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扫”窟人
2020-11-30倪伟
南风窗 2020年24期
倪伟
用一个月的时间,拍摄超过50万张照片,利用两种激光扫描设备,采集全覆盖的影像数据。再经过软件的运算建模,3D打印工厂数月的加工,拥有1500年历史的云冈石窟中的一个洞窟,就被完全“粘贴”到了真实世界。
这些工作,由云冈石窟数字化团队的20多名成员牵头完成。除去数字档案、绘制考古线图等岗位,这个团队从事数字化外业采集和内业处理的一共有十多人,“90后”占了绝大多数。他们的专业背景五花八门,有平面设计、美术、编导等,大多在最近3年加入,少有直接从事类似工作的经历。”上山“入云冈”的原因,有的是出于对石窟的喜爱,更多的人则是在与石窟朝夕相处之后,对它产生了越来越多难以割舍的好奇与兴趣。
对于古老的石窟而言,文物数字化是一个崭新的领域。云冈石窟研究院数字化室第十一窟数字化项目负责人潘鹏说,目前国内还没有相关专业,这些成员带来的各行各业的经验,有助于互相补充,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最难的是理论,就是学术、历史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得越多,采集时就会更清楚什么是重点。”1991年出生的技术员王家鑫说,干的时间越长,不懂的东西越多,“你想象不到当初为什么要这样、能这样雕出来”。
在数字化室里,摆了许多关于云冈和其他石窟的图书。不忙的时候,大家会捧起这些书籍,了解云冈石窟从前发生过什么,以及它的价值在哪里。
云冈石窟研究院的数字化历程从15年前起步。在国内尚无成熟技术、经验的情况下,经过近十年探索,如今,云冈石窟初步形成了符合自身需求的数字化体系,能够保存住云冈石窟的真实信息,并且未来可以让3D打印的洞窟进行全球巡展。
数字化的工作让遭受自然风化、侵蚀的云冈石窟,得以保存、修复、重建,这些3D打印成品的生成,也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近距离感受千年石窟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