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2020-11-30于敏
于敏
作者单位:110000 沈阳,沈阳市铁西区精神卫生中心三疗科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是一种既有抑郁又有躁狂的精神疾病,发作具有周期缓解性。相关研究认为,BD发病原因复杂,包括生物化学因素、神经内分泌因素和遗传因素等多方面因素[1]。由于B D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往往同时存在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障碍,因此传统护理措施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护理需求。多学科团队协作(MDT)模式是近年来新出现的护理模式之一,该模式实在综合各学科诊治意见基础上,为患者制定科学、规范化的综合干预方案,具有较强的临床适用性和科研价值[2]。为此,近年来我们在护理实践中采用该模式对BD患者进行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2019年我中心收治的成人B D患者80例,诊断参照《2018加拿大心境障碍与焦虑障碍治疗协作组国际双相障碍学会指南》[3]。纳入条件:年龄≥18岁;两组接受规范化药物和心理干预;无自残及自杀倾向;未合并其他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排除标准:存在先天性智力障碍,无法有效沟通;依从性差,无法配合完成研究方案;伴发内科疾病较多,对研究存在较大影响;家属和(或)监护人不同意参与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各项基线资料见表1。本研究已获得我中心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护理采用常规模式。住院期间进行健康教育;给予规律的饮食及用药护理;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开展心理干预;密切观察患者病情,注意识别复发前兆;对症状较重患者,加强巡视并警惕其伤害自己和他人。
1.2.2 观察组 护理采用MDT模式[4]。首先成立指导小组,该小组主要参与患者日常医疗和护理的指导工作。指导小组成员包括:主任或副主任医师1名、护士长或高年资主管护师1名、药剂师1名和营养师1名。指导小组的具体工作内容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定综合的在院医疗、护理方案。然后成立诊疗小组,该小组主要具体负责患者的日常在院医疗、护理工作。诊疗小组成员包括:主治医师1名、住院医师1名、责任护士2名。诊疗小组的具体工作内容是执行指导小组制定的方案,将方案付诸实践。指导小组根据诊疗小组的反馈意见对先前制定的方案进行调整,逐步优化方案内容。此外,两小组成员定期举行组间联合学习,进一步提升专业知识水平。
1.3 评价方法 分别对两组患者入院时和入院1个月后处于缓解期的心理状态(抑郁、躁狂)、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抑郁评价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 A M D)。H A M D包括17个项目,其中第4~6、第1~14和第16项采用3级评分法,评分范围0~2分;其他单项评分采用5级评分法,评分范围0~4分;以17项总分作为最终分数,分数越高表示抑郁状态越重[5]。躁狂评价采用杨氏躁狂量表(YMRS)。YMRS包括11个项目,第5、6、8、9项采用9级评分法,评分范围0~8分;其余项目采用5级评分法,评分范围0~4分;以11项总分作为最终分数,分数越高表示躁狂状态越重[6]。社会功能评价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SDSS包括10个项目,均为3级评分法,评分范围0~2分;分数越高表示社会功能缺陷越严重[7]。生活质量评价采用简氏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问卷-36(SF-36)。SF-36包括8个维度;单个维度评分范围0~100分;以全部维度平均分数作为最终得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8]。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9.0软件作为数据统计分析工具,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R×C列联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两组干预前H A M D和Y M R 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H A M D和Y M R 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干预前后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比较 两组干预前SDSS和SF-36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SDSS和SF-36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BD本质上是一种心境障碍,是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发病原因被认为是遗传、环境、应激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BD发病的主要表现为情感异常高涨或低落,发病时期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目前,B D尚无根治性治疗手段,主要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然而其仅能减轻症状,但是不能消除BD对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造成的损害。因此,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与医疗干预一样,被认为在B D干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9]。多学科团队协作(MDT)模式是最近国际上广泛提倡的,基于“以病人为中心”发展而来的一种护理模式。该模式可以集中各学科的力量,对患者在充分评估病情基础上,进行全方位、多学科的医学诊疗,无论是医疗还是护理方案均由多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在这一过程中医护人员提供的服务同时具有专业化、规范化、合理化的特点[10]。而且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该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科护理工作。然而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M D T模式用于B D患者的报道较为少见。因此,我们结合日常护理工作并开展本研究,以期探讨M D T模式对B D的干预效果。我们的评价工具包括H A M D、Y M R S、S D S S和S F-36。其中,H A M D和Y M R S是对患者临床表现的评价,评估针对疾病本身表现;而S D S S和SF-36是对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评价,评估针对疾病之外的功能方面。结果显示,在经过1个月护理干预后的稳定期,观察组患者各量表评分结果均优于对照组。这充分说明M D T模式,对患者心理状态、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均优于传统护理模式,值得临床护理人员借鉴。
表1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各项基线资料比较
表2 对照组和观察组HAMD和YMRS评分比较(分)
表3 对照组和观察组SDSS和SF-36评分比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