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扶贫开发的思想理路

2020-11-30李丹梦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20年11期
关键词:扶贫领导力中国共产党

李丹梦

[摘  要]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个伟大进程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扶贫开发的思想理路,这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扶贫开发实践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打好打赢扶贫攻坚战的行动指南和思想指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领导力;扶贫;思想理路

[中图分类号]  D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0)11-0039-0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扶贫开发的历史进程可分为推动农村体制改革、开展专项扶贫计划、构建大扶贫格局和实施精准扶贫四个阶段。在此过程中,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中国的发展实际,在继承和发展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各具时代特色又一脉相承的农村扶贫开发思想。以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基础,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保障,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取向,在实践中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扶贫理念,制定符合时代特点的扶贫举措,强调扶贫主体的协调配合,确保扶贫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形成中国特色脱贫攻坚体系,构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扶贫开发的思想理路,为中国农村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思想指引,促进脱贫攻坚的有序推进。

一、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社会主义曲折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国农村贫困问题愈加严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绘就“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事业也翻开了新的一页,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农村扶贫开发思想。

(一)以发展生产力为前提。邓小平同志认为,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改革开放初期,国际上,贫困是东欧国家政权剧烈更迭的根本原因;国内经济发展中“左”的指导思想仍然存在,要切实从实际出发走出一条新路子。1978年,农村贫困人口为2.5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0.7%。不论是客观环境还是主观意愿,都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1]社会主义应该比资本主义更富裕,我们的社会主义应该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开始,1982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调动了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极大改变了中国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在中国农民脱贫的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被邓小平同志誉为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第一次飞跃”。必须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只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无法彻底摆脱贫困的,这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消除贫困。发展生产力成为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农村反贫困的根本前提。

(二)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农村反贫困的战略目标。“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2]社会主义的富裕允许收入的差别,但决不允许出现两极分化。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的财富属于人民,致富也是全民的致富。1985年3月7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之一。1992年的南方谈话,共同富裕被进一步归纳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它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农村反贫困的战略目标。

(三)以先富带后富为手段。邓小平同志认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后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农村摆脱贫困的重要手段。中國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在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实现全国人民同时富裕是不可能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带来的只有共同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3]“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4]但这不会改变共同富裕的大原则,只是强调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经济发展政策,并用创造的财富和积累的成功经验带领其他地区一起致富,因此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脱贫的重要手段。

(四)以四项基本原则为保障。1985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总的原则是四个坚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5]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反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保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很短时间内实现少数人的富裕,但这种富裕是两极分化的一极,未考虑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只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全体人民的温饱问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中国在任何发展阶段都必须坚持的。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保障了人民的权利,为共同富裕之路营造了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而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则是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反贫困树起了一面思想的旗帜,避免我们走上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新中国建设30多年经验的前提下,在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进行深入探究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际形成了以共同富裕为核心要义的农村扶贫开发思想,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提出先富带后富的战略构想,重视四项基本原则的政治保障,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农村扶贫开发思想,正确引领了这一时期的农村反贫困历程。

二、推动开发式扶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发展,扶贫工作逐渐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是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脱贫的重要方针政策。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农村扶贫工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工作更加细致,方法更加多样,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农村扶贫开发思想。

(一)以保障生存权和发展权为基础。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基本的人权,只有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才能保证实现。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我们维护人权的最基础最首要的工作。不首先解决温饱问题,其他一切权利都难以实现。”[6]因此,保障生存权和发展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反贫困的基础。“当前,农村贫困人口最盼望最着急的就是吃饱穿暖,进而过上比较富裕的日子。帮助贫困人口实现这个愿望,是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最实际的体现”[7],也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贯彻落实。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关乎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关乎着领导干部能否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只有把握好保障生存权和发展权这一基础,中国共产党才能经得起带领农村反贫困的重大考验。

(二)以开发式扶贫为方针。开发式扶贫即立足发展,坚持开发,增强贫困地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旨在改变救济式扶贫的传统扶贫模式,由“输血救济”转变为“造血开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扶贫工作的重大变革,也是扶贫工作应该贯彻的一项基本方针。“多年的实践证明,贯彻这个方针,把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自身努力同国家的扶持结合起来,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改善生产条件,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这是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8]开发式扶贫强调激发农村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引导广大农民不断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其中特别强调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粮食自给水平;并因地制宜发展第二、第三产业,适时转移剩余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加大经济、教育等扶贫投入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把农民群众锻造成反贫困的主力军,充分发挥农民的扶贫主体作用。

(三)以“他扶+自扶”为路径。农村扶贫的主体包括外界和农民自身,因此要积极开辟“他扶+自扶”的扶贫路径。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9]政府在农村扶贫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主要履行以下三项职责:第一,调整财政支出,通过财政拨款、贴息贷款、以工代赈多渠道加大财政投放力度,加强资金管理以提高使用效益;第二,加强政策支持,在重大项目和产业上给予政策倾斜、减免赋税、延迟贷款期限;第三,增强商业头脑,以市场思维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以资源优势再生商品优势。“帮助贫困地区人民摆脱贫穷,不仅是党和政府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10]动员全社会力量帮扶贫困村,能够提高扶贫工作的进度,主要有三个途径:第一,党政机关以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农村的开发和建设;第二,发达地区对口帮扶贫困地区,以自身优势助推贫困地区发展;第三,民主党派、科研院校、社会团体、军队等社会各界力所能及的帮扶。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指出:“一个贫困的地方,要改变贫穷落后面貌,需要国家的扶持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帮助,但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当地干部群众自身的努力,靠干部带领群众苦干实干。”[11]要改變村民“等、靠、要”的落后思想观念,鼓励村民以自力更生的拼搏精神摆脱贫困,这才是根本举措。把政府社会的帮扶与自身的努力相结合,内外合力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扶贫效能。要在有能力、负责任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在科学、合理的扶贫机制的保障下,鼓励村民开动脑筋多提金点子,身体力行多干实事,走好脱贫致富之路。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扶贫放在了更高的战略高度上,以开发式扶贫为指导方针,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内外力的互促结合,重视农村“造血功能”的培养,进一步加大农村扶贫工作的力度,为党的农村扶贫开发思想注入了新活力,推动扶贫攻坚的有效开展。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继承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保障中国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思想内核,同时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农村扶贫开发思想,成为贯穿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农村扶贫开发思想的核心要义。

(一)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农村扶贫开发思想的核心。胡锦涛同志指出:“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扶贫开发工作,使人民群众不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使各阶级群众特别是城乡困难群众都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12]这强调了扶贫工作实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涵。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然也成为农村扶贫工作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这凸显了人民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地位,旨在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这里的需要不再单纯强调物质发展,而是加入了文化需求,从而真正贯彻落实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原则。要想农村地区获得良性发展,就要处理好经济、环境和人口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科技帮扶、发展循环经济,通过计划生育、保障人民权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单纯强调经济利益,对资源环境恣意破坏,缺乏对人口的控制管理,只能导致恶性循环。胡锦涛同志多次指出:“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扶贫开发与推进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13]这里,除了强调生态建设、扶贫开发和人口控制的三大主题,还包含了两个结合:第一,把扶贫开发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格局,共享基础设施资源,通过政策上对农村的倾斜,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第二,把扶贫开发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关键在于制定落实乡村发展规划,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农村扶贫的原则,促进扶贫工作的有序推进。

(三)以“统筹兼顾”为方针。以“统筹兼顾”为方针,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对农村的全方位帮扶。首先,“要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同时实行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手段”[14]。扶贫开发是实现农村脱贫致富的主线,但针对农村地区基础差、底子薄的现状,需要以社会保障为辅助,通过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低保五保帮扶水平、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展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等举措,实现扶贫开发和社会保障的无缝对接,有效推动农村扶贫工作的开展。其次,“要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坚持全社会参与、合力推进,坚持尊重扶贫对象主体地位、激发贫困地区内在活力”[15]。只有把外在帮扶与内在动力相结合,借助政府的政策优惠、资金物资支持,借助各类专项扶贫、行业扶贫措施,鼓励农民以顽强的斗志自力更生,扶贫先扶志、授人以渔,才能实现农村的长远发展,真正摆脱贫困。

立足科学发展观,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农村扶贫开发思想,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原则,以“统筹兼顾”为方针,继承发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扶贫开发思想,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作出重要贡献。

四、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形成中国特色脱贫攻坚体系

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成都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并指出:“我们加强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精准识别、精准脱贫的工作体系,上下联动、统一协调的政策体系,保障资金、强化人力的投入体系,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帮扶体系,广泛参与、合力攻坚的社会动员体系,多渠道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16]这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脱贫攻坚的成果和经验的总结,构成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农村扶贫开发思想的基础要义;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农村扶贫开发的历史进程中承继发展的思想理路。

(一)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全面部署“十三五”期间的扶贫工作,并发布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动员令,明确要求全党全国各级领导“要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17]。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大力度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从落实领导责任、做好精准扶贫、强化社会合力、加强基层组织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他指出:“要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把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18]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了党政一把手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第一责任人地位,要深入贫困村展开调查研究,身体力行完成扶贫任务的部署和协调落实。2016年《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县级党委和政府承担脱贫攻坚主体责任”的原则。

构建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强调中国共产党对脱贫攻坚的全面领导,要求从中央到地方、从党委到各部门以高度紧迫感深入把握扶贫形势,把扶贫工作放在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密切配合、协力合作中,在严格履职尽责的过程中,把各项扶贫任务落到实处,以更强的使命感、更高的标准、更有力的举措推动脱贫攻坚的深入开展,用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满意的意见反馈。

(二)精准识别、精准脱贫的工作体系。精准识别,就是确定好扶持谁的问题。识贫是完成扶贫任务的工作基础。具体而言,就是进一步做实做细贫困人口的建档立卡工作,对贫困人口数量进行准确统计,对贫困程度和致贫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将因户因人施策落实到位。“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19]精准脱贫就是安排好如何退的工作。这需要根据客观实际,推动贫困县和贫困户退出机制尽快建立完善。首先,按设定的时间表,逐步完成扶贫任务,实现贫困户的有序退出;其次,预留出特定时间范围内摘帽不摘政策的缓冲期,巩固扶贫成效;再次,严格按摘帽标准对贫困户的脱贫情况进行评估验收,以保证扶贫的客观公正;最后,以个人为最小扶贫单位,挨家挨户开展“销号”工作,确保人人实现脱贫致富。

精准识别、精准脱贫的工作体系,以共同富裕为理论源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导向,以精准为点睛之笔。现阶段要求“进一步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集中发力,狠抓政策落实”[20]。在打脱贫攻坚这场持久战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做好精准,只有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精准安排扶贫人员、精准制定扶贫举措、精准完成扶贫评估,才能把财政、技术、人力等资源用到点上、扶到根上,做到对症下药、实现药到病除,以更高的效率获得更好的成绩。

(三)上下联动、统一协调的政策体系。构建上下联动、统一协调的政策体系,继承发展了“统筹兼顾”的方针。首先,要促进脱贫攻坚政策的落地实施,主要包括产业扶贫、转移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扶贫和资产收益扶贫五个方面的精准政策和健全贫困治理体制机制的相关规定措施。其次,要落实好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中央抓好顶层设计,从制定政策、谋划项目、做好规划、筹集资金、考核评价等方面全面统筹脱贫攻坚的全过程,为地方创造良好的脱贫条件。省当好承上启下的主负责,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具化为实施方案,认真做好明确目标、发布项目、投入资金、组织动员、指導检查等各项领导工作,有序推进扶贫工作。市县做好身体力行的实干工作,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考察好本地的具体情况,安排好工作进度、分配好资金和人力等资源,推进扶贫项目的落地实施。最后,要明确干部和群众的职责与担当。领导干部对扶贫工作要全身心投入,当好脱贫攻坚的“交通枢纽”。贫困群众要积极配合、发愤图强,当好脱贫攻坚的“实干家”。社会各界要组成脱贫攻坚的“后备军”,以众人拾柴火焰高之势共同推动扶贫工作的开展。党委政府要加强宣传、依靠政策支撑,鼓励动员公益组织、慈善机构、企业团体等社会各方人士为精准脱贫贡献力量,提供物资、人力、财力等多方面的支持,形成一体化的综合三维帮扶体系,为赢得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后盾支持。

我国贫困人口的数量多、贫困人口分布的范围广且多在偏远处,脱贫攻坚任务之艰巨可见一斑。只有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做到分工确切、责任明晰、任务到人、评估到位,既履行职责、又尽到责任,既协调合作、又同向发力,落实各项政策和措施,形成中央政府、党员干部、社会群体、贫困户有效发挥作用的上下联动、统一协调的体系,才能更好地推动脱贫攻坚进程。

(四)保障资金、强化人力的投入体系。扶贫资金和人力资源是党领导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支持力量,需要构建保障资金、强化人力的投入体系,以更加负责的态度和更加精准的措施推进脱贫攻坚的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发挥政府投入主体和主导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广泛参与脱贫攻坚”[21]。要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以金融资金、社会资金投入为辅,弥补农村偏远地区市场竞争力弱的劣势。还要在扶贫资金的使用中加大管理力度,以廉洁为原则做到阳光扶贫。以中央方案牵头,扩大贫困地区资金整合使用的自主权,健全公告公示制度,集中整治和查处职务犯罪。强化人力投入既要求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也要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各领域人才投身到脱贫攻坚的过程中。要立足贫困村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精准落实第一书记选配工作和扶贫工作队的选派工作,大力引进技术人才、着力培养创业人才。

(五)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帮扶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22]构建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帮扶体系,以开展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为首要工作。在调查研究中,不仅要人进入基层,更要心深入基层,真正关心百姓,帮助百姓解决困难;要建立健全制度保障,确保调查研究作为一项经常化工作定期展开。要确定贫困人口,继续完善建档立卡工作;瞄准贫困问题,分析贫困原因;深入推进精准政策的实施,从产业、搬迁、就业、住房、教育、健康、生态等方面着手扎实做好各项扶贫重点工作,落实好“四个一批”扶贫攻坚计划。为不同贫困户诊明病症、对症下药,真正做到扶到点上、治到根上,完成贫困人口的精准脱贫。

精准识别、精准脱贫的工作体系和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帮扶体系在脱贫攻坚的统一规划中强调目标实施的“精准”,是完成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的重要实践支持,确保脱贫攻坚的实际成效,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六)广泛参与、合力攻坚的社会动员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健全东西部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机制,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23]要高度重视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首创精神,深刻认识到贫困群众不仅是扶贫的对象,更是扶贫的主体。要以贫困群众的愿望需求为着力点,深入推进各项扶贫计划、密切开展各类扶贫活动,支持贫困群众探索创新扶贫方法,积极引导和鼓励他们依靠自己的努力改变贫困面貌。在产业合作、互惠互利和联动发展的基础上,以解决贫困群众的温饱为重点,构建对口帮扶的工作格局。要充分考虑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各个主体的活动边界,在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同时,尊重其他主体的扶贫活动,减少政府的不必要干预。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健全体制机制,为社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充足空间,消除阻碍社会组织在扶贫攻坚中发挥作用的各项障碍,不断增强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扶贫责任意识,从而激发他们在脱贫攻坚中的潜能,为推动脱贫攻坚进程提供主体力量支持。积极动员、凝聚力量,使全党全社会广泛参与到扶贫工作中去,完成合力攻坚。

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保障资金、强化人力的投入体系和广泛参与、合力攻坚的社会动员体系构成了“他扶+自扶”路径的新时代内涵,深刻体现了不同主体在不同领域的职责所在,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撑。

(七)多渠道全方位的监督体系。打好农村脱贫攻坚战要形成专项监督与平时监督、实地监督与线上监督相结合的多渠道全方位监督体系,为确保扶贫政策、项目的落地实施提供有力保障。第一,不断完善覆盖全国扶贫信息的网络系统,明确农户、群众、上级等不同主体在该系统中所要走的流程,即通过递交申请、民主评议、公示公告、逐级核对审查,保障群众对扶贫工作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贫困群众有参加扶贫项目规划、执行、管理和监督全过程的权利。充分尊重贫困群众的意愿和需求,确保各项扶贫工作的民主决策、科学实施。第二,实现运行阳光化、公开常态化,使公众对项目资金的投入安排和建设使用情况一目了然。第三,支持各民主黨派中央进行扶贫民主监督。八个中西部省区由于扶贫任务艰巨,由八个民主党派中央分别负责对接,着重监督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和精准退出工作。第四,增强扶贫执纪监督力度、提高扶贫审计监察水平,针对扶贫领域职务犯罪预防和集中整治开展专项工作。第五,健全信息披露机制,设立扶贫监督举报电话,有效发挥社会群体的监督作用。“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对不稳定脱贫户、边缘户的动态监测”[24]。

(八)最严格的考核评估体系。“考核评估既是明确脱贫实效导向的‘指挥棒,也是检验脱贫质量的‘质检仪,更是传导压力、压实责任的‘推进器;做好考核评估工作,是立导向、严规矩、压责任、促进扶贫工作上台阶的关键环节。”[25]要设计一套完整的评估方案,针对不同情况制定评估细则,创新评估方法;明确评估对象包括扶贫干部的履职情况和地方脱贫实绩。要以脱贫实际成效为重要标准选拔任用扶贫干部,要把贫困地区作为实践锻炼基地以培养发展干部,使各级干部在扶贫工作中充分施展才能;表彰那些长期扎根在贫困地区、表现突出的干部,并予以适时的提拔任命。

要采用逐级督查、联合督查的方式评估重点部门、地区扶贫工作的落实力度,不断提高扶贫工作水平。要“揭短亮丑”,及时解决暴露出的问题;要“惩前毖后”,健全涉及重大贪污案件的处置和反馈机制;要“严把贫困退出关,严格执行贫困退出标准和程序,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26];要促进考核评估办法的与时俱进,采用省际间交叉评估和第三方考核的方式,对扶贫工作的展开情况进行测评;要建立建强贫困统计监测机制体系,提高对贫困村的监测能力、保证统计数据质量,坚持数据共享;要“加强常态化督导,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开展脱贫攻坚普查”[27]。

多渠道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扶贫开发思想理路中顺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内核,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最严密的纪律保证,成为确保脱贫成效的最后一道屏障。

中国特色脱贫攻坚体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对中国共产党在领導脱贫攻坚斗争实践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制度保障。中国特色脱贫攻坚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农村扶贫开发思想的核心和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扶贫工作在持续推进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向实现2020年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大跨步迈进。在此进程中,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总结扶贫开发经验,以中国具体国情为基础,不断为农村扶贫开发思想注入新的内涵,为脱贫攻坚提供思想保障。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扶贫开发的前提,更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共同富裕是扶贫开发的目标,更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四项基本原则是扶贫开发的保障,更是立国之本;保障人民生存权和发展权、以人为本是扶贫开发的基础,更是党的宗旨意识的体现。以上四个思想内核是中国共产党在任何时期都必须坚持的政治原则。可持续发展与“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前后承继,强调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他扶+自扶”路径和“统筹兼顾”方针强调扶贫开发中的全方位支持,在新时代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从根本上保证了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代的扶贫开发思想具有一脉相承的理论特色,表现出各具特色的实践特征,是具有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1.

[2][3][4][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111.255.166.134.

[6][7]江泽民.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动员起来,夺取八七扶贫攻坚决战阶段的胜利[N].人民日报,1999-06-10.

[8]江泽民.全党全社会动员起来,为实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而奋斗[N].人民日报,1997-01-06.

[9]江泽民.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1-09-18.

[10][11]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37.

[12]中共中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559.

[13][15]胡锦涛.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1-11-30.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新进展[N].人民日报,2011-11-17.

[16][21]习近平.提高脱贫质量聚焦深贫地区扎扎实实把脱贫攻坚战推向前进[N].人民日报,2018-02-15.

[17]习近平.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全党全国咬定目标苦干实干[N].人民日报,2015-11-29.

[18][19][22][23]习近平论扶贫工作——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摘编[J].党建,2015(12):7.

[20][24][26][2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2-06.

[25]汪洋.扶贫考核评估要较真碰硬[J].社会治理,2017(4):5.

作者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责任编辑:刘  捷

猜你喜欢

扶贫领导力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领导力21法则》
《领导力21法则》
领导力的名与实
证监会“扶贫”
管仲“扶贫”
2009的50位最具领导力的CEO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