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体染色法在筛查尿液诱饵细胞中的应用
2020-11-30闫立志张时民内蒙古包钢医院医学检验科包头0400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北京0003
闫立志,张时民(.内蒙古包钢医院医学检验科,包头0400;.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北京0003)
诱饵细胞(decoy cells)是肾小管上皮细胞或尿路上皮细胞感染多瘤病毒(Plyoma viru,PV)后出现特征性变化的细胞。该类细胞胞核明显增大,可见核内包涵体,胞核呈毛玻璃样改变,容易被误认为是肿瘤细胞,所以称为“诱饵细胞”[1]。 肾移植术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增加了PV感染的风险,当感染PV后可以引起移植肾功能损伤,导致PV相关性肾病(Polyomavirus-associated nephropathy,PVAN)[2-3]。在机体内PV也可以处于潜伏状态,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迅速激活和复制,导致移植肾功能急剧下降甚至丧失[3,4-7]。 因此,检测PV是预防PVAN的关键。人PV有10余种,其中最常见的是BK 病毒(BK virus,BKV)和JC病毒(JC virus,JCV)[8]。检测PV的方法有很多,而检测尿液中诱饵细胞是一种有价值且无创的筛选PVAN的方法[9]。诱饵细胞可以通过多种染色法检出,活体染色法就是其中一种,沙黄-结晶紫(Sternheimer-Malbin,SM)染色法与阿利新蓝-派洛宁(Sternheimer,S)染色法都是活体染色法,染色原理相同,可以使细胞快速着色,染色后的细胞结构清晰,与背景色对比鲜明[10]。本研究收集大量病例,观察SM染色法与S染色法2种活体染色法在尿液诱饵细胞检测方面的性能。
1 材料和方法
1.1标本及来源 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内蒙古包钢医院106例肾移植患者尿液标本,其中男74例,女32例,年龄17~65岁,患者均服用免疫抑制剂3个月以上。用洁净的一次性尿沉渣管收集患者2份清洁中段尿液标本各10 mL,其中一份用于镜检筛查诱饵细胞,另一份标本在镜检诱饵细胞阳性时用于PV核酸检测。
1.2仪器与试剂 ABI7500 PCR扩增仪(美国ABI公司),Olympus BX43显微镜(日本奥林巴斯公司),BKV、JCV核酸检测试剂盒(北京鑫诺美迪公司),SM染色液、S染色液(珠海BASO公司)。
1.3标本处理及染色 将留取的10 mL尿液标本以1 500 r/min离心5 min,弃去上清液,留0.2 mL尿沉渣,将尿沉渣充分混匀,取20 μL标本滴加到载玻片,盖一张盖玻片,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检查诱饵细胞。将剩余尿沉渣分成2管,按照标本与染色液10∶1的比例,分别加入SM染色液和S染色液,用一次性吸管在管底轻轻混匀,染色时间1 min,取20 μL染色后标本加至清洁载玻片上,盖一张盖玻片,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检查诱饵细胞,并用数码照相设备拍摄图片。
1.4BKV、JCV核酸检测 对发现诱饵细胞的尿液标本进行BKV、JCV核酸检测。将标本颠倒混匀,振荡15 s,取1 mL移至1.5 mL EP管中,13 000 r/min离心10 min后弃去上清液,加入50 μL裂解液,然后用吸头将沉淀挑起,吹吸5次,提取核酸,再进行PCR反应。反应条件:UDG酶反应,37 ℃,2 min;预变性,95 ℃,3 min;变性,94 ℃,15 s;退火、延伸、荧光信号采集,60 ℃,35 s,循环40次;仪器冷却,25 ℃,1 min。结果分析:反应结束后,根据PCR仪说明书及荧光曲线调整基线和阈值,基线的起始点设定在5~8之间,终止点设定在12~15之间,阈值线通常设定在1 000~5 000之间,分析各标本的Ct值和相应的初始浓度。
2 结果
2.1SM染色法镜检诱饵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诱饵细胞体积明显增大,胞体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SM染色后胞质为蓝紫色,胞核紫红色;胞质量多少不一,呈粗颗粒状,胞核大,明显偏位,核膜增厚,核质比偏高;核染色质结构破坏,呈粗颗粒或块状,胞核呈空泡样改变,部分细胞可见核内病毒包涵体,少量细胞胞核脱出,仅见裸核。肾小管上皮细胞感染PV形成的诱饵细胞见图1A~D,正常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见图1E,未染色诱饵细胞见图1F。
注:A,诱饵细胞体积大小不等,胞质呈蓝紫色,胞核呈紫红色,可见包涵体颗粒;B,箭头所指为诱饵细胞,胞体增大,胞核呈空泡样改变,核膜明显增厚;C,箭头所指为诱饵细胞,胞体不完整,胞核明显增大,可见核内包涵体;D,双核诱饵细胞,胞体增大,胞核呈气球样;E,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胞体不规则,体积偏小,胞质紫红色,胞核深红色,呈颗粒状;F,未染色诱饵细胞。
2.2S染色法镜检筛查诱饵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诱饵细胞形态学特征同尿沉渣SM染色,胞质和胞核着色略有不同,尿沉渣S染色后胞质为紫红色,胞核深蓝色,包涵体颗粒呈深蓝色。S染色后的细胞结构更加清晰,颜色对比明显。肾小管上皮细胞感染PV形成的诱饵细胞见图2A~D,尿路上皮细胞感染PV发生形态学变化,见图2E,正常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见图2F。
注:A,诱饵细胞胞质呈紫红色,胞核深蓝色;B,诱饵细胞胞核脱出,呈空泡样,可见核内包涵体;C,诱饵细胞核质比明显偏高,核膜增厚,可见核内包涵体;D,诱饵细胞胞体增大,核膜明显增厚;E,尿路上皮细胞感染PV,胞核增大,胞质呈挖空样;F,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体积小,胞质呈紫红色,胞核深蓝色,染色质呈颗粒状。
2.3诱饵细胞检查结果 在106例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肾移植患者的尿液标本中,用未染色直接镜检法检出12例诱饵细胞,阳性率11.3%,而使用SM染色法或S染色法检出21例诱饵细胞,阳性率19.8%。对21例尿液镜检出诱饵细胞的标本,检测BKV、JCV核酸共计20例,阳性符合率95.2%,其中BKV核酸阳性6例,占28.6%;JCV核酸阳性10例,占47.6%;BKV和JCV核酸同时阳性4例,占19.0%。
3 讨论
未染色直接镜检法筛查诱饵细胞,细胞结构不清,核内包涵体不易观察,容易漏检。活体染色法最大的优势是染色后的细胞结构清晰,保持细胞原有形态,不会因制片等因素造成细胞形态发生变化,而且操作简单、染色快速,不易漏检。本研究选用SM染色法和S染色法,通过实验发现2种染色法诱饵细胞检出率相同。在实验过程中发现,2种染色法易受尿液pH影响,染色后的细胞胞质与胞核颜色略有差别。在尿液诱饵细胞分类过程中,部分病例中同时伴有吞噬细胞不同程度的增多。此外,部分病例尿路上皮细胞可见典型的“挖空”现象,这些细胞形态的改变,可能与PV感染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