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助力提升低收入岗位工资 有效激活社会消费

2020-11-30石颖

中国经贸导刊 2020年28期
关键词:低收入差距岗位

石颖

近年来,我国企业员工工资收入差距水平高且不断拉大,不利于充分发挥消费尤其是企业员工消费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疫情进一步加剧一些低收入岗位流失,导致员工收入下降,消费意愿降低,梳理相关问题,精确施策,十分必要。

一、稳定内需尤其是企业员工消费需求是应对疫情时期经济下滑的“稳定器”和“压舱石”

疫情暴发冲击各国经济运行,扰乱了正常的国际经贸往来,使得全球经济面临衰退风险。IMF(2020)预测,受疫情流行影响,2020年全球经济预期将大幅收缩3%;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我国GDP同比下降6.8%,疫情已对我国经济带来不利冲击。

从国际层面看,疫情海外蔓延导致我国外需下降,形成对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外部冲击。世界贸易组织(WTO)预测,在乐观情况下,2020年全球商品贸易量将下降13%;悲观估计将下降32%或更多。我国是全球商品贸易第一大国,2019年全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占当年GDP比例为31.84%,稳定的外贸对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举足轻重。事实上,因疫情导致的外需冲击已对我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海关总署数据显示,第一季度货物贸易进出口下降6.4%,其中出口下降11.4%,进口下降0.7%,贸易顺差减少80.6%。

从国内层面看,稳定内需尤其是企业员工消费需求是破解我国当前经济下行的根本之道。一方面,从内需对GDP增长的贡献看,内部需求贡献了我国近九成的GDP增长。2019年国家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全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对于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7.8%和31.2%,而貨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仅为11.0%。另一方面,从内需结构看,消费需求尤其是居民需求是内需主体。2018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为54.3%,其中,居民消费支出占比为72.5%。不仅如此,从居民就业身份来看,多数居民在各种类型的企业员工,以2018年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披露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居民在各种类型的企业就业员工人数为54373.1万人,占当年所有就业人员的比例为70.08%,多数就业人员身份为企业员工。

显而易见,在工人返工、企业复工障碍已基本解除情况下,需求尤其是企业员工需求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海外需求疲软以及居民消费尤其是企业员工消费占据的重要地位,凸显稳定内需尤其是企业员工消费需求是应对经济下行的“稳定器”和“压舱石”。

二、企业员工工资收入差距水平高并且不断拉大,不利充分发挥消费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

工资性收入是我国居民收入的主体,以2018年为例,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9)》数据显示,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228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占比将近六成,为56.08%,因此,低收入人群也是从事岗位工资较低的企业就业人员。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低收入岗位员工边际消费倾向高,高收入岗位边际消费倾向低,激活社会消费不可忽视企业员工工资收入差距问题。然而,我国企业员工工资收入差距不仅从长期来看相对偏高,而且从近年趋势来看,工资收入差距有所拉大,不利于疫情时期释放消费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

一方面,我国企业员工工资差距较高,不利于疫情时期应对社会需求下降。基尼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常用指标。从绝对水平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3年以来我国基尼系数长期位于0.45以上,处于收入差距较大区间([0.4,0.5])。从国际比较看,以2018年为例,在G20国家中,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位列第5位,显著高于许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超过G20中所有欧洲和澳洲国家,在亚洲国家中位列第一位。由于工资性收入是员工收入的主体,因此,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所表现出的规律也适用于我国企业员工工资收入分配,我国企业员工工资收入长期也表现为差距较高问题,不利于疫情时期应对社会需求下降。

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员工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也对稳定社会需求造成负面影响。2008年后,我国基尼系数不断由0.491下降至2015年的0.462,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缓和;2015年以来基尼系数又有抬头迹象,2018年扩大为0.468,居民收入差距值得关注。2019年,全国居民按照收入五等份分组②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每月615元、1315元、2086元、3269元和6367元,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人均月收入绝对差距为5752元,比2018年的5350元拉大402元。鉴于工资性收入是我国居民收入的主体,因此,我国企业员工收入差距也呈现出扩大趋势,这对于稳定社会需求造成不利影响。

三、疫情导致低收入岗位流失、收入下降、消费意愿降低,进一步抑制社会消费

疫情暴发以来,零售批发、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电影娱乐、文化旅游、建筑施工等企业受到严重冲击,面临经营困难、甚至破产风险。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之后,我国企业复工复产率稳步提升,但外贸企业新接订单减少、在手订单被取消或延期,复工但不达产达能,员工就业也面临艰难局面。

一是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行业多为低工资收入行业,低收入岗位劳动就业、工资福利受到更多影响。万德数据库(2020)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我国住宿餐饮(-44.06%)、文化体育(-32.64%)、交通运输仓储(-25.22%)、教育(-24%)、采矿业(-13.34%)、制造业(-11.55%)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同比降幅均超过10%,批发零售业和建筑业上市公司营业收入也分别下降9.47%和8.47%,这些行业受影响较为严重,且多为低收入岗位行业。比如,2018年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员工工资相对最低,以城镇私营单位为例④,四个行业平均工资水平占平均工资比例分别仅为79.94%、99.39%、91.13%、82.82%。再如,在农民工工资方面,即便以2018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基准,农民工分布广泛的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住宿餐饮业以及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2019年平均工资水平占比分别仅为57.63%、66.50%、50.56%、67.96%和47.89%,均低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显然,受影响较重的行业主要是低收入岗位行业,这将对这些行业的低收入员工的劳动就业、工资福利以及消费意愿造成更加严重影响。

二是疫情影响导致低收入行业企业部分岗位流失,部分低收入员工工资性收入面临中断风险,导致低收入人员不能消费。受疫情影响,企业无法正常生产运营,必然影响社会就业,导致部分工作岗位流失。国际劳工组织(2020)监测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内,超过4.36亿企业面临生产运营严重扰乱的高风险,其中,包括2.32亿批发零售业企业、1.11亿制造业企业、5100万住宿和食品服务企业,多为低收入岗位占比较多行业。根据某项针对100多万户企业、2300多万条职位数据的招聘大数据调查显示,受疫情影响,2020年第一季度,招聘職位数同比下降27.8%,其中,服务业、贸易批发零售、生产制造业等低收入行业分别下降超过40%、30%和20%;雇佣规模100人以下的小微企业下降超过30%;2020年第一季度月薪低于4000元的职位数下降比例高达44%。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1月、2月、3月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5.3%、6.2%和5.9%,较去年12月分别增加0.1%、1%和0.7%,失业人员分别增加77.47万、774.71万人和542.30万人。显而易见,部分岗位尤其是低收入岗位流失导致低收入员工因工资性收入面临中断而不能消费。

三是疫情影响造成工作时间缩短,部分低收入岗位工资性收入面临降低风险,导致低收入人员不敢消费。疫情使得全球工作时间持续大幅下降,国际劳工组织(2020)预测,较2019年第四季度,2020年第二季度工作时间将减少10.5%,相当于3.05亿个全职岗位工作时间,其中,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地区”工作时间减少超过9.5%。以低收入岗位分布较为集中的制造业为例,在外资制造业企业复工复产方面,商务部对全国8200余家重点外资企业调查数据显示,截至4月28日,外资制造业企业复产率超过70%的企业占81.2%。在复工复产亟需进一步推进、全面达产达能尚需时日的背景之下,低收入员工工作时间缩短自不待言,收入下降风险不断攀升。比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下降3.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91元,实际下降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41元,实际下降4.7%,低收入人员岗位工资收入下降更多。再以个体就业人员为例,根据国际劳工组织(2020)预测,非正规经济劳动者受到疫情影响最大,全球约16亿非正规就业工人生计受到巨大冲击,其中,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非正规就业工人收入在危机第一个月下降了21.6%;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2018年个体户有7328.58万户,涉及就业人数16037.6万人。低收入岗位因收入下降风险增大、稳定性降低而不敢消费。

四是国内外疫情影响造成低收入人员消费意愿降低,导致低收入人员不愿消费。消费意愿是倾向于消费的程度,对消费行为具有直接影响。低收入人员抗风险能力低,消费意愿变动更为敏感。当前,低收入人员面临岗位流失、工资收入降低等各种风险,加上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导致低收入人员消费意愿有所降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仅2.05亿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仅为2.55亿人,占就业人员的比例分别仅为26.46%和32.92%。对于未参保人员而言,失业保险金返还、稳岗补贴、社会保险免减缓等政策不一定能够覆盖。根据针对某市270万手机用户大数据调查显示,疫情明显降低了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消费意愿,其中,收入下降群体整体消费意愿下降了9.0%。

四、多措并举提升低收入岗位就业员工消费能力和水平、缩小员工工资收入差距是激活社会消费的关键

为了充分发挥内需尤其是企业员工消费需求稳定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中央和地方层面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性举措,包括确保失业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强社会救助、发放短期消费券等。下一步,需要在稳定贫困群体基本需求、兜住民生底线基础上,以低收入企业员工为重点,提升消费能力、预期、意愿,切实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充分挖掘消费潜力,从根本上激活国内消费,助力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总体思路是:坚持分区、分类、分行业原则,做好低收入企业员工精准识别;坚持直接帮扶低收入岗位员工和间接辅助企业、创造就业相结合;坚持短期和长期相结合,协调做好短期提高低收入员工收入和长期缩小工资收入分配差距、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低收入员工的消费能力、预期和意愿。

首先,精准识别和评估低收入岗位。一是明确低收入岗位识别和评估标准,将工资收入水平和受疫情影响程度作为基本指标。二是建立低收入岗位员工识别和评估机制。整合银行、支付平台等多方数据资源,借助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开展识别和评估,提高效率和精准度。三是明确低收入岗位主要分布,包括重点关注住宿餐饮、文化体育、交通运输仓储、教育、采矿业、制造业等行业低收入岗位;优先关注疫情严重地区、复工复产达产达能率低地区;重点关注非正规就业人员、临时工、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低收入人员;重点关注外贸企业尤其是海外市场依存度较高的制造业企业以及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低收入人员。

其次,短期内尽快提升低收入岗位员工消费能力,让低收入员工能消费。一是实施低收入岗位经济援助计划,适当给予低收入员工一次性现金补助。二是持续扩大消费券规模和使用范围,针对低收入企业员工,发行专项消费券。三是探索建立养老保险基金提前支取机制,允许低收入人员提前支取部分养老基金;待疫情之后,逐渐补足支取额度。四是推进耐用消费品下乡补贴,推进家用汽车、电动助力车、洗衣机、微波炉、空调、热水器、计算机等耐用消费品下乡,增强农民工群体消费能力。

最后,长期内提升低收入人员消费预期和意愿,让低收入岗位员工敢消费、愿消费。一是针对失业的低收入人员发放培训券,支持低收入人员提升人力资本。二是以疫情时期社会保险“免减缓”政策的推出为契机,通过探索国家财政补助等方式,视同未参加失业保险低收入人员尤其是个体工商户等参保,暂时为未参加失业保险低收入人员提供部分保障。三是适当扩展稳岗补贴、工资补贴覆盖面,将一些小微企业就业、个体工商户以及灵活就业人员纳入政策支持范围,通过稳岗遏制低收入人员收入下滑。

注:

①通过中国国家统计局、世界银行数据库等整理,部分国家为工资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

②分别为:低收入户、中间偏下户、中间收入户、中间偏上户、高收入户。

③根据国家统计局披露数据整理。

④城镇私营单位平均工资是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的60.15%。

(作者为国家发展改革委体管所企业体制研究室博士)

猜你喜欢

低收入差距岗位
汤敏:低收入人群手里不是没有钱,企业要制造让他们买得起的产品
娶低收入老婆
赤壁市低收入农户及其家庭劳动力的调查与思考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长江经济带低收入医疗保障基金建立与管控措施
课桌和电脑的差距好大
我为什么不能享受事业单位八级岗位退休待遇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