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语文教学 开辟育人新路径
2020-11-30周梅
周梅
[摘 要]生活化语文教学为学生学习语文打开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在生活化语文教学中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策略,即强化语言训练,培养表达能力;形成生活习惯,增强自律意识;联系生活实际,涵养人文精神。
[关键词]初中;生活化语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33-0028-02
课标指出,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化语文教学强调在教学的过程中联系生活,把生活与语文紧密联系在一起,突出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强化语言训练,培养表达能力
生活化语文教学强调开展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有规律的语文训练,引导学生有序融入语文学习中。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文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表达与交流能力的提高。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的思维若长期处于被牵制、被压抑的状态,就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够集中、思考不够积极、发言不够主动,进而造成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效率低等问题。在生活化语文教学中,教师可有效强化语文训练,组织开展序列性的实践活动,以激发学生的表达积极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思辨能力。
如教师根据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每月围绕一个主题,为学生推荐相关优秀散文、诗歌作品。师生利用晨读的时间,以朗诵的形式分享作品。教师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朗诵水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发组建朗诵小组,轮流在晨读时间进行交流展示。每日的晨读朗诵分享,成为学生最为期待、最愿意参与的语文学习活动。学生通过朗读接触到了更多优秀的文学经典作品,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开阔了语文学习视野,提升了语文学习兴趣以及语文学习效率。晨读朗诵分享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为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以“晨读分享”为切入点,逐渐提升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语言训练热情,从而使朗读贯穿每天的语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为学生每日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学生在反复强化训练的过程中,深化了对学习活动的认识,并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在敢于交流、敢于表达、敢于展现的自信心的支撑下,形成了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除晨读活动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下课前一分钟总结归纳、每周主题辩论等语文活动,使它们逐渐成为学生期待和喜爱的最具仪式感的生活化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形成生活习惯,增强自律意识
著名作家巴金曾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语文能力的提升得益于扎实的语文基础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生活化語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教授给学生的不是丰富多样的语文知识,也不是不计其数的经典篇章,而是培养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方法,尤其是培养自主学习习惯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在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既不能进行“保姆式”引导,又不能进行“散养式”教育,而是要张弛有度、严格监督、多元激励。
例如,学生都具备自主预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把初中语文教材中那些基础内容的学习交由学生自主完成。如了解生字词的含义等。这样做既能节约课上的教学时间,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抓手、有实效,教师可设计预习导学案,让学生按照导学案内给出的指导,利用工具书、网络等完成相关资料的查阅。在生字生词的教授上,教师可充分发挥家校教育合力,引导家长在家中监督自己的孩子完成默写任务。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集体默写的方式进行考核,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学生便能主动地在课前预习基础知识,并自主进行预习检测和评价,从而能极大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师通过有效落实“预习引导—家长监督—自主默写—课堂检测”这四个环节,能帮助学生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推动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提升语文学习能力。教师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交给学生自主完成,并通过发挥家长力量,运用课堂检测等,检查和巩固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这样做既发挥了教师的导学作用,又发挥了教师的管理与监督作用。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挖掘了自身的学习潜能,体会到了自律带来的成就感。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能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并逐渐养成自律自省的良好学习习惯。需要指出的是,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的坚持。初中阶段的学生的自律性还需要强化,因此教师要通过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知道“学什么”和“怎么学”,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早期阶段,教师要加大监测和考评的力度,以先强化再逐渐放手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一经养成,其就会像生活习惯一样贯穿于学生生活的始终,使学生终身受益。
三、联系生活实际,涵养人文精神
“生活即教育”,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失去生活气息的语文犹如一潭死水,失去语文的生活亦了无乐趣。从古至今,名篇佳作记叙着美好的生活、展现着社会的风貌。文以载道,歌以咏志,每一部文学作品,都因沾染了生活气息而充满意蕴和魅力。在生活化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打通语文与生活的壁垒,架设语文与生活的桥梁,把语文融入生活中,把生活迁移到课堂中,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对话作者,在文本中发现生活,在生活中审视自我,并最终受到精神的震撼和灵魂的洗礼,从而养成高尚的人文精神。如《木兰诗》教学实录(节选)。
师:残酷的战争结束后,木兰凯旋,她得到了什么赏赐呢?木兰最终做了怎样的选择呢?
生1:“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得到了种种奖励。但木兰选择的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师:通过分析木兰的选择,你认为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2:不慕名利,胸襟坦荡之人。
师:怎么体现胸襟坦荡?
生3:木兰从军不是为了当官也不是为了发财,而是为了父母,为了民族。她的爱国之心赤诚且质朴。从她最后做出的选择可以看出,她既是一位女英雄,又是一位散发着生活气息的普通人。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
生4:有很多。比如,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虽然备受朝廷上一些官员的排挤,屡次遭到迫害和贬谪,但是他依然不改爱国初心,愿意为国报效尽忠。
生5:现代社会中也有很多不为名利、初心不改之人。比如,钱学森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物质条件,毅然回国为中国的导弹和航天事业“添砖加瓦”。
……
师:这些真英雄给了你什么启示呢?
生6:这些为国家为民族浴血奋战的人,应该成为我们的偶像。
生7:努力学习的目的不是获取个人的名利,而是如同周总理说的那样,为了“中华之崛起”。
……
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从文本走进生活,从生活走进自我。教师在指引学生分析文本意蕴的过程中,应引导他们对话人物,对话作品,积极探寻文本所折射的现实意义。教师这样做,既实现了文本教学目标,又发挥了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学生在联系文本内容,列举生活实例的过程中,加深了對作品思想意蕴的理解,增强了对现实社会的认知,同时通过联系自身实际,受到了启发和教育,获得了浸润和洗礼。语文教材中包含着大量立足于生活实际、思想内涵深刻的优秀作品,教师要在引导学生深度挖掘这些作品的育人内涵的过程中,通过对接生活的方式,发挥文学的“教化”功能,从而于自然无声中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为学生成长为一个有底蕴、有思想、有温度的人注入精神力量。
生活化语文教学为学生学习语文打开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基于新课改理念,教师要积极探索生活化语文教学的具体策略,为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与提升学生的语文技能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不懈奋斗。
[ 参 考 文 献 ]
[1] 方明.格调语文育人思想简论[J].中学语文,2020(3):69-71.
[2] 张秀梅.以情育人,提升语文教学效果[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9(12):85.
[3] 顾之川.学习于漪,教文育人[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9(12):3-5+12.
[4] 李重.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深度挖掘与融通转化[J].课程·教材·教法,2019 (10):98-103.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