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有意义学习理论 建构音乐互动课堂
2020-11-30傅云
傅云
[摘 要]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师生互动方式单一、互动不充分等问题,这影响了音乐教学的效果。教师要积极借鉴奥苏伯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构筑互动的音乐课堂,使学生能在欣赏课中交流思想,抒发感受;能在歌唱课中提高能力,展现表演潜力;能在拓展课中进行创作和探索。
[关键词]有意义学习理论;音乐互动课堂;初中音乐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33-0017-02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师生互动沟通不足的问题,教师只是专注于提升学生的演唱能力,引导学生反复地练习,而忽略了和学生交流欣赏音乐的感受,忽略了挖掘学生的潜能。学者奥苏伯尔提出了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要将新知识和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关联起来,要唤醒学生的内驱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师长、同伴进行交流能提升学生的内驱力,有助于其开展有意义学习。教师可基于奥苏伯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构筑多元互动的音乐课堂,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欣赏课,碰撞审美火花
1.情感式欣赏课,发散思维
奥苏伯尔认为教师要进行有意义的讲解式教学,因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和机械的,而是有意义和互动的。在初中音乐课中,教师不能直接将与作品有关的评价灌输给学生,而要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以碰撞出审美火花。以情感式欣赏课为例子。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说说自己欣赏音乐作品后的感受,并引导学生体会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
在欣赏《十八相送》时,教师先给学生讲述该作品的背景信息。“这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一段。从书院到祝英台的家,正好十八里路。我们来听一下旋律,看看能否从中听出主角之间的情感是好是坏。”师生一起倾听音乐,并交流倾听的感受。有学生提出:“我觉得这是一首很优美的作品,主角之间的感情一定很好。”然后鼓励学生结合歌词进行赏析:“我们来听一听这首歌讲的是什么内容吧,看看男女主角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学生发现:“原来祝英台早就已经喜欢梁山伯了。但是梁山伯不知道祝英台是女孩子。祝英台几次想要挑明这件事情,可梁山伯始终不能够领会。”“结合歌词再来倾听这首作品,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学生在了解了背景、曲调、歌词等的基础上发散思维,更好地体会到了作品中蕴含的情感。
在情感式赏析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尝试发散思维,并充分表达自己欣赏了作品后的感受。教师要在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引导,这样就能使学生深入地理解作品,体会到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2.体验式欣赏课,形成共鸣
开展体验式欣赏课的目的是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促使学生逐步深入,和作品形成共鸣。不同学生的体验能力和生活感受有所不同,因此在引导学生体验的时候教师要层层推进,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教师要避免唱“独角戏”,要用一个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唤醒他们的生活体验。奥苏伯尔认为,教师这样做能促使学生自我提高,唤醒学生的自我认知力,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展开有意义学习。
在倾听《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体验,尝试在脑海中再现画面。首先鼓励学生说说初听音乐的感受。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该作品可以分成几个片段?每一个片段分别展现了怎样的画面?”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教师先提出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这一段描写的是渔舟在夜晚回到岸边的情景。”学生尝试表达:“我仿佛看到了太阳渐渐地落到了地平线下面。”最后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大家在生活中是否见到过类似的情景?在描述哪些生活情景时能配上这个音乐?”在循序渐进的引导下,学生在脑海中生成了相应的画面,和作品形成了共鸣。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指出,教学的内容要能够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热情。在体验式赏析课中,教师若能一步步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则能使学生和作品形成共鸣,从而让赏析效率有所提升。
二、歌唱课,衍生艺术气息
1.技能式歌唱课,强化发声练习
引导学生掌握歌唱技巧,是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到技能式歌唱课堂的时候,要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发声有什么不足之处,并思考如何才能改正。教师若能融入学生当中,和學生共同探讨,就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奥苏伯尔认为这样能唤醒学生的内驱力,让教学更有效。
在教学演唱《前门情思大碗茶》时,教师不仅给学生播放了这首作品,还给学生播放了京韵大鼓的片段,引导学生思考:“大家觉得《前门情思大碗茶》的旋律和京韵大鼓是否有相似之处呢?”学生提出:“我觉得这首歌字正腔圆,和京韵大鼓的曲调很相似。”接着给学生介绍倚音、滑音、波音等歌曲中的装饰音,让学生对照演唱,思考一下这些音在发音的时候有什么特点,尝试说说自己总结出的发音技巧。有学生就提出:“唱波音的时候要有快速交替的感觉。”最后引导学生参与练习:“下面我们一起来演唱一下这首歌曲吧。”在交流互动中,学生提高了能力。
在技能式歌唱课中,教师要以合作者的姿态加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启发,这样能优化互动交流,同时也能激活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毅力和认知驱动有关。通过师生互动,学生增强了认知驱动的强度,从而能更好地进行技能训练。
2.表演式歌唱课,挖掘创新潜能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课要以审美为核心,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音乐形式和情感内涵。在表演式歌唱课中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升舞台表现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更好地体会音乐之美,感受音乐的情感。
在教学《踏雪寻梅》时,教师利用课堂互动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舞台表演,挖掘学生的潜能。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大家想一下在舞台上表演这首作品,和在台下自己唱,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有学生认为:“在舞台上表演要更有表现力,要能打动人。”还有学生认为:“要载歌载舞,体现出新意。”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要如何设计舞台表演,才能展示出新意呢?大家能否将自己的特长融入表演中,发挥自己的潜能?”主要让学生从歌唱形式、舞蹈展现、道具使用等角度进行思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畅所欲言,分别提出了小组演唱、自编“雪橇舞”、制作梅花道具等方法,展现出了他们的创意,从而让舞台表演内容变得更加丰富。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指出,学生要在原有的学习经验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出新的经验,这样才能实现迁移。在表演课堂中,学生通过和教师交流已有的表演经验,并思考如何设计创新的内容,能够有效地实现迁移,激发创造潜能。
三、拓展课,延伸视野范围
1.创作式拓展课,发展认知结构
在音乐拓展课中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音乐创作活动。教师要让学生主动联系自己已有的经验,以构建新的知识网络。
在教学《摇篮曲》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该作品的特点:“大家觉得《摇篮曲》的旋律具有怎样的特点呢?”有学生认为:“这首作品的旋律十分轻柔。”然后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引导他们进行总结:“我们听到的《摇篮曲》的曲式结构是……”接着拓展新知识:“再听一下其他几首《摇篮曲》,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并分析它们的曲式结构特点。”最后引导学生展开创作:“在了解了其他人创作的《摇篮曲》后,你能否尝试创作一首《摇篮曲》?”
学生可以通过创作音乐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创作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进行互动沟通,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2.探索式拓展课,辨析歌曲内涵
在探索式拓展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探讨作品的内涵。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探索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补充材料,然后和学生进行交流,以促使其进行深入的探究。
在教学《如歌的行板》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介绍一些和这一作品有关的知识,如介绍作者柴可夫斯基是在何种情况下创作出这首作品的,以及什么是“行板”,其特点是什么等。然后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和交流这首作品的内涵:“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这首作品后,流下了眼泪,认为它很感人,还说这个作品能使他接触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你觉得托尔斯泰是否真的听懂了这首作品?你觉得这首作品展现了怎样的情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这首作品的风格和这一作者其他作品的风格是否一致?”在交流中,学生能够探索《如歌的行板》的内涵,从而对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探究内涵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風格、内容,探究作品的创作技巧,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通过这样的互动交流,学生能更好地提高自主赏析能力。
教师可以基于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组织初中音乐教学,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激活学习内驱力,感受音乐作品,并提升音乐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周乐.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师生互动问题的探讨[J].科学教育,2017(8):132.
[2] 邓珊珊.关于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师生互动问题的分析[J].音乐时空,2016(2):174+148.
(责任编辑 王嵩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