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大脑模型以珠海为核心的智慧城市群建设研究
2020-11-30肖家立黄泳豪
肖家立,黄泳豪,罗 琳,蔡 泳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广东 珠海 519088)
0 引言
自2008年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愿景后,我国各中大城市也陆续发出对“智慧城市”概念落地的期待,智慧城市被认为是信息时代城市发展的方向。在智慧城市建设浪潮下,各行各业探索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信息化、建筑智能化、建筑节能、安防服务和基础建设等多个领域。如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中国的数字信息化革命,将开启中国区域经济腾飞的新时代。
1 智慧城市现状研究
随着中国在2019年人均GDP首次站上1万美元的新台阶,传统的“三驾马车”已难以支撑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而基础设施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必备条件,可以为城市持续发展积蓄能量。在后疫情时代中国以新基建为驱动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因此,由数字化、智能化到智慧化已经成为推动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随城市产业结构及地缘条件等不同,每个城市均走出一套独有的智慧城市发展道路。例如:深圳市利用完善的信息化基础及本地技术产业优势,通过统一政务服务,推动深圳市民“一屏智享生活、一号走遍深圳”;上海市自2016年起连续举办四届“智慧工匠”选树“领军先锋”评选活动,探索开放式的AI解决方案;重庆市则以大数据智能化作为重庆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并提出集中力量建设“智造重镇”和“智慧名城”,包含建设一个智能中枢、三大支撑体系、五类智能化创新应用的新型智慧城市“135”总体架构;贵阳市则以数字孪生规划建设“数博大道”主要思想,构建一个数字孪生平台、一个运营管理中心、三类基础设施、四大数字空间的数字孪生城市发展框架,推动全域时空数据的汇聚与交融,实现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孪生共存;广州建成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先行区、中国移动南方基地、中国电信亚太信息引擎、中国联通国家数据中心和一批云计算数据中心,通过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来加强规范化,精细化管理[1]。
经过10年的探索,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已初见成效,一座座更高效、更灵敏、更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正应运而生。截至2019年9月份,我国智慧城市试点数量已经超过500个,各地方政府均已明确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在这10年建设的阶段,虽然不同的城市在功能、文化、性质、发展阶段等方面具有不同特征,需要解决的城市问题各不相同,但当前发展阶段的中国城市对于智慧城市发展的需求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当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内容包括: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市民体验和服务成效,对智慧城市的评价内容包括惠民服务、市民体验、精准治理、生态宜居、智能设施、信息资源、网络安全、改革创新8个方面[2]。
2 集群化带来的新机遇新问题
我国粤港澳大湾区是继美国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也是中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粤港澳大湾区区别于其他3个大湾区的,就是其作为多中心湾区的城市支撑优势,除了拥有广州和深圳两个中国一线城市以外,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也被囊括其中,更拥有佛山、东莞、珠海、中山和惠州五座共同发力,助推区内构建完整生态及产业链。更为重要的是,粤港澳大湾区有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大湾区地处战略要地,湾区内坐拥香港港、广州港、深圳港等世界级集装箱码头,形成了辐射华南、西南,面向全球的港口发展格局。其次,粤港澳大湾区具有打造一体的“一站式”中心潜力,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项目建设及商业发展的需求[3]。
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位置优势明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结构趋于高端化,创新驱动和开放型经济要素明显,国际一流湾区特征已初步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规模和潜力巨大,但要真正形成合理的分工体系,还必须补足现存的短板。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
(1)区域协同难。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其他三大湾区相比的特殊之处在于具有“一二三四”的特征,即一个国家、两个制度、3个关税区、4个核心城市。正因为此,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城市群融合建设面临较多的制约。这不仅是法律法规的问题,更多是由国家治理制度、行政、立法和司法等根本制度而造成的法规、机制、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2)产业同构严重。虽然宏观上粤港澳三地各产业之间能形成较好的互补,但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上,粤港澳三地仍比例失调。生产力布局不尽合理,部分地区产业同构水平较高,要素自由流动不畅,产业整合难,行政区型经济特征明显。城市同质化将会导致城市之间出现恶性竞争,无法形成一个有效的分工以及合理的分工格局。
(3)城市发展不均衡。粤港澳三地发展水平不同步,制约基础硬设施的建设,限制互联互通及一体化融合。2019年,澳门和香港的人均GDP分别是60万元和38万元,但广东九市中最低的肇庆市人均GDP仅5.4万元。
(4)其他制约条件。虽然粤港澳大湾区基础硬设施的建设并不落后,但粤港澳在“一国两制”、不同法律制度、不同关税等背景下,其基础设施的融合将面临更多新制约因素。例如:监管法规不同,基础设施的融合存冲突,资产登记托管系统的运行规则存在差异,粤港澳三地信用体系和制度完善程度不同以及大湾区人员流动受限等。
3 互联网大脑模型理论的引入及应用
回归底层分析,智慧城市其实是运用新技术发展与城市发展的时代产物,其本质是用技术的手段赋能城市,重塑城市所探索的新生态模式。经历了发展初期的爆发式增长,现阶段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开始进入认识深化和理性实践阶段。从各城市发展规划中可知,下一阶段新型智慧城市是以为民服务全程全时、城市治理高效有序、数据开放共融共享、经济发展绿色开源、网络空间安全等为主要目标,与城市现代化深度融合,实现国家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新生态。未来的新型智慧城市应该具备城市中枢神经(云计算),城市感觉神经(物联网)城市运动神经(云机器人,无人驾驶、工业互联网),城市神经末梢发育(边缘计算),城市智慧的产生与应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城市神经纤维(5G、光纤、卫星等通信技术)协同合作。这就是“互联网大脑模型”所提出的基本原理[4]。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智慧城市正朝着与人类大脑工作模式高度相似的方向进化。而智慧城市在互联网类脑化的发展过程中,也将逐步形成自己中枢神经系统,城市感觉神经系统,城市运动神经系统,城市智慧的产生与应用,城市神经纤维。而智慧城市群的建设将现有各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为基础,提出更高维度的要求。因此,智慧城市群基本体系依然是互联网大脑架构的缩小版,但其关键核心却是城市神经元或城市神经元网络的建设。智慧城市群通过路由与建设自己的神经元以及神经网络,其他要素才有基础实现得以发展和实现。
航空服务人员需要做好服务,就要将旅客视为家人进行服务,去倾听旅客的诉求。在倾听的过程当中,需要时刻保持自身姿势,并且伴随微笑和认同地点头。只有这样,才可以让旅客感受到服务人员在用心地倾听。只有服务人员了解旅客的真实想法后,才更好地理解对方,并降低矛盾出现的概率,让服务工作顺利地开展下去。当对旅客需求进行了解后,服务人员需要站在旅客的角度来处理问题,用关怀来去感动旅客,尽可能地满足旅客,让他们有个舒心的旅程。
4 区域化智慧城市群的模式探索
通过以上研究与分析,基于互联网大脑模型下智慧城市群建设将进入融合共享阶段,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1)以数据为核心。数字经济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的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5]。随着物联网及5G技术的布局和发展,城市神经元网络将进一步延伸,5G等网络技术设施将会带来超高速率、超低的延时以及超大的连接量,为城市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交互带来技术保障。
(2)强化顶层设计,多领域融合。和过往单点的、孤立的、分散的各个地方智慧城市建设不一样,智慧城市群是一个立体的“系统工程”,需要中央顶级统筹,形成明确和量化的安全体系、标准规范体系、运营体系与治理体系,让每一座城市在城市群之中都可以在一个衡量标准下形成合理评价。
(3)多部门协同,共同制定标准。由于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不同企业,不同城市建设的城市大脑依然存在信息孤岛或智能孤岛的问题。不但城市内的人、物系统不能完全打通,不同城市之间的城市大脑也无法连接。因此必须制定共同的标准,形成统一的数字化服务接口,并进行业务流程柔性编排,支持业务敏捷与创新,让诸多服务和应用可以实现短周期迭代,不同城市之间的服务、数据也可以通过接口进行流转,从而提高数据互通及信息反馈的效率。
(4)多元参与,万众创新。智慧城市是全社会共同建设的事业,必须让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充分发挥企业、社区、居民等终端的创新能力。智慧城市群是一项“复杂巨系统”,其技术领域覆盖面广、复杂度高,因此“平台+生态”模式成为智慧城市群大型项目主流建设方式。以政府为核心负责对城市公共数据的整合、处理和管理,并向全社会提供高度开放的高质量城市公共数据,以此吸引企业投资及创新者加入,这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新模式。
(5)分工协作,利益共享。城市与城市之间既有产业分工,也有因某些自然资源禀赋差异所带来的不同,以核心城市为底层依托,地方着力解决本地独特的智能化需求,激发地方发展的合力,完成城市群类脑神经元网络和城市群云反射弧建设。
5 珠海在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城市群建设中的启发
在新经济形势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而珠海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应该把握好这一时代赋予的历史机遇,兼顾治理与增长,城市要从聚焦公共服务的数字化转型,进步到经济社会的全面数字化。
根据以上基于互联网大脑模型的分析,以及珠海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发展中创新型、开放型珠江西岸核心城市的定位,下一阶段珠海的智慧城市建设应该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1)智慧物流。打造无缝连接的交通枢纽,激活口岸枢纽,进一步深化珠海和澳门的合作,落实创新通关政策,鼓励人才跨区流动、高校合作,构建多元化平台,构建领军人才团队建设。
(2)智慧产业。受珠海城市规模及人口限制,珠海必须寻找高端的细分产业发展作为着力点,并拓展西部地区与港澳的经贸合作,才能发挥珠海空港优势及珠江西岸枢纽城市等交通优势。
(3)智慧金融。珠海可通过与澳门合作深度金融创新,以横琴新区为契机与东盟国家开展跨境金融以及科技研发等合作,创新跨境综合金融服务。
(4)智慧宜居。智慧城市的目的是让城市成为一个连续、高效、整合、开放的生态系统,营造流畅便捷的生活体验、高效的交通系统、有活力的商业环境、持久的产业发展动力,成为城市持续竞争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因此,珠海应加强打造智能化宜居、宜业、宜游的品质生活空间,提供一站式社区服务,为居民及游客提供国际化的生活方式。
(5)智慧融合,发挥智慧城市群的力量。随着新基建的推进,移动互联网与新的商业模式的结合将使大湾区内智慧城市市场空间远超其他地区。珠海应把握好这一契机,在旅游、高新技术、金融、养老等细分市场发力创新,在差异化领域进行合作,形成竞争和合作高度共存的行业格局。
6 结语
正值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中国多体制融合发展的试验田,作为对标国际三大湾区的创新高地,粤港澳大湾区将以数字化革命跻身世界级大湾区,也将继续作为国家级经济增长级,以创新驱动引领中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在这过程中,只有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据化这两互相驱动交织融合发展下,智慧城市才能实现智能化综合治理以及对市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