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T 薄层靶重建技术对周围型薄壁囊腔类肺癌的诊断价值
2020-11-30程留慧杨世彤温泽迎
程留慧,张 卉,杨世彤,温泽迎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河南 郑州 450000)
近年来,随着低剂量MSCT 在肺部筛查中的普及,肺癌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薄壁囊腔类肺癌检出亦越来越多。国际早期肺心病行动计划(international early lung and cardiacaction program,I-ELCAP)筛查结果显示,所检出肺癌中,约3.7%为薄壁囊腔类肺癌[1]。目前,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薄层靶重建技术是观察肺部小结节征象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能提供更多精确诊断信息,提高定性诊断的准确性。然而,关于MSCT 薄层靶重建技术用于薄壁囊腔类肺癌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主要探讨与常规CT 重建技术相比,薄层靶重建技术对周围型薄壁囊腔类肺癌的诊断效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收集2015—2019 年在我院行MSCT 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薄壁囊腔类肺癌21 例,男12 例,女9 例;年龄32~71 岁,平均(57.3±12.7)岁;其中腺癌16 例,鳞癌5 例。主要临床表现:咳嗽、咳痰11 例;咯血2 例;8 例体检发现,无明显症状。纳入标准:①MSCT 检查前未行穿刺活检或任何抗肿瘤治疗;②病理诊断为肺癌(腺癌或鳞癌);③CT 示病灶可见含气薄壁囊腔,囊腔轴面最大径≥5 mm,薄壁(壁厚<4 mm)所占腔壁比例>50%[1-3]。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Siemens Dual Source CT(SOMATOM Definition)机行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前训练患者呼吸,在吸气末屏气扫描。扫描范围自肺尖至肺底。扫描参数:120 kV,管电流根据患者体质量调节,矩阵512×512。增强扫描采用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碘海醇(碘浓度350 mg/mL)70~90 mL,从肘静脉以4.0~4.5 mL/s 流率注射,注射对比剂后20~25、75~90 s 分别行动脉期和静脉期增强扫描。常规重建层厚3 mm,重建间隔3 mm,采用肺标准算法,窗宽1 200 HU,窗位-600 HU。病灶周围2 cm 内行靶重建,靶重建层厚1 mm,重建间隔0.5 mm,采用肺标准算法,窗宽1 200 HU,窗位-600 HU。
1.3 图像后处理及图像分析 将重建图像传至后处理工作站行MPR、VR 等图像后处理。由2 名对胸部疾病影像诊断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师采用双盲法分析2 种算法图像,内容包括病灶大小、形状(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邻近结构(胸膜牵拉征和血管集束征)、囊腔数量及内壁光滑度、囊腔内部结构(血管穿行、分隔)、壁结节、磨玻璃征、病灶边缘(毛刺征及分叶征)、与支气管关系(支气管截断征)等;对病灶良恶性进行主观判断,意见分歧时,经讨论达成一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行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率表示,对常规重建法及薄层靶重建法的MSCT 征象行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例均为单发薄壁囊腔类病灶,其中右肺12个,左肺9 个。
2 种重建技术对病灶边缘、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支气管截断征、壁结节、周围磨玻璃征、囊腔数目、囊腔内壁光滑度及囊内分隔征象的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1)。薄层靶重建图像对病灶的细微征象显示更好(图1,2)。
MSCT 常规重建方法诊断恶性病灶12 个,良性9 个,诊断准确率57.1%(12/21);薄层靶重建方法诊断恶性病灶19 个,良性2 个,诊断准确率90.5%(19/21),2 种重建算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032,P<0.05)。
表1 MSCT 常规重建和薄层靶重建对病灶显示情况比较(n=21)
3 讨论
囊腔类肺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肺癌。最近,荷兰-比利时肺癌筛查组研究[4]显示,漏诊肺癌中约23%为囊腔类肺癌。目前对囊腔类肺癌的定义和命名尚无统一标准,其中有肺大疱型肺癌[5]、薄壁空洞型肺癌[6]、囊腔类肺癌[7]、囊性肺癌[8]及薄壁囊腔型肺癌[9]等名称。本组21 个病灶均位于肺段支气管以远的细支气管,均有含气囊腔且薄壁范围大于180°,病理证实腺癌16 例,鳞癌5 例,均为周围型薄壁囊腔类肺癌,与XUE 等[10]研究结果相符。
3.1 病理机制 目前囊腔类肺癌囊腔形成机制可概括如下:①末端细支气管管腔由于炎性细胞或肿瘤细胞增殖形成“活瓣效应”[11];②肿瘤细胞沿肺泡壁生长、蔓延,从而导致肺泡壁破坏、肺泡融合;③蛋白质水解或黏液过度滞留导致实性肿瘤缺血性坏死,坏死物质经支气管引流排出后形成含气囊腔。单纯依靠影像表现难以判定含气囊腔本质是空洞或空腔,需根据病理或CT 动态变化判定。随着肺部HRCT的应用,肺内薄壁囊腔类肺癌的检出率大大提高,但对病灶复杂征象的分析是高准确诊断重要保障。
3.2 MSCT 薄层靶重建技术原理 根据“各向同性”原理,采用单纯CT 靶重建即能得到与传统靶扫描一致的图像效果。靶重建采用小视野,成像矩阵相同,图像细节分辨力明显得到提高;薄层重建缩小像素纵向向量及像素,从而提高空间分辨力[12]。有学者[13]利用薄层靶重建技术对磨玻璃结节进行分析,发现能显著提高肺内磨玻璃结节的图像特征。
3.3 MSCT 征象分析 薄壁囊腔类肺癌主要征象有:①囊壁厚薄不均,内壁不光整。文献[14]报道囊腔壁不光整是判断病灶恶性的有利证据。本研究薄层靶重建技术发现13 个病灶内壁不光整,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重建方法。②壁结节。壁结节的出现且形态不规则、增强扫描有强化有助于恶性病变的诊断,本研究薄层靶重建技术发现14 个病灶伴壁结节,6个有增大趋势。随访发现,壁结节增大、实性成分增多有助于肺癌诊断。③囊腔数目、囊内分隔及血管穿行。囊内出现粗细不均的1 条或多条分隔,囊腔数目大于1 个,增强扫描分隔强化,支持恶性诊断。若有血管穿行,表明囊腔并非因坏死形成;若有分隔及血管穿行需与肺大疱、薄壁空洞性肺结核相鉴别,坏死后囊腔内一般无此征象。本研究采用薄层靶重建发现囊腔内分隔18 例(85.7%);病灶血管穿行11 例(52.4%),与常规重建方法(2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毛刺、分叶、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及支气管截断征等均是周围型肺癌的典型征象,是诊断恶性病灶主要证据。本研究采用薄层靶重建技术对上述征象的显示优于常规方法,提高了囊腔类肺癌的准确诊断率。
总之,常规3 mm 层厚重建技术存在容积效应,易掩盖病灶的细微征象;而1 mm 薄层靶重建技术更有利于显示囊腔类肺癌内部及周边微观和/或三维结构,病灶侵袭性越高,其检出率越高,且对病灶的良恶性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图1 男,69 岁,右肺中叶薄壁囊腔类病灶 图1a,1b 薄层靶重建显示病灶呈类圆形,边缘可见细小毛刺、浅分叶,囊腔内壁不光整,可见分隔,邻近支气管可见截断征,病理诊断为腺癌。术前诊断为薄壁囊腔类肺癌 图2 男,62 岁,右肺中叶薄壁囊腔类病灶 图2a,2b 常规重建显示病灶边缘较光整,内呈多囊状改变,病理诊断为腺癌。术前诊断为良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