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经济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中的价值重构

2020-11-30白玉华

科技风 2020年30期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教学模式

白玉华

摘 要:《劳动经济学》是学生认知劳动力市场的重要课程,但该课程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价值却被严重低估,表现为课时量少、覆盖面小。《劳动经济学》对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和进行科学劳动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应该增加该课程的课时量、拓宽覆盖面,同时授课教师应该编选本土化案例、改革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深入挖掘课程的价值。

关键词:劳动经济学;价值重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

一、《劳动经济学》的课程价值被低估

《劳动经济学》是劳动和社会保障学、劳动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研究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应用经济课程。目前,国内《劳动经济学》在教材编写、课程覆盖面、教学模式、教学改革研究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课程价值逐渐弱化。

(一)教材编写西方化

1925年,美国学者布拉姆编写了世界上第一本劳动经济学教材,从此劳动经济学开始系统涉及就业、工资、劳动关系等劳动经济内容,芝加哥大学等高校陆续开始在经济系开设该课程。我国的劳动经济学教学先后借鉴苏联和美国两套体系,在学习苏联理论过程中我国的劳动经济学教材主要以劳动关系为研究对象,长期背离了劳动经济学的主流研究范式。1987年开始,我国部分高校开始采用美国学者如弗里曼、霍夫曼等撰写的劳动经济学教材,国内的劳动经济学教材编写自此开始由苏联模式转向西方主流模式。国内出版的《劳动经济学》教材约有30多种版本,均以劳动力市场为核心,章节安排大同小异。由于劳动力市场在西方起步比较早,而劳动经济学是伴随着劳动力市场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门学问,所以该课程的基础理论是由西方学者所构建完成的,国内很多教材借鉴了西方劳动经济学的教材内容,案例缺乏中国特色,或者案例与数据都非常陈旧。

(二)课程覆盖面小

从国内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安排来看,该课程教学一般只安排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和劳动经济学专业,且课时大多数为32,课时量和覆盖面均不足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该课程的教学价值。基本理论讲授时间非常紧张,根本无法安排学生参与分组调研和案例讨论活动,纯理论讲授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由于覆盖面小,更多的学生没有接触该课程,无从了解该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三)教学模式陈旧

受限于课时量,大多数高校的《劳动经济学》教学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授课模式,缺乏趣味性,学生的主动性没有被激发出来。知识本位教学理念下,该课程的课堂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重理论推导和模型构建(丁福兴、马彦,2016),轻实践能力培养。实习、社会调查、科研这些重要的能力提升方式基本没有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这导致学生对理论掌握的不牢固、不全面,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不足,劳动经济学成为纯理论经济学,降低了该课程的教学价值。

(四)教学改革研究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劳动经济学学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国内一批高校先后成立了劳动经济学院,政府类的科研机构也纷纷建立起来,如工资研究所、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所;全国总工会、全国妇女联合会等机构也成立了劳动经济问题研究所,主要研究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关系,就业和失业问题。民间智库组织也开展了大量的关于劳动经济问题的研究,如阿里、智联招聘等互联网公司通过大数据对我国就业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从研究成果来看,许多重大的经济理论成果都是与劳动经济问题息息相关,如农民工就业、劳动力转移、收入分配差距、双重劳动力市场和结构性失业等问题,但遗憾的是其教学改革研究却相当滞后。

二、《劳动经济学》的教学价值

该课程以劳动力市场为核心研究对象,对劳动力的供给、需求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进行了建模分析,对劳动市场均衡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完善进行了深入剖析,理论性比较强。该课程具有突出的教学价值:

(一)帮助学生了解劳动力市场需求

或早或迟,每位大学生都要走入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需要什么专业、学历层次的人才,工资是如何决定的、劳动力需求受哪些因素影响以及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等关系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都可以通过《劳动经济学》的学习获取解决方法。

劳动力市场需求是派生需求,商品和劳务市场的需求变化导致人才需求的变化。《劳动经济学》中首要分析的就是劳动力市场需求。这部分理论告诉读者,社会制度环境、产业结构变迁、市场竞争程度强弱、技术函数、时间长短、厂商经济目标等因素的干擾都会影响企业对劳动力的市场需求。通过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大学生可以理性预测其所期望的职业或者行业的人才需求变动趋势。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宏观就业形势不景气情况下,如何调整预期,调整策略去适应这种市场需求的变化。

(二)帮助学生科学理性决策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工资的形式、地区、行业及职业间差距、变化皆有其客观性。诚然,大学生可以理解工作条件、努力程度、职务的高低、资历都会产生工资差异,但是为何地区间、行业间的工资差异如此大?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补偿性工资理论、购买力工资理论、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谈判工资理论、供求工资理论等理论分析工具。该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对劳动力供给进行理性决策分析。毕业后是继续攻读学位还是就业?执业资格考试对就业的影响有多大?是到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打拼还是应该在二线城市找一份稳定性强的工作?个税调整将如何影响劳动者的劳动供给数量?引进外国劳工会不会对本地就业造成冲击?明瑟工资方程、终身收入流模型、劳动力供给模型、劳动力迁移模型等理论可以为以上问题的解决提供实用的分析框架。

(三)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产业结构转型必然带来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动,从而改变了职业结构。职业结构的改变要求劳动力供给结构也要随之变化,但供给结构的变化是缓慢的,因为人力资本投资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正因此,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会出现“脱钩”现象,并带来较突出的结构性失业问题。该课程的就业与失业理论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结构性失业问题存在普遍性、长期性,唯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升、演进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才能避免被淘汰,同时学生有了失业理论储备亦可增加自己的心理韧性。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劳动经济学》的价值重构路径

在新的经济运行周期和就业形势下,为了减少大学生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摩擦,提高人职匹配质量,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对《劳动经济学》的课程价值进行重构。

(一)增加課时,拓展授课群体

为增强学生的知识迁移和举一反三能力,教学过程应该增加学生对劳动力市场的实地调查和科学研究环节,并将调查结果和科研成果展示在课堂。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课堂上的说说、听听效果会随时间而失去衰减,但走一走,深入思考带给学生的冲击效果却是纯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教学活动的增加要求课时量相应增加,建议高校将该课程课时增加到48学时,以保障调研讨论需要。此外,还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公选课,让更多的学生认识、了解劳动经济学的学科魅力和课程价值。

(二)增加本土案例教学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日趋成熟,形成了丰富的案例素材。如二胎放开对劳动力供给的长期和短期影响、大学生就业由统一分配转变为双向选择的制度进步、双重劳动力市场对高考的影响、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职场上的35岁现象、儿科医生为何匮乏等等,这些鲜活生动的经济现象更加适配中国学生,更能引起中国学生的共鸣。

(三)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为混合式教学方式的开展提供了硬件环境。很多高校都已经尝试使用慕课、雨课堂或者超星学习通等在线教学平台进行线上授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正逐渐被教师和学生接受。这种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线下教学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大大增强。传统课堂上学生怯于举手回答问题,但在学习软件中却对“弹幕”“投票”“点名”“抢答”“随机选人”“主题讨论”和“分组讨论”等互动模式乐此不疲,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讨论环节,大家也是各抒己见,迸发出许多思想火花,形成许多新的热点话题,教师适时引导,便可帮助学生串联起知识点,帮助学生架构出完整的课程知识体系,强化经济学思维。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劳动经济学》多采用的是传统考核方式,即闭卷百分制或等级制。题目类型主要有名词解释、选择、判断、简答、论述和案例分析等,以识记能力考核为主。这样的考核方式所发挥的导向作用是迫使学生将主要精力安排在背诵、整理课本基础知识点上,从而忽视了探究性学习,学生对经济现象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对此,可以考虑改革考核方式,确定多种形式的考核内容,使成绩构成分散化,建议将课程论文、调研报告纳入考核范围。

四、结语

《劳动经济学》的教学价值被低估,应该引起学校的重视,学校在增加课时量的同时,还需要教师从教学案例选择、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予以努力,将课程价值发挥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丁福兴,马彦.学生能力本位的《劳动经济学》课程建设理路[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6(8):122-125.

[2]陈杰,周宁,吕文慧.财经类高校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大学教育,2018(2):115-117.

[3]胡凤霞.实践调查在研究型教学中的作用分析——以《劳动经济学》为例[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1):190-192.

[4]李飚.劳动经济学对当代劳动教育发展的价值功能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11):154-155.

猜你喜欢

混合式教学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赛课网络平台混合式教学在居住空间设计的应用
离散数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