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和流通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分析
2020-11-30程敏
程敏
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农业之于黑龙江省位置举足轻重。因此,系统研究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和流通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抓好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稳定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显得尤为重要。
一、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和流通现状
作为中国第一产粮大省的黑龙江,新中国成立初期时粮食年产量只有100亿斤。改革开放后,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978年、1994年、2010年,这个数字先后突破300亿斤、500亿斤、1000亿斤大关。2019年,黑龙江省年粮食总产量达到7503万吨,约占全国九分之一,这意味着中国人9碗饭中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
黑龙江农业生产耕、种、管、收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包括智能化育秧车间、自动精量播种、飞机航化“无人”作业、自带导航系统的大型农机。此外,通过推广水稻旱育稀植等高产模式,黑龙江还拥有370个现代农业科技园,1458个“互联网 ”高标准生产基地,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67.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9个百分点,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和农产品优质化率已达100%。
据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的统计,目前黑龙江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已达8046万亩,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3,其中,绿色食品认证面积7396万亩,有机食品认证面积650万亩。黑龙江正从“中华大粮仓”向全国“绿色大厨房”转变。
二、当前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和流通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固化营销模式导致粮食收储企业与粮食加工企业对接空挡,国有粮库市场化经营起步困难
粮食临储政策实施需有国家强大的收储资金和存储能力做后盾,粮食经纪人、贸易商和加工企业能够积极开展粮食购销活动,国有粮库无需主动营销和对接市场,已经习惯并适应政策市场粮食购销模式。但是,因长期政策性经营,原有的营销关系网已停止多年,粮食收储企业与加工企业对接空挡,上下连接需要一定的时间,更主要的问题是多年的重管理轻营销模式,粮食收储企业原有的营销人员已多数流失,营销人员不足还要在相对稳定的购销格局中争取开拓市场,短期内转型进行市场化经营很困难,压力很大。
(二)受耕地、农机具和农民种植习惯等因素影响,调整玉米种植结构比较困难
连年种植玉米施用的化肥和农药不仅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也积累药害,耕地没有经过休整,种植大豆尚可,但改重马铃薯等作物,受玉米残留的专用肥药影响,不利其生长。同时,调整种植经济效益高的作物,农民不熟悉种植技术,也不熟悉市场,大面积种植一旦卖不出去会损失更大。一些农民考虑自己有多年积累的适用于种收玉米的农机具,继续种植玉米投入少些,如果改种其他作物,添置新的生产工具还需要加大投资,也不能保证无风险,不愿改种其他作物。
(三)国家临储水稻拍卖时间表再次被提上日程,大米市场终端需求疲软的状态下,参拍到加工再销售压力并存
黑龙江省为全国的大粮仓,因连年实行稻谷最低保护价政策,高入库、低轮出导致供需矛盾突出,在全国1.4亿吨库存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况且目前大米加工企业稻谷库存量非常低,甚至是无库存状态,企业均在等待国家临储稻谷投放。另外根据2019年全国政策稻谷成交中黑龙江产区所占比例也是高位,直接影响全国的稻米行情。
三、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和流通发展对策研究
(一)向国家谏言,调整完善政策,争取多领域支持
1、加强“藏粮于地”的顶层设计,合理布局休耕和轮作试点
一是加强休耕顶层设计,争取连片休耕试点。重点在粮食主产区特别是玉米主产区开展休耕试点,规避“谷贱伤农”现象。考虑建议国家加强休耕顶层设计和研究;建议省积极谋划和争取连片休耕试点。二是争取扩大轮作面积试点,提高补贴标准。在当前农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粮食去库存压力大、不减增量难减产量的情况下,调整种植结构正当时。可考虑继续向国家争取扩大“米改豆”试点。三是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特别是远东地区在资源要素禀赋和产品方面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和互通性,并且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相近,建议国家通过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农业企业和农民大户“走出去”发展粮食生产。
2、争取政策支持,加大“农头工尾”建设,强力推动去库存
一是实施“以赠代补”政策,通过食物补贴支持粮食加工企业发展,促进去库存。鼓励粮食加工企业到国储粮库购买粮食,实行有买有赠,赠量的兑现额度可以参考与现金补贴额度持平或者略高。二是争取粮食加工项目支持,通过加工业消化粮食,降低库存。近几年全国玉米供大于求,黑龙江省玉米库存高企,更为严峻的是大量的粮食处于临界存储期和超期库存,储粮损失正在不断加大。建议国家在粮食主产区布局加工项目,并重点支持黑龙江省发展粮食加工业。
3、调整涉农补贴资金,加大政策支持,推动粮食产业良性发展
一是整合归并各种涉农补贴。目前粮食生产领域的补贴政策有10余项,专项和综合并存,动态与固定兼有,执行政策涉及面广、手续繁杂、行政成本高,建议向国家反映调整。建议调整生产者补贴资金,不与具体品种挂钩;调整补贴资金投入方向。二是建立粮食运输“绿色通道”。通过减免高速公路费,降低粮食运费成本;给予铁路运费补贴,同时定向划转车皮,保障粮食顺利运输。三是实施差异化粮食仓储和物流项目申报标准。建议国家在粮食主产区合理布局仓储和物流设施。
(二)建议省里精准施策,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粮食主产与流通领域难题
1、多举措引导调整种植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生产
一是调优品种,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型玉米生产。建议因地制宜区别调整,在省内玉米产区重点调整玉米种植品种,引导和鼓励发展专用型优质玉米生产,以质量优势提升市场竞争力。二是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重点发展有地方特色、能拉动税收增长的比较效益高的作物。建议对发展稳定的食用菌、蓝莓及北药等特色经济作物,在适宜种植区复制式发展,同时支持产业园区化建设,通过集群化发展促进产业化发展。
2、加强财政、金融和保险支持,宽领域支持发展农业生产
一是提高保险补贴标准。建议黑龙江省政府对农民特别是对规模经营主体提高保险补贴标准,使保额可覆盖作物直接物化成本,让保险切实起到保障“安全网”的作用。二是支持开展农作物价格保险试点。建议省里对大豆和玉米试行价格保险试点,力争在收储政策中充分保障种植玉米和大豆的农民利益。三是给予规模经营主体专项奖励资金和金融信贷支持。建议对规模经营主体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购买农机具等生产资料贷款资金,给予无息和贴息支持,扶持规模经营主体顺利度过粮食收储政策改革的“阵痛期”。
3、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助推粮食产业市场化进程
一是搭建粮食生产和流通信息平台。加强粮食生产流通基础信息建设;整合各类平台数据资源;加快信息技术在粮食生产流通中的应用。二是加强专业化的社会服务组织培育。建议继续培育与农业生产有关的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建设,特别是支持综合性的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引导组建合作社联合社,引导发展较好的专业合作社打破地域,跨区联合,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发展壮大。
(作者为黑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所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