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鬼谷子》八论看对《孙子兵法》的传承
2020-11-30赵承凤
赵承凤
鬼谷子是一个神秘无比的千古奇人,《鬼谷子》也是一部奥妙无穷的千古奇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枝吐着智慧芳香的奇葩。鬼谷子既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开创者,又是谋略家鼻祖、兵法家大师、智慧家化身。鬼谷子不但以捭阖之术、纵横之策培养了苏秦、张仪,而且以谋略之道、全胜之策培养了孙膑、庞涓、尉僚等高徒。鬼谷子还有一个杰出的贡献,就是把自己批注过的《孙子兵法》传给了孙膑,从此《孙子兵法》在世间流传开来。正如战国末期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所言:“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
对此,清代杨景淳《鬼谷四友志》是这样记载的:“其夜轮着孙膑值宿,先生向枕下取出一卷文书,告膑道:‘此书乃汝祖《孙武子兵法》十三篇,向因汝祖献于吴王阖闾。阖闾用其族,大破楚师。后阖闾惜此书,不欲广传于人,乃置以铁柜,藏于姑苏台屋楹之内。自越王勾践用范蠡、文种计,选进西施、郑旦二美女,以迷吴王之心;又馈大木以成其策台娱乐,劳苦百姓以逸待疲,遂灭吴倡霸。又将姑苏台焚毁,故此书不传。因吾向与汝祖有交,求得其书,亲为注解,行兵秘密尽在其中。未尝轻授一人,今见子心术忠厚,特以付子。’孙膑叹然道:‘弟子少失父母,遭国家多故,宗族离散,虽知祖父有此书,实未传领。吾师既有注解,何不并传之庞涓而独授于膑也?’先生笑道:‘得此书者,善用之为天下利,不善用之为天下害。涓非佳士,岂可轻付哉?’于是孙膑接书,携归自己卧室,受先生命,不敢私与众弟子观看。闭户独自拂几焚香,将书卷摊置案上,逐篇依次细读。那十三篇:一曰,始计篇。二曰,作战篇。三曰,谋攻篇。四曰,军形篇。五曰,兵势篇。六曰,虚实篇。七曰,军争篇。八曰,九变篇。九曰,行军篇。十曰,地形篇。十一曰,九地篇。十二曰,火攻篇。十三曰,用间篇。
“这兵书篇法,真通天彻地之才,神出鬼没之机,加之注释精详,心无阻滞留难,孙膑得之,如获珍宝,昼夜研诵。三日之后,先生遽向孙膑索取原书。膑出诸袖中,双手缴还先生。先生逐篇盘问,膑对答如流,一字不遗。先生喜悦道:‘子用心如此,汝祖为不死矣。’”
笔者反复阅读《鬼谷子》,又有两点“新发现”:一是鬼谷子是一位预言家。比如庞涓学徒三年,要求下山。鬼谷子说我送你两句话:遇羊而荣,遇马而瘁。庞涓到魏国拜见魏王,正巧魏王在吃烤全羊。魏王见庞涓形貌伟岸,谈吐不俗,便封其为将,正应了鬼谷子“遇羊而荣”。后来,庞涓于马陵道惨败自刎而死,又应了“遇马而瘁”。二是鬼谷子的确是一位兵家,对兵学有独到见解。他对孙膑说:“兵”字下边有两点,如兵有两条腿,作战制胜就靠这两条腿;兵若无腿,就成了“丘”字,必败无疑。由此看出,《孙子兵法》专设《行军篇》,其意义就在于此。同时,笔者看到,在《鬼谷子》一书中,处处打着《孙子兵法》的印记。《鬼谷子》与《孙子兵法》许多思想论点都是文之相通、一脉相承的,甚至有许多语言都只字不差。下面就其“八论”思想的源流传承简述如下:
一是知论。“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这是《孙子兵法·地形篇》中的一句名言。孙子非常推崇知胜,明确提出:“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孙子兵法》六千余言中,仅“知”字就讲到79处,反反复复讲明一个道理,就是“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鬼谷子对《孙子兵法》的“知论”心领神会,不仅全盘继承,而且有所创造。他在《反应篇第二》开篇即言:“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在这里,鬼谷子明确提出了知古知今、知彼知己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了“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的观点。众所周知,兵法中强调知彼知己,是知彼在前,知己在后,知彼比知己更加重要。与孙子不同,鬼谷子则更强调知己,认为知彼建立在知己的基础上,知彼是从知己类推而得,即所谓“自知而后知人也”。《鬼谷子》一书第一大注家陶弘景在此注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从明生,明能生智。故欲知人,先须自知也。”笔者认为,从军事学的角度看,知彼知己,知彼比知己更重要;从纵横学的角度看,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强调从自己开始,也是一语中的,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
在“知论”中,孙子和鬼谷子都强调先知,孙子在《用间篇》中道:“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鬼谷子在《内楗第三》中也指出:“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开。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万物。”孙子指出:“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也。”而鬼谷子则强调圣人成事皆以得情为重,以先知为要,如此,则可控制万物。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先知其情是孙子和鬼谷子“知论”的核心和精髓。
二是谋论。《孙子兵法》有句名言曰“上兵伐谋”,《鬼谷子》的经典名言则是“凡谋有道”。《孙子兵法》专设《计篇》《谋攻篇》,将谋略之道、用兵之法讲得出神入化,而《鬼谷子》专设揣、摩、权、谋、决、符言6 篇,将其揣摩之计、权衡之术、谋略之策、决断之法,讲得头头是道。“凡谋有道”是鬼谷子谋略思想的灵魂。他认为谋略不是瞎参乱谋,而是一定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与道相追”,这个“追”,其义曰“随”,谋略追随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才是“圣人之制道”。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凡谋有道”呢?鬼谷子提出了“六谋”,即谋于众智、谋于古今、谋于隐匿、谋于周密、谋于奇正、谋于实意,这样“通达计谋”,才能“策无失计”。笔者认为鬼谷子“凡谋有道”的这六谋,就是对孙子“上兵伐谋”的传承与发展。
三是因论。《孙子兵法》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据此,人民大学黄朴民教授曾概括为《孙子兵法》是因情学,笔者认为是很有道理的。
“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普遍论述的话题之一。在黄老道家,“因论”作为一种“君术”,是无为之道,《慎子·因循》篇说:“天道因则大,化则细。因也者,因人之情也。”兵家把“因”作为克敌制胜的一个重要原则。《孙子兵法·虚实篇》说:“因形而措胜于众。”《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引孙膑的话说:“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是说善于打仗的人,都是根据战场上的形势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变化。《吕氏春秋·决胜》也说:“凡兵,贵其因也。因也者,因敌之险以为己固,因敌之谋以为己事,能审因而加,胜则不可穷也。”因,就是利用敌人的天险,把它当作自己的防守阵地;利用敌人的谋略,把它当作自己的取胜之道。能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并加以利用,胜利就是没有穷尽的。这些都是兵家重视“因”的言论。集纵横家、兵家于一身的《鬼谷子》也说“因”。其在《忤合》篇说:“反覆相求,因事为制。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意指或反或覆,推求事理时,都要根据事物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策略。因此,圣人在天地之间,立身御世,都是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看天时是否相宜,据此来做相应变化。《鬼谷子》把“因”引入纵横学说的理论领域,并把“因”看作处理游说和谋略等问题的一个原则和总方法,强调处事“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注重运用因果关系,由原因探寻结果,由结果追索原因,在因果关系中求得实情。用陶弘景的话说:“得其所因,则其情可求;见情而谋,则事无不济。”接着,鬼谷子阐述了贵因之术,即:“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鬼谷子讲的这六个“因”字,就是孙子 “因其势而利导之”“因敌变化而取胜”的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料事如神,用兵如神,处事如神。
四是势论。《孙子兵法·势篇》指出:“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弩,节如发机。”“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鬼谷子把孙子的“势论”引入纵横学,他说,“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威”,主张“立势而利事”。他在讲述分威散势时,甚至用了与《孙子兵法》几乎相同的语言,如“譬若决水于千仞之堤,转圆石于万仞之谷”,以形成势不可当之势。《鬼谷子》在具体分析任势、用势时,曾提出“立势”“威势”“散势”等法。孙膑得孙武、鬼谷子“势论”之真传,素以“贵势”著称,明确提出,用兵作战的原则有四项:阵、势、变、权。深刻理解了这四项原则,才能够击败强大的敌人。使用兵势的人,是攻敌无备、出敌不意。孙膑还把“势”看作改变力量对比、转化敌我势态、战胜强敌众敌的重要手段,提出“积疏相变”“众寡相变”“便势利地”、因势利导等扼制敌军的优势,改变我军的劣势,打破敌我的均势,能动地夺取战争的胜利。孙膑指挥桂陵之战、马陵之战,无一不是造势、任势、乘势的结果,以至在历史上留下“围魏救赵”“批亢捣虚”“减灶诱敌”等千古传奇。
五是制论。“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这是《孙子兵法·虚实篇》的名言。对此要义,清代朱煌漫曾有如下一段精辟的评价:“兵法不外乎攻守,而以攻为守,以守为攻,千变万化,不外乎‘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一句。攻守之法,不外乎奇正,而正中有奇,奇仍归正,千言万语,不出乎‘多方以误之’一句。奇正之法,不外乎分合,而能合而又能分,能分而又能合,千头万绪,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一句。此更要而又要,简而又简之论。”鬼谷子对孙子 “制人而不制于人”一句非常推崇,他在书中几乎用相同的语言两次提到。一次是在《谋篇》中说:“故曰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意思是说做任何事情,贵在制约别人,而不是被别人所控制,控制了别人,自己掌握了主动权,就能操控别人的命运。第二次是在《中经》篇中进一步指出:“道贵制人,不贵制于人也。制人者握权,制于人者失命。”意指为人处事之道,贵在控制别人,而不是被别人所控制。制服别人就掌握着主动权,被别人控制就会失掉性命。由此看出,争取主动,力避被动,先发制敌,牢牢把握主动权,这既是孙子重要的战略思想,也是鬼谷子纵横捭阖的重要原则。不管是作战制胜,还是谋篇布局,或是开展工作,打开局面,都是需要认真把握的。
六是环论。“环”是《鬼谷子》十分重要的思想。他在书中两次讲到“环”。他先在《捭阖》篇说:“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阳还终阴,阴极反阳。”又说:“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这里只讲了天地阴阳环转之道,还没有说出“环”字。接着,他在《内楗》篇明确提出了“环”字,“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意谓或入或出,像圆环一样,随着情况的不同而转换,让人不知他的所为。正如陶弘景注云:“去就之际,反复量宜,如圆环之转,因彼变化。虽优者莫知其所为,如是而退,可谓全身大仪,仪者,法也。”这里说的大仪,就是大法,即基本法则。第二次是在《忤合》篇指出:“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凡事都有趋向于融合统一或者朝背逆相反方向发展的两种趋势,尊重“趋向”与“背反”之客观规律,乃是计谋适合与否之关键。且两者之间相互转化,首尾相互连接起来像圆环一样,用计施谋如果要恰当合适的话,就要能够像圆环一样随着形势的变化及时应对,或从趋合的方向或从背反的方向来采取相应的措施。
看了鬼谷子圆环之论,我们很自然会想起《孙子兵法·势篇》的一段话:“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可以看出,鬼谷子的环转因化之论与孙子的循环之无端如出一辙。
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许富宏译注的《鬼谷子》“前言”中说,把阴阳关系形象化地比喻成“圆环”,始于《鬼谷子》。北宋时期,周敦颐画阴阳鱼图,实际上得到了《鬼谷子》的启发。我认为鬼谷子“环”的理念,很明显是从孙子“循环之无端”的思想沿袭而来的。鬼谷子讲的“阳还终阴,阴极反阳”,阴阳环转因化,没有穷尽,这和孙子讲的“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奇正之变,不可胜穷”是一脉相承的。鬼谷子在“转圆法猛兽”中讲到的“转圆者,无穷之计”,提示人们处理事情时就像不停转动的圆环一样,不断寻找合适的智谋,使无穷计谋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正如陶弘景所注“圣智之不穷,若转圆之无止”,这进一步说明了鬼谷子与孙子循环之无端思想的一致性。
七是虚实论。唐太宗李世民曾评价:“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孙子兵法》专设《虚实篇》,明确提出“避实而击虚”的谋略思想。他说:“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孙子把这一思想概括为八个字“攻其无备,出其不意”。那么,怎么才能做到避实击虚呢?孙子在《势篇》有这样一句名言:“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意思是说指挥部队打击敌人如同以石击卵一样,这是属于“虚实”原则的巧妙运用。孙子在《形篇》还进一步讲道:“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这是古代两种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二十四两为一镒。以镒称铢就是用重的砝码称量轻物。比喻以重驭轻,轻而易得。这就告诉我们,用兵作战,不但要选弱的打,从敌人的弱处开刀,而且要集中优势兵力“以十攻一”“以众击寡”。军事科学院吴如嵩教授曾经讲过一句非常生动的话:《孙子兵法》就是拿着石头砸鸡蛋,石头碰石头我不干。鬼谷子深谙《孙子兵法》这一精髓,他在《本经阴符七术·分威法伏熊》中说道:“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铢。”短短13 个字,把孙子“虚实论”思想阐释得淋漓尽致,运用得恰到好处。
八是德论。对《鬼谷子》一书,历史上曾有许多非议和诋毁,认为鬼谷子的智慧实在太过现实,与儒家所推崇的仁义道德大相径庭。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是不公正的。鬼谷子既遵循道家,崇尚兵家,也效法儒家。他在书中两次提到要学习儒家典籍《诗经》和《尚书》,《内楗第三》曰:“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其意思是说:进行游说时,要遵循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等方面进言,从《诗经》《尚书》中征引语句。在《中经》中又进一步指出:“有守之人,目不视非,耳不听邪,言必《诗》《书》,行不淫僻,以道为形,以德为容。”这些要求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是一致的。
《鬼谷子》书中13 次讲到“德”字,指出:“主事日成者,积德也。”他既提出了“立功建德”,又提出了“以德养五气”“施德养”“德生于和”等推崇德行的方法,指明了“崇德之术,在于恢宏博纳,山不让尘,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流,故能成其深;圣人不拒众,故能成其大”,说明“神明之德术正静,其莫之极”。意指做到了这些,就没有什么能比得上的。《鬼谷子》在《符言篇·第十二》中还要求,身居君主之位的人,应保持“安、徐、正、静”的态度,这与《孙子兵法》中讲的“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和“其疾如风,其徐如林”“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等名言一脉相承。
鬼谷子的“德论”内涵丰富,是对孙子为将五德“智、信、仁、勇、严”的发展。《孙子兵法》中通篇没讲一个“德”字,但是他讲的静幽正治、爱兵如子、 “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等论述,字字体现着为将之德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