”再到“害怕”“恐惧”,直到最后的“内心安定”,一个小小的故事,鲁迅先生却写出了人物心理真实和曲折变化的一个完整的过程,不得不令人赞叹。

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成,既是一个对语文教材的发现过程,也是教师主动介入教材并对教材进行解构和重构的过程。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教师既需要按照传统的课本解读方式,认识到文本教学的意义,也要从学生的真实需要这一角度出发,发掘出更大的教学价值。

解读视角三:口语化和独特的儿童视角

“美女蛇故事”这一部分内容在文章叙述中具有口语化的特色,同时,作者采用了独特的儿童视角。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更有利于展现儿童多姿多彩的精神世界。

1.口语化的特色。

这个故事原本出自长妈妈之口,应该是慈爱而学识有限的长妈妈在劳动之余给小鲁迅讲述的她所知的不多的几个故事之一。故事里的几个基本元素“古庙”“读书人”“妖怪”“老和尚”是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的典型元素,所以故事的内容本身具有长妈妈这样一个读书不多的女佣人的属性。

“吓得要死”这句话是标准的江浙口语。直到今天,这样的话语仍旧经常被使用。“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破折号后的内容特别有意思,既像是小鲁迅当时的感叹(他听得已经身临其境了),又像是长妈妈在自言自语。“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說……”请注意这两个“后来”,它们的所指是不一样的。第一个“后来”,是听故事的小鲁迅对故事结局的急急追问,第二个“后来”是长妈妈的解说。一问一答之间,妙趣横生。小鲁迅的好奇、担心,长妈妈的慈爱、得意在这样的口语化表述中表露无遗。

2.儿童的视角。

“美女蛇故事”展示的是小鲁迅的天真、好奇和对未知世界的探寻。对于长妈妈讲的这个有点俗套的故事,小鲁迅听得是那样的专注入迷、神情激荡。这里体现了《朝花夕拾》系列作品的一个独特的叙述角度——儿童视角。

儿童视角指的是以儿童来担负观察、感知和叙述的角色,通过儿童的眼睛去观察世界,以儿童的口吻对世界做出符合儿童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揭示和审美评价。儿童视角在揭示人的精神世界上有特殊作用,它既能提供人认识自身的新的视角,也是表现人的精神面貌的艺术手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所以魅力无穷,就在于一个饱经世事沧桑的成年人用浪漫的笔调描写、叙述了百草园的美丽迷人和三味书屋课余生活的妙趣横生。

这组作品写于1926年。当时,鲁迅因为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只能南下厦门大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正是写于鲁迅刚到厦门大学教学的头一个月。他对于这所学校死气沉沉的教育制度和那些争权夺利的无聊人士也是甚为失望。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娴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来排解目前的苦闷。“运交华盖”的鲁迅选取儿童视角来观察世界,叙述故事,其目的就是要使得记忆中的一切都笼上一层诗意的光芒,使失去的一切在天真的儿童眼睛中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美感,并以这层美感去稀释现实孤寂而芜杂的心绪,用理想化、田园诗般的童年来对抗纷扰污浊的黑暗现实,为精疲力竭的身心找到慰藉。

由此可见,儿童视角的选择是鲁迅先生面对现实的无奈选择,也展示了其复杂的心理情绪和美感追求。

从课堂教学真实情境角度来看,口语化的特色和儿童视角有利于学生进入意义生成的现场,成为“意义生成的当事者”,也能更好地参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深度理解,走进鲁迅先生所塑造的艺术世界。

猜你喜欢

老和尚三味书屋百草园
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游百草园
不比谁大谁小
不比谁大谁小
三味书屋之“三味”
多元训练 实现读写转化——以部编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仿句为例
寻找百草园
老和尚的佛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