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镜检获鞭虫雌虫1例
2020-11-30曹选张丽霞任真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学部南京210029
曹选,张丽霞,任真(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学部,南京210029)
毛首鞭形线虫(Trichuris trichiura Linnaeus)简称鞭虫。人是鞭虫的唯一传染源。鞭虫病常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较易漏诊。多数患者表现为慢性腹痛,营养不良[1]。2020年4月一患者肠镜检查时发现一白色线状物送至我科检测,经检验为鞭虫雌虫,报道如下。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58岁,行胆囊切除术后1年,腹泻伴下腹隐痛1周入院。该患者长期生活在农村地区,就诊时自诉常腹泻和便秘交替,大便黄色水样,便前下腹隐痛,便后缓。当日检查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0.09×109/L),C反应蛋白(CRP)水平正常,幽门螺旋杆菌(HP)13C-尿素呼气试验阴性。临床初步诊断为肠炎。后在肠镜检查过程中发现结肠息肉并夹除,结肠多发憩室,痔疮,且在阑尾开口旁有一白色线状物(见图1),似在蠕动,怀疑肠道寄生虫感染,予活检钳夹出送至门诊检验科。
2 实验室检查及诊断
肉眼观察寄生虫(见图1A),可见尾端向腹面呈环状弯曲。虫体呈淡灰色,前段略细长,后段粗大,部分虫体取材时被夹断,剩余长度目测约为10 mm(见图1B)。将虫体用盖玻片碾碎,镜下见可见虫体内大量纺锤形虫卵(见图1C),用相差显微镜观察释放到体外的虫卵为黄褐色,卵壳较厚,两端各具一透明塞状突起(见图1D),符合鞭虫特征。依据镜检到的鞭虫卵诊断为肠道鞭虫感染。
注:A,肠镜见不明寄生虫;B,肉眼下寄生虫;C,成虫体内大量虫卵(×400);D,鞭虫虫卵(相差显微镜(×400)。
3 讨论
鞭虫成虫外形似马鞭,前段细长,约占总长3/5,后段粗大。活体鞭虫呈淡灰色,雌虫长35~50 mm,尾端钝圆。雄虫长30~45 mm,尾端向腹面呈环状弯曲。虫卵呈纺锤形,黄褐色,卵壳较厚,两端各具一透明塞状突起。成虫主要寄生于人体盲肠内,虫数多时,也可见于阑尾、回肠下段、结肠和直肠等处。雌虫每日产卵1 000~7 000个,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条件下,约经3~5周即可发育为感染期卵。人感染常因误食了含有感染期鞭虫卵的食物和水而引起。鞭虫致病主要是成虫以细长的前段钻入宿主的肠黏膜,甚至黏膜下层,吸食组织液和血液为生。诊断鞭虫感染以检获虫卵为依据,可采用粪便直接涂片法、沉淀集卵法、饱和盐水浮聚法及定量透明法[2]。
通过本例鞭虫的识别,得到一些启示:嗜酸性粒细胞正常并不能排除寄生虫感染。在寄生虫感染患者中,出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比例随感染寄生虫种类或主要受累脏器部位不同而有所不同[3]。在结肠镜检查阳性的个体中,粪便虫卵平均检出率为2.69%[4],必要时可以将大便虫卵检查和肠镜检查结合起来提高鞭虫病的检出率。但在该案例中,患者未做粪便常规及虫卵显微镜检查。临床上获取成虫时可能会破坏其形态的完整性,增加了检验人员辨识寄生虫的难度,此时鞭虫虫体前段细如鞭状而后段较粗,尾端直而钝圆且向腹面卷曲的结构特征可辅助确诊。可将虫体碾碎,若存在虫卵,则在镜下直接观察进行诊断。相比观察成虫,典型的虫卵形态可以使寄生虫辨识更加快速、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