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点亮学生心中的那盏灯
2020-11-30刘东
刘东
2019年9月,我担任九年级的班主任。班里有一个女孩子叫文文(化名),平时学习蛮认真的。她的父母也认为她从小就乖巧懂事,就是偶尔有点小脾气。
九年级的前半个学期,她学习比较努力,成绩进步很大。但是到了学期快结束的时候,我发现她上课时经常神情恍惚。于是,我把她叫到办公室,与她沟通了半个多小时后,了解到她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一是她学习数学比较吃力,担心自己考不上好高中;二是她妈妈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刚出生的小妹妹身上,不像以前那样关心她了。
听完她的烦恼,我给了她一些学习数学的建议,并耐心地开导她,告诉她妹妹还很小,妈妈把精力放在她身上是完全正常的。看着她掩面哭泣并不断点头,我认为问题已经顺利解决了。
2020年3月的一天,文文的妈妈问我:“学校什么时候开学啊?文文现在在家天天玩手机,网课也是时学时不学。如果把她的手机收掉,她就绝食。”
为什么文文的情况变得如此糟糕?是不是她回到学校后会慢慢回到正轨?3月底学校开学后,文文的状态确实有所好转,但是回不到上学期的那种积极向上的状态了。在与她妈妈的沟通中,我了解到,文文现在回家就找各种理由玩手机,甚至打游戏;回家后也不愿和家长说话,嫌爸妈啰唆,觉得妈妈根本不了解自己。
文文本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好学生,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我回顾与文文和她妈妈的沟通内容,总结出三点原因:学习压力太大;负面情绪无处排解;希望通过手机与同龄人沟通,来缓解心中的压力,并逐渐对手机形成依赖。
针对这些问题,我制定了如下解决方案:将文文的妈妈约到学校来,帮助母女二人消除隔阂,重新建立信任;帮助文文重新树立信心,明确奋斗目标;说服文文的妈妈给予文文更多的关心;建议文文控制好玩手机的时间,并接受家长监督。
过了一段时间,我得到文文的妈妈这样的反馈:“现在文文回家经常和我聊天,也不再玩手机了,主动完成作业。”我也注意到,文文的学习态度更端正了,人也更加开朗,愿意与他人交流。
其實,一直以来,学生内心需要的东西都未曾改变:关心、肯定、理解和爱护。然而,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很多时候不愿意向家长倾诉自己的烦恼,而是更愿意将它埋在心中或与同龄人分享。这个时期学生最容易出问题,也被大家称作“青春叛逆期”。
而当学生出现一些问题时,很多家长和老师都不能正确地处理。他们没有关注过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往往采用训斥、威胁、惩罚等方式来处理问题,从而让师生和亲子之间的关系恶化,导致一些学生走极端。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是有情绪有情感的,而道理是冷冰冰的。我们在处理学生问题时,不仅仅需要理性,还需要感性。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我们不是高高在上的师者,而是学生的朋友、倾听者。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家长与教师要经常关注其内心的真实感受、想法,多给予他们一些理解、耐心、关爱与监督,少一些批评、说教和抱怨,或许这才是解决问题的那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