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文体意识,赢得阅读先机
2020-11-30赵庆玲
赵庆玲
所谓文体,是指按照一定表现形式呈现的文章体式,文体包含丰富内涵,从表现形式角度划分,可以分为小说、诗歌、散文、戏曲等大的类别。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建立文体意识,从文体角度展开广泛研究,让学生自然建立文体认知基础,形成阅读学习突破口。小说以塑造人物为核心任务,以叙事为主;诗歌是抒情的,语言简练,内涵丰富;散文有形散神聚的特点,教材占比较大;戏曲是舞台艺术,是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
一、明晰不同文体构建模式
不同文体有不同构建模式,教师要为学生做出有针对性引导,让学生在不断阅读学习体验中形成文体认知基础。小说、诗歌、散文、戏曲是从表现形式角度划分的文体形式,其建构形式有极为鲜明的差异性,而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是从表达方式角度划分的文体形式,其建构也存在一些不同点,教师需要给学生更清晰的解读,让学生顺利掌握不同文体的不同结构特点,这对顺利进入文本核心有积极帮助。
划分文体的标准不同,其文体体例也呈现差异性,教师需要给学生做系统性规划,让学生建立不同的标准意识。如散文和记叙文,这是不同标准划分出来的文体,不是包含关系,也不是并列关系。如教学九年级语文上册《敬业与乐业》,教师先为学生明确文体:如果从表现形式上来看,这是一篇散文;如果从表达方式角度来分,这是一篇议论文。不管是散文还是议论文,从不同角度分析,其文体构建都有自身规律。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这其中的“神”是什么,“形”又是什么呢?展开深入阅读,对散文特点进行深入解析。学生领受阅读任务后,开始了阅读和思考,很多学生还利用教辅资料进行相关学习。在课堂展示环节,学生对散文的体例解读呈现差异性,教师对此展开细致讲解,给学生带来清晰认知。
教师为学生做文体梳理,目的是让学生对不同文体的不同构建模式有清晰认识。学生对散文体例比较熟悉,自然对散文特点也有认识,经过反复阅读和讨论,自然达成学习共识。不同文体有不同构建模式,散文阅读涉及到选材、立意、表达、结构等多重内容,教师给出具体指导,确保学生阅读顺利推进。
二、探究不同文体语言体式
不同文体有不同语言体式,这是最为基本的常识。教材组成时,对文体有比较清晰的要求。散文单元、小说单元、诗歌单元等,都是从文体角度编辑的,其语言表达上也带有共性特征。散文语言倾注更多情感因素,是对内在心情和意志的自然表达,而小说关注的是人物、情节和环境,注重的是描写,让人物说话,作者情感表达也极为含蓄。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以极为简洁的语言,写出了游子怀乡的乡愁,教师先让学生反复诵读,大多数学生很快就能够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教师展开示范诵读,让学生积极参与诵读比赛,为学生提供情感释放机会。在语言鉴赏环节,教师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小段,从语言特点方向展开分析,体会作者情感的表达。学生进入阅读环节,找到自己喜欢的小段。如:“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有学生这样鉴赏:作者将“乡愁”说成是“邮票”,这个说法很精巧,让人联想到小时候联络时用的书信。很显然,这个回忆带有甜蜜感。这个段落是铺设,为后面服务。其他学生参与鉴赏讨论:乡愁是一种情怀,作者用实体的物来展示,表现作者的独具匠心,这就是诗歌才有的语言。
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语言鉴赏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文段展开个性阅读解读。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对作者情感进行推演和想象,获得更多学习体悟。特别是从物象角度解释作者情感和思想,这是比较有深意的发掘,具有更强的阅读价值。
三、建立不同文体阅读格式
不同文体需要配设不同阅读格式,教师对此需要有更理性的认知。小说教学要抓“三要素”,注重情节的转换;散文教学要凸显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从解释哲理角度展开思考;诗歌教学注重发掘意境和意象,多从“意在诗外”角度展开思考;戏曲教学注重人物对话,欣赏戏曲的个性化艺术形式;文言文阅读教学,需要注重文言现象的把握。教师从不同文体特点角度展开阅读设计,体现不同阅读教学格式,为学生顺利进入阅读环节做好充分准备。
法国小说巨匠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其构思可谓是精巧绝伦,给读者带来更多阅读期待。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文本内容,找出小说主人公的相关描写,让学生展开人物性格分析:菲利普夫妇是小说的主人公,作者围绕这两个人物展开详细描写,从语言、细节、动作等角度展开分析,说说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拿到这个阅读任务后,开始了深入阅读和分析。在具体阅读中,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了解学生阅读情况,给学生更多阅读提示,让学生从更多神态细节之处展开思考。经过一番努力,学生大都顺利完成人物性格分析,形成比较统一的阅读共识。
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人物鉴赏任务,这是根据小说体例特点设置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体现了不同文体的不同阅读格式。小说的核心任务是塑造人物,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教学活动,符合文本体例教学要求,学生从中获得的学习认知也更为丰富。
四、启动不同文体内化形式
不同文体阅读训练设计时,教师需要观照文体特点,为学生提供更多与实践结合的机会,让学生在不同阅读场景中形成阅读认知能力。小说训练要注重人物形象分析,通过对典型人物描写进行解讀,掌握人物描写技巧和方法;散文阅读训练要注重语言鉴赏,从课内课外结合阅读中形成阅读认知;诗歌训练设计要关注诵读和背诵,针对“诗眼”做文章;戏曲训练设计时,要关注艺术形式的感知,对舞台人物进行重点解析。
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是一篇散文,如果从表达角度来看,这又是一篇议论文,而且是议论文中的驳论文。初中生对议论文的认识还比较肤浅,教师在阅读训练设计时,主要从一般议论文角度展开:这篇议论文的论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据,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讨论。任务下达后,学生开始了互动性阅读,针对议论文三要素展开学习思考。涉及到驳论文内容,教师适时给出一些针对性指导,让学生对驳论方式有一些了解。课堂展示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将小组讨论内容展示出来,接受其他小组的评价,课堂互动学习气氛浓重起来。经过一番评价,阅读训练获得圆满成功。
教师从议论文角度展开训练设计,让学生对议论文三要素进行具体分析,其目的是让学生熟悉文体特征,并在互动性解析中建立文体意识。学生文体基础还不是很深厚,教师为学生设定观照性训练题目,让学生借助集体力量展开学习,其教学设计适合度更高,自然能够获得比较理想的成效。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强化文体认知,这是学科教学基本诉求,符合学生学科认知成长规律要求,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意义。教师要做好针对性引导,让学生明晰不同文体构建模式、探究不同文体语言体式、建立不同文体阅读格式、启动不同文体内化形式,从不同角度展开阅读思考,实现阅读目标,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成长。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汀龙宇中学(36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