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视野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2020-11-30潘金华
潘金华
中共巫山县委党校,重庆 404700
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的儒家、道家以及其他学说中,特别注重发挥以文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国家的治理与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充分结合,达到二者的相互促进的目的,使二者相辅相成。这也就提出了一个引起许多人关切的问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是否会影响到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主导地位。因此,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是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本。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我国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及其探究,倡导历史思维这一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论,中央又从历史的高度决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两个一百年”的关键之年,这个主题教育就为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坚如磐石,正所谓一当作磐石,一当如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从逻辑上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的关系,寻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的契合点,是一项非常有趣的研究。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的逻辑关系
文化,“化”什么?心!人,万物之灵,万物与人之区别在于教化,千古更迭,唯此从未变更,中国共产党之先进亦体现于此。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以“初心”换得“民心”,意义重大,纵观世界政党发展史,中国共产党虽然历尽挫折,却仍然造就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千秋伟业,再反观许多显赫一时的政党不断走向衰败,寻求其根本原因,其实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了为人民谋幸福这个初心。翻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它正好充分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顺民者兴,逆民者亡”的真谛。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美契合,正是我们守护“传家宝”的最好实践,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在几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检验的真理,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而生的哲学,是中华史实因时而动、因势而成的辩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国担当、大国作为的坚实保障,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的不竭源泉,是体现共产党人先进性纯洁性的精神标识。
二、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时代新义
就文化研究而言,各种各类宗教教义、人文社会科学的各家学说和流派都包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内,而马克思主义学说把这些作为研究对象。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包括儒家、道家等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在内的整个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整理和研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最好体现,可以说,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这种时尚的思潮,为当今时代提供了政治智慧,如孔子倡导的中庸之道,道家养身先养心的做人之道(“三严三实”)。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中的人民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的最大契合点在于人民观。共产党人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有着鲜明的人民立场,这就是“初心”,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它的其价值目标,分析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展现,我们发现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运动等等,都完美地体现了人民观,就此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理论和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在人民追求上完美契合,对话空间大。如中国古代的贵民重民、天下为公等理念,就和马克思主义的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立场发生了历史的对接。由此可见,从人民立场上看,中国共产人的初心就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培育共产党人初心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历史的需要,人民的需要。
四、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在开创中华历史的实践中践行初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有足够资源受教化,更有足够的自信守初心,诚如恩格斯所言,中国共产党就是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更是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必将是不可战胜的。
(一)坚定理想信念
纵观历史,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的经受了各种考验,究其缘由,就是因为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与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可以说,理想信念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本质要求,是“灵魂”。回顾党的奋斗历程,正是凭借心中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共产党人才能跨过一个又一个挫折,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
(二)坚持人民立场
历史证明,人民就是我们党的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我国《宪法》制定的根本原则就坚定了人民的立场。我们党把群众路线作为生命线、根本工作路线,也是因为共产党人本身就是从群众中来的,是两个先锋队,所以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也必须是造福人民,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把人民群众视为“生命之本”和“力量之源”。
(三)找准历史方位
找准历史方位,其目的就是避免我们在肯定成就的同时,片面夸大了自己所处时代的意义,而要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把握任务与方向,在历史中找到现实的依据与基础,就必须要整体把握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十九大报告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明确了新方位,锚定了新坐标,描绘了新蓝图,谋划了新举措,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实践性,是新时代指导我们实践的纲领性文件。当前,我国迎来了一系列重大的发展机遇,把握发展机遇,需要牢固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理清思路、深入谋划,激情创业、拼搏赶超。要突出一个“干”字,打造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共产党的“铁军”,践行初心,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全部力量。
(四)尊重历史规律
真正坚持初心、勇担使命,必须在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历史实践中践行。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向前,文化的消亡不可避免,纵览世界,由于政治环境的更替、地理环境的变化、生态文明的破坏,楼兰文化终随着楼兰古国湮没在滚滚风沙中,古巴比伦文明瓦解,这说明,文化生存环境随着时代产生变化,文化的遗失在某种程度上不可逆转。消失的文化已经成为过去,只能铭记当下我们要坚定保护历史文脉,传承“活着”的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保证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根脉。文化自信是民族最为动人心魄的精神底色,也是每个国家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传承发展中华文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及使命。
(五)直面历史挫折
观察历史发展轨迹,我们发现,历史是在波浪中前进并呈螺旋式的上升趋势的,所以,没有任何障碍与退却的历史是不辩证和不科学的,而一旦遇到挫折就轻言放弃则是愚蠢的。当今中国,一方面,国内一些深层次矛盾特别是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经济正进入结构性全面调整、创新阶段,面临体制性变革。另一方面国际形势严峻,周边环境动荡,安全局势不容乐观,特别在疫情爆发后从各国的反映可初见端倪,然中国需要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许多国家都心照不宣地采取“安全上靠美国,经济上靠中国”这一策略,胸怀人民、胸怀天下、胸怀世界的中国,想要赢得国际社会的真正认同,尚需时日。
(六)把握历史节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没有哪一个时期比现在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了。在这个历史节点中,我们要把握的核心命题就是“新时代”,这是一个重大的、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这个“历史机遇期”的具体表现就是中华民族“强起来了”,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光明前景更加接近了,在这个节点中,稳步前进,抓住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走向共同富裕的机遇,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更具引领力、感召力、战斗力,就是把握中国共产党从建党百年迈向执政百年进而铸就千秋伟业这个历史节点的最好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