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无言大音希声
2020-11-30王儒卿
王儒卿
初中语文研究到今天,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语文教师在研究教材或是上课的时候,对文本的解读基本做到了事无巨细,关注到了文本的细枝末节,很多专家甚至连文章里的标点符号都解读到了极致,却往往忽视了对文章标题的解读。作为文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标题往往包含了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独具匠心,就像为人父母者给孩子起名一样,标题里面所蕴含的文化和思想,应该成为教师解读文本、渗透课堂的一部分内容。
一、标题之美,美在朴素
庄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其实,朴素是最恒久、最不易凋零的美。朴素不等于平凡,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里,朴素的人物、朴素的人性、朴素的生活,往往更具有摄人心魄的感染力,更具有动人心魄的美感。
朴素的标题,多见于散文、人物传记等文体。《邓稼先》《回忆鲁迅先生》《背影》《济南的冬天》等,都是展现朴素之美的代表标题。《邓稼先》一文,作为一篇缅怀一个老朋友、一个为了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奉献了生命的伟大的科学家的人物传记,直接用他的名字“邓稼先”命题,不着修饰,不加雕琢,恰恰就是展现一个大写的“人”字,展现一个大写的“邓稼先”辉煌而极其纯洁、朴素的一生。假如果把标题改为《伟大的一生》《两弹一星的缔造者》,等等,尽管可以概括邓稼先一生的光辉事迹,但是却与邓稼先一生心无旁骛、置功名利禄于身外、为建设大国利器倾尽心血和生命的朴素的情怀相违背。
《回忆鲁迅先生》出自民国才女萧红之手,在萧红的眼中和心里,鲁迅先生是她的良师益友,是一个最可信赖的导师,一个可以沉下心来交朋友的平凡的先生。不写那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不写那个“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落笔点就放在“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笑得咳嗽起来”的率真性情、平易近人的生活侧面上,而这恰恰就是一代导师最真实、最朴素、最可爱的性情展示。这个朴素的标题《回忆鲁迅先生》,更是萧红对这个既是朋友又是导师的感激、感恩、感怀的最真实的表达。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标题里有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也有内心发自肺腑的对享受到那个“温情”的冬天的自豪。“这,就是济南的冬天”,就是先生最真实感情的表达。
总而言之,标题的朴素之美贵在一个“真”字,这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是“返璞归真”的美。莫言说:“关于散文的写法那就是一个‘真字,真心、真情、真感觉。有真乃大,有真乃美。朴实自然,简洁淡雅,清新优美;然而淡中有浓,平中见奇,‘华与朴相表里,眉清目秀,举止优雅,仪态大方。”解读文学作品标题里的朴素之美,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浓烈而朴素的人文情怀。
二、标题之美,美在隐喻
汉语的文化性和唯美性决定了语言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和含蓄性,文化隐喻不仅用于解读文本,使得整个文本生动形象、摇曳多姿,标题里面的隐喻运用,往往让标题别开生面,或韵味深长、或画龙点睛、或以小见大……,多层次、深层次解读文章标题,会成为语文教师解读教材的一个切入点,对成就一节精彩的课堂,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隐喻在标题里的运用,散见于各种文体,小说、散文、诗歌甚至是说明文都可以。小说类标题如《爸爸的花儿落了》、鲁迅先生的《故乡》等。作为从长篇小说截取的章节,《爸爸的花儿落了》远比原标题“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更加含蓄而耐人寻味,既有一种结构之美,更有着隐喻之美。“爸爸”是个爱花的人,而且是挚爱,“他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浇花”,“我”参加毕业典礼时衣襟上别着的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挑,是“爸爸”亲手栽种并精心呵护的;“爸爸”爱花、爱生活,更爱自己的“一堆女儿”,无论是那个狠起来暴打女儿的“爸爸”,亦或是那个“他递给我(花夹袄),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的慈母情怀的“爸爸”,还是反复叮嘱“闯练,闯练,英子”的“爸爸”,舐犊之情和良苦用心令人感动垂泪。所以,当“爸爸”的生命走到尽头,天并没有塌陷,因为,那个他挚爱并精心培植的“花儿”已经长大了。
鲁迅先生的《故乡》和《社戏》,看似是散文,作者之所以放置于他的小说集《呐喊》里,有他的深意:“故乡”不仅仅是那个破败令人失望透顶的故乡,更是寄托了作者美好愿景和坚定信念的故乡,它一定会回归到“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的故乡;那场留下了遗憾的“社戏”,同样寄托了作者最原始、最童真的精神回归。鲁迅先生的《雪》《风筝》同样可以用文化隐喻来诠释它们的精神内涵。
余光中先生说:“所谓意象,即是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试图还原为诗人当初的内在之意。”作为语文教师,既是读者,更是解读者,用隐喻的思维解读好文章标题,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标题之美,美在崇高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培养学生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精神追求,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类标题大多为议论文、新闻或者诗歌。如毛泽东主席的《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孟子二章》里面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以及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等文章标题,都有着极具现实意义的崇高之美。《人民解放军白万大军横渡长江》,仅是一则短短的新闻,但只看标题,就尽显壮志豪迈、气势恢弘之美:“大军”用“百万”修饰,写尽百万大军排山倒海、雷霆万钧之气势;“长江”前面加以动词“横渡”,则给人以锐不可当、一往无前的豪气美和动态美。不仅如此,细读标题,由“象”生“意”,里面更是透露着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情怀,而这种解读,也符合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英雄气质。
如果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个标题彰显的是一种豪放浪漫的崇高之美,那么,《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则是一种源于内心的自省之美:自省是一种品质,自省是一种精神,是一个个体或者一个国家应该具有的内在精神,具有了这种精神和气质的个体或国家,就会长久立于不败之地,就会在自省意识里振奋自我、发展自我、永恒自我,这同样是一种极具内涵的崇高之美。忧患可以使人兴旺发达,一味地享受安乐就会使人萎靡不振乃至走向死亡,于古于今、于个体抑或于国家,都是颠扑不灭的真理。就像国歌里唱到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正是有了这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省精神,中华民族才始终立于不敗之地,才会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种自省精神,难道不是一种极其伟大的崇高之美吗?
《西汉书·杨震传》中曰:“崇高之位,忧重责深也。”意思是说,在崇高的位置上,要有深重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也可以说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深重的忧患意识,这就是崇高。可以说,时代呼唤崇高,时代需要崇高,作为“文以载道”的语文,标题里充斥的崇高之美应该成为语文教师关注的重点。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四中学(25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