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伊甸园矿坑再生景观:20年文化旅游运营模式研究

2020-11-30李莎董昭含

工业设计 2020年10期
关键词:模式研究

李莎 董昭含

关键词:英国伊甸园;矿坑再生景观;文化旅游运营;模式研究

1 项目启动背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英国进入推动城市复兴时代,在撒切尔夫人的主张下,采用政府主导公私合营的资助方式推动城市建设[1]。1995 年伊甸园所在原有黏土矿区的经济效力已经接近尾声(图1),项目最初倡导者提姆· 施密特(Tim Smit)成功说服当地政府资助2.5 万英镑组建团队,完成初期可行性研究,后争取到国家彩票基金与千禧年委员会的5500 万英镑,着力于开展这项跨世纪工程。建造过程中由建筑商罗比特和阿尔福莱德提供资金垫付和贷款,其他筹措到的较小资金支持不计其数[2]。

伊甸园项目是千禧年后英国最具代表性的绿色项目之一。建造初期亟需解决的问题是矿区工业开发后的污染土壤无法直接种植植物。伊甸园工程与雷丁大学(University of Reading)合作将矿区废土与家庭绿色废弃物混合研究,开发出正常需要几百年才能形成的合适土壤8.5 万吨,为工程提供可持续与绿色文化旅游的开端。

2 项目影响力与研究意义

园区于2001 年3 月17 日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初期以提高废弃物利用率与最大限度提高可持续性为宗旨,并为本土提供可见收入。据英国西南地区发展局的一份独立报告,项目运营前十年伊甸园工程共吸引了约1000 万游客,获得总计超过1.32 亿英镑收入,并帮助康沃尔郡创建了地区“品牌”[3]。超40%的来访游客表示,伊甸园工程教育性可持续理念对其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截至2018 年4 月,园区累计游客超过2000 万人次[4],并为当地创造超过17 亿英镑收入。运营近20 年间,伊甸园工程多次被评为英国最具游客吸引力景点,并吸引数以百万计游客远离传统的沿海热门景区,进入工业化修复后的内陆地区[5]。

伊甸园集生态属性、景观精品、公众教育、文化价值于一体,以市场化合作为契机,通过实施概念打造、功能资源拓展、经营宣传推广、社会团体服务等,在管理运营、项目拓展、互动体验、文娱教育等多个方面推动园区提质增效,持续带动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6]。近年,伊甸园工程获得1700 万英镑用于地下钻研与发电厂建造[7],建成后将产生足够的可再生能源,覆盖整个园区乃至康沃尔地区的电能使用。中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三个国家也将在不同程度上与格雷姆肖建筑师事务所合作,在国际范围推广伊甸园项目组,旨在以废弃矿区景观革命力量,全球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8](图2)。

3 伊甸园矿坑景观特征概况

3.1 入口与停车

园区可由A30 公路驶入,或途径卢克苏里亚村(Luxulyan),设有多个停车区域,共有多达2000 余个的免费停车位:停车场聚集于园区南部,以水果命名。园区巴士由附近公交站台至游客中心提供直达服务,为游客缩短路程时间。特定停车场设有无障碍车位,为行动不便游客提供人性化服务。

3.2 景观规划功能分区

整园区设有观赏、学习体验、娱乐活动等多种体验区域,整体场地竖向设计结合原有地貌高差,道路依地势而建,生态馆区依缓坡而建,从而降低施工成本,满足节约型规划原则(图3)。游客中心在整个展览园区的主入口,由售票处、年票激活、植物售卖等功能性服务组成。舞台区位于园区的中心位置,用于举办季节性活动,例如复活节彩蛋搜寻活动、音乐节、夏季烧烤节等。园区东侧为核心建筑,为游客提供展览与教育空间。较大的一组植物馆为热带雨林自然生态馆,位于园区北部,主要种植来自非洲、南美、澳洲与东南亚地区的植物,馆区占地约1.56 公顷,最高处54 米,最大跨度109 米,长240 米;较小一组为地中海自然生态馆,占地约0.65 公顷,最高处35 米,最大跨度65 米,长135 米,主要种植植物来自地中海、加利福尼亚与南非等地[9]。用连廊连接各馆区,并将连廊作为馆区主入口,提供票务咨询、救护、就餐等服务。馆区外部户外花园占地约8 公顷,种植植物超过3000 种,多为当地植物或可以适应当地气候的温带地区植物。

3.3 软质景观特征

伊甸园工程种植植物约200 万株, 是吸引游客、生态教育与研究的重要资源。热带雨林自然生态馆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室内雨林,馆内种植有1000 余种热带植物,常年温度18℃~ 35℃,湿度90% 左右。馆区常年模拟四种雨林环境:热带地区岛屿、东南亚地区、西非地区与南美热带地区。馆内种植多种热带雨林植物,例如西非地区广泛种植的可可,观赏同时被用于生产园区特色餐饮商品,为儿童活动“巧克力故事”提供教育学习素材。地中海自然生态馆主要模拟南非地区、澳大利亚西南部、智利中部与加利福尼亚地区气候特点,馆区内南非花园的天竺葵、雏菊、剑兰等沙漠花卉生长茂盛,为当地七八月份热门游客看点。由游客中心向外延伸的路径两侧主要为森林花园,展示自然竞争与自然共生对植物生长调节的选择作用,是昆虫、鸟类与小型哺乳动物的舒适栖息地,同时可为游客提供食物,形成较为完整的、兼顾生产的植物生態群落。

3.4 硬质景观特征

种植场馆由设计师格雷姆肖(Nicholas Grimshaw)设计,以伦敦滑铁卢国际终端站为整体概念出发点,以矿坑场地起伏和不平整性为构思出发点,最终演变为独具特色的膜结构气泡造型。舞台区举办音乐会演出,可容纳6000 余人,正对的斜坡,成为天然观赏平台。核心建筑由展览区、咖啡厅、实验室与游泳区构成。中央树形骨干与螺旋形遮盖屋顶装有太阳能发电设施。建筑内部使用回收报纸制成隔热层,建筑仅有10% 为水泥构筑。展览区为儿童提供具象的地球演变、自然循环、人与环境等教育课程。建筑整体设计表达了人类对地球资源的依赖,其设计结构、建造方式与信息传达,与自然形态和可持续理念密切相关[10](图4)。

4 伊甸园文化旅游运营模式分析

以园区特色景观规划内容为依托,伊甸园工程形成独立的教育性可持续闭环产业链,刺激游客在园内体验停留与二次消费,主要提供四类产品与服务:

观赏类:包括温室、展馆植物,可持续雕塑等;

体验类:包括话剧、研讨会、艺术秀、园艺论坛、音乐节、户外游戏与儿童节目等;

教育学习类:多机构合作为个人与团体提供不同类型的学习与培训;

商业餐饮类:园区周边商品,包括园艺用品、健康饮食等[9]。针对游赏淡旺季区别,园区推出观赏、美食、溜冰等系列服务,并融合地区传统节日举办活动,强化园区氛围,提升人气。通过“观赏+ 娱乐+ 体验+ 学习”的纵向深层次融合模式,推进园区运营横向拓展。

4.1 以绿色可持续出行为基底的票务模式

伊甸园游赏票务分为多种层次票价标准,其制定原则满足照顾地方经济与绿色可持续出行为。持有本土康沃尔郡与德文郡通行证的居民可无限次免费入园,并免费参与园内举行的家庭与社区活动。乘坐绿色交通如火车、公交车或步行、自行车前往园区,只需出具有效目的地车票,即可享受较预约门票更低的票价服务。

4.2 以绿植环境为依托的季节性文化教育活动

园区全年为儿童提供多种绿植空间游乐设施与季节性教育活动,以迎合不同年龄段来访游客。例如春季在热带雨林馆区内举行巧克力故事游戏,儿童通过拜访不同故事人物,根据要求完成游戏任务,获得奖品与美味小吃,过程中可学习可可树的生长过程与巧克力制过程作;夏季可探访高达50 米的林冠走道,欣赏整个热带雨林馆区的壮丽景色,并穿越云桥了解雨林降低地表温度的重要作用;秋季可参加万圣节主题活动,参与小怪兽舞会利用园区资源制作怪异的手工艺品(图5)。季节性活动以园区设施与绿色环境为依托,力求兼具教育性与娱乐性。

4.3 依托传统节日内涵的推广活动

伊甸园运营团队为各类节日筹划不同优惠与娱乐活动,结合并借助传统节日内涵去推广园区独特概念并提高伊甸园的品牌吸引力。例如,复活节期间园区举行为期三周的寻彩蛋活动,参与儿童在整个园区内寻找彩蛋完成任务,能获得园区的美食奖励;万圣节园区举办“神秘宠物”动物园活动,为游客提供了解罕见昆虫与远古巨兽的机会,举办南瓜雕刻与面部彩绘活动,激发儿童兴趣与灵感。此外,圣诞节期间园区还会举办一年一度的套头衫交换活动,通过“以旧换新”的方式将废旧的毛衣或套头衫兑换成其他可以利用或需要的物品,呼应植物馆整体的绿色可持续主题。

4.4 开发自身资源的多种俱乐部活动

园内最具代表性与规模影响范围最大的是午餐俱乐部、步行俱乐部与园艺俱乐部。午餐俱乐部由伊甸园园区社区举办,国家彩票基金资助。自2009 年开始举办至2019 年,每年有约600万人次参与,筹集资金近800 万英镑。园区于户外提供社区聚餐点,以促进邻里间的交流友谊,增进彼此了解;步行俱乐部是伊甸园工程与本土康沃尔郡共同组织的以步行健身目的的俱乐部,由专业的志愿者进行指导,针对患有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的患者,在园内与周围进行每周2.5 公里的步行健康训练,通过步行与对话激励进行健康管理;园艺俱乐部园区在植物培育的基础上,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植物疗养的项目,通过园艺环节科学鼓励参与者有效控制情绪。园区多样的俱乐部活动在以自身空间与植物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开发,以人情味迎合不同人群的活动需求,为当地社会稳定与人群的健康福祉做出积极的贡献。

4.5“ 可持续”餐飲与周边产品

伊甸园设有游客餐厅咖啡厅与酒吧,每日提供不同园内生产的新鲜食材,餐厅80% 的材料供应来自本地的康沃尔郡,肉类奶制品以及时蔬则完全来自本地,形成全独立生产消费链,并将食物垃圾经过回收堆肥后,转变为富氮有机肥料,回馈园区种植。官方网购平台商品均来自本土或园区内部,原料与制造方式实现“可持续”生产。例如以可反复使用的玻璃瓶代替塑料矿泉水瓶,提倡使用黄麻袋包装商品,减免塑料袋的使用,从细节上重建人类行为与自然的联系,重新挖掘人类生活对于植物的依赖。

5 结语

作为教育慈善机构,伊甸园工程在20 年来的文化旅游运营中,以讲述人对自然的依赖、鼓励人与自然合作、重建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为主旨[10],成功地使废弃矿坑整合为富有启发的商业性景观环境。通过研究伊甸园工程的可持续文化旅游运营模式,发现其经受市场考验的重要环节,在于各界社会企业的后续合作,形成强有力的社区经济联合体。伊甸园工程从前期依托多方资助,到后期自身资源拓展联合,以知识教育、户外实践、技能学习、生态研究相结合,促成园区品牌建设,实现运营规模化(图6)。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人居收入的增长,近些年文化旅游项目受到大量资本的空前追捧。文化旅游项目作为重投资产业,具备投入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因而在面对市场经济、经营把控力、硬件软件的全方位配套方面,更具有投资收益风险,进而对项目前期的规划设计要求更广更深。英国伊甸园工程20 年来的成熟文化旅游运营模式,作为一个工业修复景观与市场结合的参考典范,其绿色自然生活教育理念与独立社区经济结合体等方面值得深入借鉴。

猜你喜欢

模式研究
西北地区社区矫正现状调查与模式研究
现代医院多元化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建设分析
无人驾驶电动汽车内部空间的初步研究
外向型县域经济的跨境电商模式研究
量化模式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研究
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国际学校主题班会模式研究
服装设计智能化趋向及模式研究
基于精细化理念的沈阳市乡村规划编制与建设管理模式研究
高校内部控制的定位与模式研究
基于建构主义的维和医疗英语培训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