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牛养殖合作社:发展牛产业 饲草是关键
2020-11-30谢国庆
谢国庆
“这是今年投资80余万元购买的双粉打包为一体的草料收获机,效果非常好,省时省力。”
“主要收获玉米秸秆,每亩可产400 至500 公斤,粉碎打包后,好堆放,好喂养,节省了不少工序,降低了饲养成本。”
10 月28 日这一天,十师一八二团福海县顶牛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冯亮来到玉米地,查看秸秆收获情况,看到一垛垛外缠丝网包裹成型的粉碎了的秸秆,开心地笑着说,合作社里的1600头“牛仔子们”一年四季不愁没好吃的了。
冯亮的合作社于2019 年5 月成立,当时只有400头繁育母牛,为了发展壮大牛产业,又进行了市场分析研究,大胆调整,引进了育肥牛进行养殖。
“把牛卸载到这个棚里,慢慢赶,牛怕生,不要惊吓着了。”
“料都准备好了,等会儿开车拉过来喂,让牛熟悉熟悉这里的‘伙食’跟环境。”
9 月18 日这一天,一八二团福海县顶牛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冯亮忙得不亦乐乎,又一批260 余头育肥牛在他的合作社里“安营扎寨”,成为了近2000 头牛家族里的新成员。
“合作社成立之初是以繁育为主,当时有400头繁育母牛,但在舍饲的养殖过程中发现繁育周期过长,成本较高,利润较低,怎么办?当时我就琢磨着,只有转型才能解决目前的困境,才是出路。”冯亮介绍说,2019 年秋天,他就采取了代养回收的方式,将棚内的生产母牛卖掉了一部分,然后购进一批育肥牛发包给有经验、有意愿的养殖户代养,既解决了自己喂养人手少、成本高,制约发展壮大牛产业的瓶颈,又拓宽了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资金短缺的难题,带领更多的养殖户一同增收致富。
“我去年就以‘代养回收’的方式,从合作社领了10头西门塔尔生产母牛,如今已产下了八个牛娃子,按照事先的协议,给合作社还两头半牛,我自个还留下五头半牛,按照今年市场销售价格是1.3万元一头牛,我这五头半牛就能挣七万多块钱。”一八二团五连养殖户王建明开心地说,这样的合作社就是老百姓想要的,它是诚心实意地帮助老百姓增收致富,过上好日子,所以,今年年底王建明打算再领养一些,把生产母牛的养殖规模再做大些。
看着社员一个个开心的笑脸,收获的喜悦,一心创业干事的冯亮,干劲更足了,他立足实际,将近期目标设定到明年把牛群总量增加到3000 至5000 头。但面对日益壮大牛产业的背后,就是如何解决饲草料问题。冯亮积极果断地筹资80余万元,购买了四台双粉打包为一体的草料收获机,并与团内种植户签订了3200 吨的玉米秸秆收购合同,与团外种植户签订了4000吨,总计7000余吨的玉米秸秆收购订单。
“这7000 余吨秸秆,通过与其他饲料拌合,可以满足目前合作社里1600 头牛两年吃的。为什么我要储备这么多秸秆呢,其实我还有另一个打算。”冯亮卖关子似地笑着说,自一八二团党委提出“养殖业领跑”发展思路和“生态种养殖立团”目标后,职工发展养殖业的信心足了,参与其中的人更多了,但团内草场面积和饲草料种植面积并不多,草畜矛盾仍然突出,想壮大牛产业,那么发展饲草业就得先行,而且得快,于是就下定决心,先行一步了。
“很多时候,人们把眼睛只盯在一个地方,往往会忽视很多发展机遇。我在发展牛产业时,就考虑到了饲草料问题,但现在我又想发展饲草业,可以通过出售饲草料,既可增收,又能解决其他养殖户饲草不足的困难。”冯亮说,这个想法也是通过走出去学习、观摩,取经而来的,想壮大产业,还就得拓宽视野才行,要不思维就僵化了、落后了。他希望自己创办的合作社,在一八二团党委“养殖业领跑”发展思路引领下,持续扩大以“代养回收”新模式,以“滚雪球”的发展方式,不断发展壮大合作社,发挥扶持“抱团”作用,逐步实现家家搞养殖,户户有增收的目标。
“2018 年之前,我养过羊、养过牛,团场综合配套改革后,我当过连队‘两委’成员,这段时间,我经常下到田间地头,牛棚羊圈,走访入户,与连队职工‘零距离’接触,也深知老百姓到底需要啥,想要干啥,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也想帮助更多的职工实现他们的梦想,我辞去了‘两委’成员头衔,当起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养殖户,后来又办起了属于自己的合作社。”冯亮说,其实他不为别的,就是想趁着年轻,利用大好时光,大干一场,在这新时代展示风采,实现自我价值,不仅自己生活得好了,而且还能帮助其他人也过上好日子,好生活。
胸怀大志的冯亮,通过创办合作社,以“代养回收”带动职工增收致富,如今又大胆尝试新的增收途径,把“土地+”模式进一步升华和延伸,走出了一条“生产+育肥+代养回收+草料加工销售”的多项经营增收致富路子来,实现了合作社、养殖户、种植户三方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