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步法Hook-wire 多针定位在多发肺结节胸腔镜切除术中的应用

2020-11-30李明明毛国才倪才方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20年11期
关键词:锚定气胸胸膜

李明明,李 智,沈 健,毛国才,张 帅,倪才方

随着CT 在健康体检中的普及,肺小结节的检出率逐年升高。 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thoracic surgery,VATS)楔形切除已成为肺小结节的主要治疗手段。作为VATS 手术的重要补充,精准的术前定位对引导术中快速找到并完整切除病灶至关重要。文献报道的术前定位方法以单发结节为主[1-5],对于多发结节,特别是同侧肺内多发结节术前定位的临床研究较少[6-7]。 一旦首枚结节定位中发生气胸,将严重干扰同侧肺内其他结节的定位精准度。2016年4月起,本研究采用同步法Hook-wire 多针定位,提高了同侧肺多发结节定位的成功率。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4月至2020年6月进行CT 引导下肺定位后行VATS 手术的同侧肺多发结节患者52 例(105 枚)患者,其中男11 例(21.2%),女 41 例(78.8%)。 51 例定位同侧肺内2 枚结节,1 例同侧肺内定位3 枚结节。 患者年龄 30~69 岁,平均(49.9±11.1)岁。 纳入标准:①临床可疑为恶性病变者;②无肺外远处转移;③实性结节或部分实性结节的实性成分≤10 mm;④纯磨玻璃影结节≥5 mm。排除标准:①≤4 mm 的纯磨玻璃结节以随访为主,不予切除;②胸膜下直径10 mm以上实性结节可触及,不予定位;③伴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或难以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等手术禁忌者。

1.2 方法

1.2.1 定位方法 根据胸部CT 影像资料结合VATS 手术方案,以距离最短、避免经过大血管、叶间裂、肺大泡等结构为原则,采取合适穿刺体位,规划结节穿刺入路。 ①固定体位,体表粘贴定位标尺,采用 Philips Brilliance 16 排 CT 扫描(层厚 3 mm),根据体表标志明确皮肤穿刺点,制定穿刺路径并测量进针深度(图1①②)。 ②常规消毒、铺洞巾,2%利多卡因沿各结节穿刺路径分别进针,逐层麻醉胸壁软组织至壁层胸膜下,为减少穿刺对胸膜的疼痛刺激,使患者更好地进行呼吸配合,于邻近壁层胸膜处团注2%利多卡因1 mL 进行充分麻醉。 ③所有患者均采用双钩型Hook-wire 定位套针(DuaLok LW0107 20 G,BARD,USA)。 将多根定位套针沿预设穿刺路径进行同步穿刺,分别刺破胸膜,将针尖推至结节边缘。CT 扫描证实针尖位置(图1③④)。④序贯释放各锚定针芯,使双钩针芯充分展开,分别退出套管针,锚定针体外多余部分折叠后体表固定。 定位完毕复查CT,确认锚定针与结节的位置关系,评估有无气胸、出血等并发症(图1⑤⑥)。

图1 患者女,49 岁,体检发现右肺多发结节1年余。 CT 示右肺上叶、下叶各见一磨玻璃结节,直径约10 mm。于CT 引导下行两结节同步穿刺定位

1.2.2 手术方法 患者全身麻醉,健侧卧位,健侧单肺通气,患侧朝上,取腋中线第8 肋间做1.5 cm切口作为观察孔,置入胸腔镜观察胸腔,于腋前线第4 或5 肋间作一3 cm 切口作为操作孔。 根据CT所示锚定针与病灶位置关系,于距病灶2~3 cm 处楔形切除病灶,送术中快速病理检查。 若快速病理提示浸润性腺癌,则行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

1.2.3 观察指标 记录定位成功率、手术完整切除率、定位时间、CT 扫描次数及定位针脱钩概率,以评价定位方法的可行性;记录气胸、肺出血等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以评价定位方法的安全性。

2 结果

52 例患者共105 枚结节全部完成准确定位,定位成功率100%,平均定位用时(从局麻后开始穿刺到锚定针成功释放的时间)(9.98±1.02) min,CT 扫描次数(3.17±0.38)次。 定位相关并发症主要是无症状气胸及肺内出血,无需特殊治疗。 其中气胸发生率30.8%(16/52 例),均为无症状少量气胸。 肺内出血发生率9.5%(10/105 枚),除4 枚血肿最大径>20 mm外,其余均为针道少量渗血。 VATS 术中验证所有锚定针均在位,未发生脱钩现象。 根据CT 显示的锚定针与病灶的位置关系,术中快速找到并切除了所有105 枚病灶,病灶完整切除率100%,术后病理显示结节恶性率 65.7%(69/105 枚)。

3 讨论

近年来,多原发肺癌的发病率逐渐增高[8],文献亦报道胸腔镜手术切除的肺小结节中恶性比例高达72.3%[2]。 鉴于肺小结节较高的恶性比例及同侧肺二次手术难度增加,目前国内外均形成了选择性积极干预的共识[9]。 然而多发肺结节术中的准确定位仍是影响手术成功的关键,为此需要术前对各结节分别进行精准有效的穿刺定位。

肺结节术前定位方法多为经皮植入各种标志物,包括液体亚甲蓝、医用胶及各种金属材料。 但液体材料注入弥散较快,医用胶注射时可诱发刺激性咳呛,微弹簧圈植入较安全,但缺点在于价格昂贵[3]。 目前临床应用最广、 技术最成熟的定位方法是Hookwire 定位[10]。 其优点是操作简单,辨识度高,缺点是有创,易并发气胸。 多发结节定位时需要多针穿刺,常导致气胸风险增加。 当多个结节位于同一侧肺内时,这一问题更为突出。 近年来有学者将电磁导航支气管镜(electromagnetic navigation bronchoscopy,ENB)技术引入肺结节的定位中。 与Hook-wire 技术相比,ENB 辅助定位无需穿刺胸膜,气胸风险明显降低,在多发结节的定位中有一定优势。 但由于定位操作步骤烦琐、定位费用较高且需要复杂的多学科协助,限制了其在临床的推广[11]。

在既往多发小结节的Hook-wire 定位中,发现气胸往往在首枚结节定位后、 套管针退出时发生。其原因可能是套管针直径较锚定针芯粗,当套管针退出后锚定针仍保留,穿刺通道未能完全闭合有关。 非同步定位时,一旦首枚结节定位后出现气胸,将导致肺叶萎缩,肺叶活动度增加,从而导致同侧肺其他结节的穿刺难度增大,甚至定位失败,影响手术的正常进行。

目前,国内关于同侧肺多发结节定位的研究较少[6-7]。 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优化了多结节病灶的穿刺定位方法。 通过改良,本组52 例患者定位成功率100%,未出现脱钩清况,VATS 术中根据锚定针位置,快速找到所有病灶并完整切除,没有患者因定位相关因素而转开胸手术。 另外,由于各结节同步进行穿刺定位,CT 重复扫描次数和定位时间明显减少,特别是同侧各结节穿刺时并无气胸的干扰,穿刺过程较为顺利,平均CT 扫描次数仅(3.17±0.38)次,平均定位用时(9.98±1.02) min,与文献报道的以单结节为主的定位用时及 CT 扫描次数相当[5,12]。 这说明,同步法Hook-wire 多针定位不仅有效引导了VATS 术中对病灶的完整切除,手术成功率高,且简化了多结节的术前定位流程,缩短了定位操作时间,降低了辐射损伤风险。

Hook-wire 定位的并发症主要是气胸和肺出血,文献报道发生率分别为29.6%~38%[2]和5.9%~48.1%[10]。 对于多结节患者,定位过程中改变穿刺体位是气胸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13]。 传统的仰卧位及俯卧位有较好的稳定性,但侧卧位对穿刺入路的显示最佳。 对合并前、后壁结节的患者,可选择侧卧位,以避免定位过程中调整体位,降低气胸风险。 同时为减少肋间动脉损伤,可选择靠近肋骨上缘进针。 本组52 例患者根据术前CT 提示选择合适穿刺体位,均实现多结节同步穿刺,且并发症均较轻微,包括无症状少量气胸30.8%(16/52 例),及少量肺内出血 9.5%(10/105 枚),说明同步法 Hook-wire 多针定位同侧肺多发结节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锚定针的脱落是Hook-wire 定位较为少见的并发症[2],本组病例未出现脱落,可能与使用双钩型Hook-wire 定位针有关,同时缩短定位到手术之间的时间也可减少脱落清况的发生。 另有罕见并发症如定位针移位至左心室的报道[14],该患者定位针尖紧贴肺静脉,考虑为术中操作导致定位针刺入肺静脉进而随血流移位至左心室。 为避免此类清况发生,定位时穿刺路径的选择应尽可能远离肺血管,VATS 术中视清况尽早拔除定位针。

综上,同侧肺多发结节VATS 术前采用同步法Hook-wire 多针定位,避免了穿刺过程中气胸对结节精准定位的干扰,定位成功率高,电离辐射损伤少,安全可行。

猜你喜欢

锚定气胸胸膜
锚定三个聚焦 深化专项整治
多层螺旋CT鉴别恶性胸膜间皮瘤与胸膜转移瘤的应用价值
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对胸膜间皮瘤诊治的临床价值
一种门座起重机回转自动锚定装置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锚定转型目标 奋力争先进位——“两会”上的农谷声音
成人胸膜肺母细胞瘤1例CT表现
新生儿气胸临床分析
气胸的分类及诱发原因
出现气胸后,患者及其家属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