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区中园”模式 打造“双招双引”高位平台
2020-11-30中共齐河县委齐河县人民政府
中共齐河县委 齐河县人民政府
“开放倒逼改革攻坚行动”是山东省“九大改革攻坚行动”之一,其中,“开发区要当好‘特战队,打造‘双招双引高位平台”是重要内容。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改革发展比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更为紧要。近年来,山东省齐河县围绕加快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按照“规划高层次定位、厂房高标准建设、配套高标准布局、招商专业化运作”的工作思路,全力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区中园”模式,有力推动了开发区体制機制改革创新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县共建成“区中园”10处,集聚优质项目46个。
一、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四大难题”
开发区作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改善投资环境、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开放型经济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多年发展,经历了从外延粗放式到内涵精细化开发模式的转变,由于经济环境、要素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原来固有的发展模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发展需求,导致很多开发区都在经历“阵痛”,一些矛盾和问题愈发凸显,具体表现为“三难一高”:一是集约用地难。过去,开发区的产业结构偏向于以重工业为主,引进项目大多都是单层厂房,往往占地面积大;同时,由于缺乏系统性规划设计,办公会议、生活后勤等功能区域面积较大,再加上道路红线、建筑红线、企业之间退让,导致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严重不足。二是招大引强难。由于县一级的开发区配套不完善、承载力不足,很难吸引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同时,政府招商人员受专业性不足、视野不开阔、信息获取渠道窄等因素影响,招商效率不高。三是盘活资产难。前期,部分开发区的企业因经营不善破产,成为“僵尸企业”,造成“资源沉睡”,而其专业定制的厂房及设备难以盘活,更加限制了“腾笼换鸟”、二次开发。四是运营成本高。落户一家企业,厂房从规划设计、招标建设到完工验收,建设周期约为2年,对于大部分正处于攀升期的中小企业来说,把本该用在生产经营的精力以及资金,耗费在了重资产投资上,增加了资金负担、提高了运营成本、拉长了建设周期,从而影响了快速崛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集中力量整合提升各类园区,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集聚发展,提高园区的投资密度和产出水平,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实现民营经济新飞跃的平台”。面对园区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难题,齐河县坚持问题导向和改革思维,从2018年开始,在认真调研、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区中园”发展模式,坚持“紧盯前沿、打造生态、沿链聚合、集群发展”,培育起一批产业集聚规模大、专业化协作水平高、功能配套完善的核心区块,极大地促进了产业布局优化、要素供给集聚、产业升级加速,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高位平台。
二、系统谋划推进,培育“四种类型”
通过外引内育、牵手合作及政策引导等多种方式,按照“一体化、特色化、高效化、集成化”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培育形成了四种“区中园”发展类型。
(一)龙头主导型
由实力雄厚的“领军型”“大块头”企业主导建设园区,依托企业在业内的影响力、号召力,结合自身需求引进一批优质高端产业链项目,在促进企业集聚的同时,建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分工协作网络体系,从而引领整个产业发展。比如,德瑞智能制造产业园,由中国500强企业永锋集团聘请国际知名机构麦肯锡、罗兰贝格以及中冶建研院规划设计,依托集团的优势资源,引进德国柏克乐装配式建筑、瑞士索戴芬智能车库等4个高端钢铁智能制造项目入驻,入选山东省数字经济园区试点,助推永锋集团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有力推动动能转换、带动全县钢铁产业整体转型升级。
(二)产业聚集型
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将同类型、上下游企业定向集聚,纵向拉长产业链条、横向拓展产业宽度,打造全产业链。园内企业精准定位、错位发展,各自的供应商、市场就在“家门口”,产业项目“隔墙配套”,不仅获得低物流成本的优势,而且能够分享产业链的带动效应。比如,激光数控装备产业园,先期引进了行业排名全国前十的森峰激光装备有限公司,随即围绕激光产业开展招商,仅用8个月时间,就由最初的一家企业、一个车间,发展为集科技研发区、协同配套区、总装制造区于一体,拥有15家上下游企业、17栋厂房的高技术含量、高投资强度、高税收效益、高外向度的“四高”型产业园区。2021年底全部达产运营后,年产值将达到40亿元,纳税1.5亿元,出口额12.5亿元。
(三)专业运作型
选择国内外一流产业园区运营商,发挥运营体系完善、联系客户众多的优势,从整体规划、投资建设,到项目导入、配套运营,全部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市场化运作。运营商为入驻企业提供精准指导及增值服务,双方不仅是甲方与乙方的关系,更是“园区合伙人”,推动园区和企业共创互赢。比如,联东U谷医药产业园,由中国产业园区运营商综合实力排行榜首的联东集团整体开发运营,集团在全国45个城市投资开发园区210多个,拥有大量成功经验和优质资源,确保了能够吸引国内一流医药产业项目入驻。后期项目落地后,联东集团将大数据运用贯穿于服务企业各环节,为企业提供管理运营咨询、贷款支持等多元化服务,让企业安心生产经营。
(四)资源盘活型
盘活原有“僵尸企业”闲置土地建设现代化园区,“点石成金”的同时,最大限度利用原有空闲厂房,有效缩短建设周期,以最快速度“唤醒沉睡资源”。比如,奥晨电气产业园,盘活了之前一家破产企业的208亩土地,在原有1.5万平厂房的基础上进行智能化改造升级,并新建生产线,目前,产业园边建设边招商,已落户3家企业,不到1年时间即可建成投用,年产值可达10亿元,税收4500万元。同时,园区由山东大学科研团队提供技术支撑,研发团队带头人张洪亮是“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得者,还将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真正将一片“闲置地”变为了“聚宝盆”。
三、注重实际成效,发挥“四个作用”
齐河的“区中园”建设,从一开始的探索推进,到现在取得了成型见效,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一处“区中园”,就是一个“高产方”
在当前“以亩产效益论英雄”的大环境下,各“区中园”围绕全省“十强”产业以及全县产业发展方向,找准自身发展定位,提高入园门槛,量身定制多层标准化厂房,优先选择一批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引领作用强的中小型企业入驻,既集约高效利用土地、有效降低成本,又确保产出效益提升。目前,各“区中园”占地大约在200—500亩之间,容积率普遍在1.3以上,亩均投资强度近300万元,建成后,亩均税收超过20万元,使得原本发展较为粗放的园区“笼子”,飞出了更多“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俊鸟”。
(二)一处“区中园”,就是一个“招商局”
每处“区中园”,都有一个专业化的招商团队,通过深挖“朋友圈”、产业链上“建好友”,变招商为选商,更精准、更高效,有效破解了“招商难”问题。同时,齐河县为提升“区中园”招商实效,专门制定了“区中园”双招双引优惠政策,对纳税高的予以奖励,激发了企业发展积极性。针对当前“区中园”的多层厂房在分层出售上缺乏政策支撑的问题,创新“工业标准厂房预售审批”政策,明确标准厂房可分割转让或出售,打通了“区中园”招商的堵点痛点,让更多中小企业根据自身投资能力“灵活”购入厂房,轻松创业,激活了园区发展的“一池春水”。比如,碳纤维产业园,通过与山东大学朱波教授合作,发挥其在碳纤维领域的影响力,先后引进了中恒、宽原等4个碳纤维复合材料项目,形成集研发、检测、产业化为一体的链条,推动全县碳纤维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
(三)一處“区中园”,就是一个“加速器”
许多成长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新兴科技公司,在初创期规模较小、实力较弱,无力承担土地及配套建设成本,“区中园”为这部分企业搭建平台,让企业“拎包入住”。同时,各“区中园”根据主导产业类别,分别建设相应配套服务设施,构建全面的企业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行政、资金、技术、金融、物流、政策申报等“一站式、全周期”专业服务,帮助企业纾解“成长的烦恼”。连城·齐河众创产业园建有共享服务中心,为入驻企业在工商注册、项目补贴、专项资质申报等方面提供政策扶持,同时设立产业基金、院士工作站等,有效满足了企业融资和人才需求,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避风港”。“众创产业园的各项服务让我们感到确实是在为企业着想,之前企业10多年时间搬了4次家,耗费了大量精力、影响了自身发展,现在我们觉得找到了安安稳稳长期发展的‘家。”提及众创产业园,山东德世佳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阚世全赞不绝口。
(四)一处“区中园”,就是一个“生态圈”
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指出,开发区要以体制改革促产业变革,实施“生态圈”培育计划。通过“区中园”模式的打造,变园区建设的过程,为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的过程,有效促进了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配套功能相互关联,园内企业优势互补、资源整合、链条延伸、信息互通,打造了一个个产业闭合圈。元启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园,围绕县内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奇瑞、御捷马搞配套,入驻企业已达到8家,并与10余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助力全县新能源汽车产业打造百亿级规模。“我们之所以选择入驻元启产业园,关键是看中了园区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和‘区中园模式。”山东博讯汽车总经理刘志彬说。同时,企业的集群式发展,结成了更多联盟系列,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以更加强大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共同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市场中的话语权切实提高,有效确保了在同类园区或周边区域中争先进位、走在前列。比如,在激光产业园的总装制造区内,森峰、森霸等企业“组团闯市场”,在欧美众多国家设有分公司和代理商,生产的多种激光设备畅销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激光切割领域具有较高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