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凿壁偷光
——我家乡的苦读故事

2020-11-30

文史博览 2020年5期
关键词:匡衡好学做官

1978年,23岁的我听从祖国的召唤,在山东莱芜矿务局建井工程处整编入伍。从此穿上军装进军营。一锅米饭吃几年,亲如兄弟把手牵,大熔炉里把我炼。

1982年从部队回来后,我写的一篇《实行承包效果好》报道发表,激励了我从事新闻报道这一行,一干就是38年。

说来惭愧,我没什么业余爱好,多年来就喜爱读书和写作,37年里发表了5000多篇稿件,出版了50万字的《风雨榴乡情》一书,多次获奖。退休后我仍然热爱读书写作,看书学习不仅满足了我的个人兴趣,提高了我的写作水平,对儿女的成长也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2016 年我们家被评为山东省枣庄市“十佳书香人家”。

我家居住在山东枣庄峄城榴乡大地,是“凿壁偷光”故事的发生地,我的两个孩子之所以能成为博士研究生,也是受凿壁偷光的主人翁匡衡(生卒年不详)苦读精神的熏陶。这些年我们全家都把匡衡苦读精神当作榜样,传承良好家风。

据《峄县志》点注本记载,另引刘歆《西京杂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匡衡生活在西汉时期,出身贫农家庭。匡衡年轻时十分好学,但是苦于晚上没有灯火,邻居家有灯,但不好去借用,于是他就在墙上钻了个洞,用这个洞来偷光读书。

匡衡的幼年,正值汉武帝四处征讨、耗费国力导致国家动荡的时期。其故乡遭遇天灾,发生饥荒,匡衡家为活命而逃至徐州东海郡承县(今山东枣庄峄城境内)。很可能在此次逃荒中,匡衡失去了父母,成了一个孤儿。

家贫逃荒,孤儿,国势动荡,匡衡人生的起点,很有些不幸的味道。但他却找到了一条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奋斗之路。那就是读书学儒,以儒为官。

西汉时期,儒学经过持续改造逐渐成为统治阶级所奉行的主流思想,选拔人才也以儒学为主要尺度。汉武帝时期开始实施察举制,要求地方官在其辖区内定时或不定时为朝廷举荐人才,由朝廷统一考察后再定去留。考察科目甚多,但在常识上均以儒学为主要考察内容,这就意味着通晓儒学成为读书人入仕的必由之路。

找到这条路并不难,但要将这条路走通却很难,对于匡衡而言,尤其难。

要读书学儒,首先必须有书。然而书籍在当时属于奢侈品,在造纸术尚未发明之前,一卷没写成多少字的竹简,其价格也不是普通人家所能承受的,只有家境富裕的达官贵人才有能力购买书籍,接受教育。匡衡是一个逃荒而来的穷小子,填饱肚子或许都困难,哪里还有钱买书学儒呢?

史料并未记载匡衡的书籍来自何处,大约是他逃荒时从故乡带出来的,又或是在安顿下来后千方百计弄到的。总之,他最初是有书可读的。他一个失去父母的穷困少年,在白天必须出去干活赚取点口粮,能用于读书的时间,只有晚上休息的时候。只是夜暗无光,照明用灯也不是一般人消耗得起的。匡衡的邻居似乎家境不错,有能力在晚上点灯照明,时间应当还很长,匡衡因此寻到机会,在墙壁上凿洞“偷光”。

借着那微弱之光,匡衡强烈地读书欲望一点点地释放出来。儒学典籍浩繁,仅靠几卷书就想有所成就属于妄想,在解决了读书时间之后,匡衡又面临书源断绝的困难。

庆幸的是,上天给这个穷饿少年安排了一位家中藏书甚多的乡亲,名为文不识。匡衡就以到文不识家中做佣工的方式,求得借书的机会。

文不识或许本身便是出身儒学世家,史书记载是以才学闻名天下。恐怕这位神秘的藏书家,还给予了匡衡许多其他的帮助。否则,“凿壁偷光”的事情何以人人皆知,地方官又是如何注意到眼皮底下有一个叫匡衡的人,将其作为人才举荐?匡衡的幸运,必然与文不识的支持有关。当然,主要还是在于匡衡自身的努力,才得了改变命运的可能。

就这段经历而言,匡衡算是一个带有许多正能量的励志人物,可为后世楷模。

遗憾的是,这位好学文士后来把心思放到了做官上,为了做官而做官,以至于做官做到丞相的他,先是因为儿子匡昌酒后杀人受到波及,后又被人举报贪污受贿,且“专地盗土”(私自扩大封地),最后被贬为庶民。

不幸之中有万幸,那就是匡氏好学的家风,还是被传承下来。虽然有匡昌这样的顽劣子弟,“但匡衡也有匡咸这样的好学之子。史书记载,匡咸亦明经,历位九卿”,即通晓经义,在九卿的序列中干了很长时间,须知九卿是仅次于丞相级别的中央高级官吏,没有点真才实学是难以做到那个位置上的,匡咸的学问,不比他父亲差。

史书又称此后匡氏“家世多为博士者”,从再无一个贪腐或者好恶分子记载的情况来看,最终还是积极的、好学的家风得到了传承,这也算是一种邪不胜正吧。

猜你喜欢

匡衡好学做官
“做官”的目的是什么?
要想从头再来 就从现在开始
知而好学,然后能才
做人做事做官“十不如”
立心守正——做官不可“厚黑”
担心等
匡衡凿壁借光之后
匡衡:苦学成宰相却因贪腐被贬为平民
凿壁偷光
凿壁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