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路军韩城东渡黄河抗日探源

2020-11-30

军事历史 2020年1期
关键词:韩城八路军陕北

日本发起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积极促成国共合作,部队主动接受改编并要求迅速投入抗日战争前线。当时八路军武器装备落后匮乏,如直接摆到平原地带与装备精良的侵华日军打阵地战,势必失去长处,完全陷入被动。山西是当时距八路军最近的战场,适合发挥山地战、游击战长处,成建制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战场,既可化解国民党“分割出动”的阴谋,又能防止蒋介石“借刀杀人”的诡计。选择从韩城东渡抗日,是中共中央着眼战略全局作出的重要决策。

一、决策经韩城而不经陕北东渡,后勤补给便利是一个重要因素

韩城有龙门渡(亦称禹门渡)、芝川渡(亦称少梁渡、夏阳渡)。龙门渡崖壁陡峭,水流湍急,船只横渡较难,不适应大部队乘舟渡河。芝川渡则船运发达,有三家造船厂。百余只船舶通往山西、河南、山东三省的荣河、郑州、开封、德州、济南、青岛等地。①参见政协韩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韩城文史资料汇编》第4 辑,第104 页。其地处20 里平川南端,川道物产丰富,军需供给充足,这一段黄河岸低水缓,易于渡船绝河而过。秦魏对峙期间,是运送兵员、粮秣、辎重的津渡。②参见王开主编:《陕西航运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年,第43 页。汉初,韩信率兵击魏,调集船只于临晋渡口,佯示必渡,暗中率主力从芝川以木罂渡河大败魏军。③参见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编:《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Ⅰ),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年,第329 页。作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重要的军事渡口,自然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筹划八路军东渡的选择之一。

早在1936年2月,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进行东征时,就曾从陕北的清涧河口至绥德沟口100 余里地段渡过黄河。此次东渡选择走韩城而不走陕北,是因为陕北道路不好,不利于大部队机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陕北经济落后,连年遭遇灾荒,粮食严重缺乏,延安自身的粮食供应已经极度困难,根本无力满足3 个师的后勤补给,极易使部队陷入困境。1928年起,陕西连续5年遭受旱灾,灾民遍野,赤地千里,井泉干涸,树木枯萎,满目凄凉。如1932年,“陕西比岁不登,饥馑迭见,闾阎匮乏,十室九空”,“自春至夏,雨旸失时,麦既未收,秋又失望,兼之风雹疫疠,灾患相乘,赤地千里,灾情至重,几遍全省”。①《申报》1933年2月3日。灾民高达410 万,死472749 人,几占灾民总数的12%,并居本年各省灾民死亡人数之首。②参见国民政府统计局:《中华民国统计提要》,1935年刊行,第446 页。美国历史学家莱曼·范斯莱克曾这样描述:“在1928年到1933年间,饥荒席卷了中国西北部,包括陕甘宁在内,千百万人死去,大量土地荒芜。”③[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723 页。

陕北的灾情更为严重。该地区降水量少,蒸发旺盛,素有“十年九旱”之说,耕作粗放,广种薄收。榆林地区更有“三年两头旱,一年不旱遭水患”之说④榆林市编纂委员会编:《榆林市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第85~116 页。。彭德怀忆及:“陕北是小红军的好根据地,大红军的落脚点,但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东侧黄河,北靠沙漠,西面荒凉,人烟稀少,虽不易形成白军四面‘围剿’的局面,而红军本身的发展也有困难。”⑤《彭德怀自述》编辑组编:《彭德怀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10 页。聂荣臻也回忆道:“陕北根据地面积不算小,可是的确太‘穷’。人口有限,出产不丰。”⑥《聂荣臻元帅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第241、242 页。1936年,延安冬小麦平均亩产量约35 公斤,绥德仅20公斤;工业几乎为零,没有机械工业,手工业也很薄弱;半数以上县的人民不懂纺织,除粮食、羊毛外,从棉布到针线,甚至吃饭用的碗均靠外来。⑦参见李智勇:《陕甘宁边区政权形态与社会发展(1937—194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6、17 页。1936年底,延安全县仅有工商业和服务业128 户,从业456 人;手工业年产值只有法币2 万元左右,商业资金总额也不过法币13.6 万元上下。⑧参见延安市志编纂委员会编:《延安市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6 页。美国记者斯诺写道:“陕北是我在中国见到的最贫困的地区之一。”1937年4月8日、23日和5月29日,毛泽东致电彭雪枫、潘汉年等,要求向阎锡山交涉准许红军购粮运粮。7月1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致电贺龙、关向应等:“由西安到延安道路多处被水冲坏,近十日走汽车未通,现延安粮食万分困难。”⑨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所年谱组编:《毛泽东军事年谱(1927—1958)》,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3 页。20日,张闻天关于抗日军政大学招生问题致电彭德怀、任弼时、邓小平:“抗大已不能再招新生,粮、房无法解决。”⑩中共党史研究室张闻天选集传记组编:《张闻天文集》(2)(1935—1938),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第215 页。可见,当时陕北的粮食缺口极大,根本无法保障大部队经此渡河。韩城地处关中盆地与陕北高原过渡地带,地貌结构呈现“七山一水二分田”,其东南部为黄土台塬和河谷川道,地势平稳,水多土肥。虽同样受到连年灾荒影响,粮食相较陕北要好。

1937年8月2日,毛泽东、林伯渠致电叶剑英:“西安、延安间的公路毁坏程度甚大,非四月不能修复通车。此间粮食数月来全靠西安运来,现各部只有三天粮。请即向西安孙蔚如及行营交涉,将三原至少将耀县划归我们,以便部队南移就食”。第二天,毛泽东又致电叶剑英:“延安即将断炊,抗大三千人即日南移,请一面通知行营,一面与孙蔚如交涉让出三原等该校驻地,否则让出耀县。”5日,毛泽东就走陕北路线的困难致电彭德怀、任弼时:“红军出动以绥德、榆林为后方是有利的,但行军将有大的困难。故主力仍以在韩城、宜川渡河为有利,一部出绥榆。望待朱德、周恩来到达商后再定。”7日,毛泽东致电博古、林伯渠、叶剑英:“红军部队准备快点开动,到太原取得补充。为守秘密不坐火车徒步开进经韩城渡河须月底才能到大同。请照上述方针与南京方面去谈,候回电后部队再开动。”同日,毛泽东又致电彭德怀、任弼时等考虑红四方面军经陕北路线出大同的问题,但强调“太白镇到瓦窑堡一段约八天行程,绝无粮食,如取此途,须立即备粮”⑪。同时在给彭德怀等关于“改编计划”的复电中提出:“准备分两路开动,主力取道韩城,一部取道宜川渡河。”可见,部分兵力由陕北宜川渡河也是方案之一。8月9日,毛泽东致电西安办事处和前指:“红军走陕北千余里缺粮,由洛川直到神府均遭旱荒,无法

⑪ 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所年谱组编:《毛泽东军事年谱(1927—1958)》,第192~194 页。通过,必须走韩城。”10日,毛泽东关于红军改编等问题致电彭雪枫:“出动路线,因洛川至府谷千余里无粮,延安南北八百余里颗粒无买(机关粮食,从晋西与西安买来),因此决不能走陕北,只能走韩城渡河,经蒲县、孝义、汾阳到大同集中。此点与阎交涉,一定要办到。”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八路军文献》,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第17~18 页。同时致电彭德怀、任弼时:“为准备万一走陕北,请令各部备办携带之粮食。绥德以南洛川以北八百余里绝无粮筹。”

二、经韩城东渡最为快捷,同时可避免部队陷入蒋介石的阴谋诡计

毛泽东强调:“红军为安全计,为荫蔽计,为满足晋绥渴望计,决走韩城渡河,在侯马上车,到大同集中,再转至怀来、蔚县,决不走平汉路。”围绕从哪条线路出征,实质上体现了国共两党战略思想、抗战方针、如何用兵的分歧。日军发起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考虑最多的就是红军部队如何迅速实现改编、如何快速抵达抗日前线。7月8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关于日寇进攻华北红军将士愿为国效命致电蒋介石:“红军将士,咸愿在委员长领导之下,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迫切陈词,不胜屏营待命。”②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八路军文献》,第3 页。9日,彭德怀、贺龙等发布通电:“我全体红军,愿即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并请为授命为抗日前锋,与日寇决一死战,仅此电达,敬候钧命。”③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八路军文献》,第4 页。13日,周恩来即会见蒋鼎文、宋子文,商谈红军改编人数及指挥相关问题。④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898—1949)》,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71 页。14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团发布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及加强抗日教育问题的命令,要求10 天内整编完毕,听候出动命令。

此间,蒋介石在指挥和人事问题上出尔反尔、让红军分割出动、划拨军费装备不足、拟派国民党军官到八路军中任职等行径令人疑窦丛生。加上当时中共闽粤边特委所属闽南抗日独立大队大队长何鸣,对国民党利用谈判改编之机消灭独立大队的阴谋缺乏警惕,致使近千人的部队在7月16日被国民党军第157 师包围缴械。因此,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出兵问题上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强调:“红军抗日出动的路线、出动的兵力、作战的方法,都不宜请蒋决定、颁发,这些都只能待适当时机,由我们提出与之商定,方不吃亏。”⑤张培森主编:《张闻天年谱(1900—1976)》(修订本)上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第330 页。

当时八路军装备严重不足,且非常落后,不适合与日军进行硬碰硬的阵地战。时任八路军第120 师参谋长周士第抗战日记记载,该师在改编后过黄河前,共有9595 人,迫击炮4 门(炮弹86 发),重机枪35 挺,轻机枪143 挺,花机关枪1 挺,步马枪4091 支,驳壳枪788 支,手枪91 支,手提式枪67 支,手榴弹2021 枚,马刀2 把,刺刀117 把,马(骡、驴)596 匹(头)。⑥参见杨弘、卢云山主编:《周士第将军阵中日记(1930年2月—1940年2月)》,2005年,第20、21 页。既没有坦克、大炮,也没有汽车,迫击炮仅4 门,枪平均2 人一支,弹药匮乏。从刺刀数量就可推断出枪械老旧、质量很差。而通常齐装满员的日军常备主力陆军师团拥有2.4 万-2.8 万人、马7630 匹、步骑枪14900 支、掷弹筒144 具、轻机枪288 挺、重机枪54 挺、山炮16 门、野炮36 门等。⑦参见徐平主编:《侵华日军通览(1931—1945)》,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2年,第86 页。他们还可得到航空兵、坦克兵、化学兵的火力支援。

7月12日,何应钦主持召开卢沟桥事变第二次会报,提出:“必要时令第三者出绥东侵内蒙,以扰敌之侧背。”8月3日,蒋介石核定何应钦等四长官签呈:即令陕北朱、毛所部开绥东,出察北,向热河挺进。⑧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 辑第2 编军事(2),南京:凤凰出版社,1998年,第10、50 页。国民党当局赋予红军的任务和明确的出动线路,显然是不符合红军的实际情况。当时,“115D在淳化、旬邑⑨原文为顺义,经考证,应为旬邑。一带,贺龙部在耀县,其余大部在甘肃正宁一带。奉命后集中需时,且令集中榆林一带较之指定集中日期,相差过远。”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 辑第2 编军事(2),第72 页。

8月4日,周恩来致电中共中央,建议由韩城、平民分两路渡河,经同蒲路北上作战。②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周恩来军事文选》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8 页。11日,周恩来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政部部长何应钦主持的谈话会时提出:“故此次来京第一问题,即在请指定捷近路线,最好沿渭河北岸经韩城渡黄河。”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 辑第2 编军事(2),第72 页。何应钦在《第三者使用方面及经路之建议》中提出:“现第三者正在耀县、鄜县、正宁中间地区集结,为使迅速到达目的地,研究结果拟采如下之经路:由韩城、禹门口渡黄河,至新绛东之侯马上车,沿同蒲路至大同转平绥路,至宣化或下花园下车,再徒步至龙关。稍事休息,即开始向赤城活动。本经路由耀县至侯马约十日,尔后改乘火车至下花园。因中间阳明堡至大同一段尚未通,亦用徒步,约需五日,可至下花园,再徒步至龙关,约一天半可到。总共十七日即可使用于战场(其他路线,均在一个月以上,至少二十七、八日)。”④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八路军参考资料》(1),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第9 页。可见,国民党方面也认为由韩城东渡最为快捷。

中共中央坚持东渡黄河,不乘坐火车决不走陇海和平汉路,主要原因还是防止蒋介石“借刀杀人”。国民党虽然对中共中央提出的韩城东渡方案比较配合,但中间又提出了一个南线方案,即两个师可由风陵渡经同蒲路转往晋北,但必须先走一段陇海路,而另一个师则被要求转平汉路北上。而这些区域均为国民党中央军所控制,一旦入其彀中,八路军的安全无法得到保证。毛泽东等领导态度坚决,对此连发数封电报强调走韩城:“三个方面军也宜靠拢前进,凡事以谨慎为宜。”⑤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所年谱组编:《毛泽东军事年谱(1927—1958)》,第194 页。“立即调查韩城、荣河、临晋三点渡河船只、流速、河宽及两岸宿营房屋。”⑥王焰主编:《彭德怀年谱》,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78 页。“红军开动,中心要点是集中由韩城渡河受阎锡山节制,否则分割使用,危险甚大。”“南京拟将红军分割出动案,坚决不能同意。在根本问题解决后,我军主力决由韩城渡河到广灵、灵丘、阳原、蔚县、涞源集中,决不走陇海和平汉路。”⑦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所年谱组编:《毛泽东军事年谱(1927—1958)》,第196 页。李达忆及,第129 师准备东渡黄河北上时,西安行营主任蒋鼎文派出高级参议乔茂才前往该师驻地,拿出蒋介石亲笔签署的命令,要求第129 师经陇海路转平汉路北上,加入石家庄方向作战。刘伯承师长识破了其阴谋,坚持走韩城渡河。⑧参见李达:《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一二九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9 页。这证明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蒋介石的预判非常准确。

三、韩城群众基础工作扎实,也是选择经韩城东渡的因素之一

韩城革命工作开展早,群众基础好。1927年10月,韩城范家庄党支部成立。1928年初,吕庄党支部、南西庄党支部先后成立。3月,韩城县城已设立特别支部。4月,县南区委、临时县委相继成立。⑨参见政协韩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韩城文史资料汇编》第1 辑,1982年,第3~6 页。通过党组织引导教育,许多青年学生、贫苦百姓支持或参加了革命。1932年2月,中共韩城县委正式成立,专门设立运委会具体指导学生运动,此后韩城青年学生运动进一步高涨。5月,韩城县委组建赤卫队,一批青年农民踊跃报名参加,赤卫队员迅速发展到一百余人。6月4日,县委召开联席会,决定到乡村游击,各处建立赤卫队和穷人会组织,公开号召以及在韩城建立苏区等。随后,开展了游击,组织召开了农民大会,分粮、焚债约、地契。⑩参见姚文琦主编:《西北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精编》(1),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46 页。这时,刘志丹率红军陕甘游击队800 余人到达韩城,广大团员、进步学生立即投入迎接、慰问、募捐活动,以青年农民为主体的赤卫队积极配合游击队开展了分粮、吃大户、打土豪的斗争。⑪参见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共青团陕西省委青运史研究室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共青团陕西省委和陕西青年运动》,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521 页。6月28日,《中共陕西省委关于陕甘游击队情况向中共中央的报告》中提出:“红军游击队已到韩城,最近的发展,枪支确实数目六百八九十枝,千余人。我们已决定编成两团,积极努力最短期间编成一师。请中央速派前来游击队之工作同志或其他同志马上来陕。”①姚文琦主编:《西北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精编》(1),第351 页。8月25日,《陕西省委关于帝国主义国民党四次“围剿”创造陕甘边新苏区及红二十六军决议案》中提到,韩城、渭北、旬邑等地的农民游击战争已经开始。②参见姚文琦主编:《西北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精编》(1),第346 页。

1937年8月26日,朱德、彭德怀签发了《八路军总指挥部布告》,其中写道:“本军纪律严明,买卖照常公平。禁止拉夫拉车,禁止侵犯百姓。凡属中华同胞,一律保护认真。”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朱德年谱》(新编本),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662 页。9月6日,朱德、任弼时率八路军总部在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大操场举行八路军出征抗日誓师大会。全体指战员跟着朱德复诵《八路军出师抗日誓师词》:“我们是工农出身,不侵犯群众一针一线,替民众谋利益。”随后,任弼时宣布《八路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④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朱德年谱》(新编本),第666 页。

当八路军3 个师取道芝川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时,韩城中共地下党和民主进步人士发起组织教师、学生和广大农民热烈迎军,到处设茶水站和休息站,送茶水和瓜果慰劳八路军,军民间洋溢着一种融洽气氛,加强了军民团结,鼓舞了军民同仇敌忾的抗战意志。⑤参见陕西省文史研究馆编:《秦中旧事》,上海:上海书店出版,1992年,第15 页。当指战员高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开路先锋》等歌曲进入韩城地界时,沿途的墙上、树上和石碑上张贴着“欢迎抗日大军东渡”“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标语。夹道欢迎的学校师生和群众,打着自制的小彩旗振臂高呼抗日口号,部队指战员也高呼口号相应。歌声、口号声和军队与群众互相问好的对话声交融在一起,汇成一股汹涌澎湃的抗日浪潮。⑥参见政协韩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韩城文史资料汇编》第1 辑,第45 页。第120 师战斗剧社在大操场上公演了《亡国恨》《铁蹄下的同胞》《放下你的鞭子》等节目,还演唱了《松花江上》等救亡歌曲,群众抗日情绪十分高涨,到处洋溢着团结抗日的气氛。⑦参见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共青团陕西省委青运史研究室编:《西安事变前后和抗战初期陕西国统区青年运动》,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83 页。报名参加运送部队的船工就有千余人,沿河村庄的木船和筏子全部贡献出来。渡口附近淤泥满地,芝川周围的马陵庄、范家庄、城南、城北、吕庄等18 个村庄的老百姓,自发扛来木板,有的还拆下了自家的门板和床板,依次横置在从河岸到水边的泥滩上,以便战士和辎重通行。

9月15日中午,朱德一行离开合阳县进入韩城县境。中共陕西省委民运部部长赵伯平此前已到过韩城,就接送大军过境、渡河事宜与韩城县委书记孙昶作了认真研究,进行了周密安排,指派地下党员徐岱云负责渡河船队的总联络。当时连日阴雨,道路泥泞,但八路军驻地人来人往,韩城县各界代表、芝川镇商会代表和群众,为大军送来食品及一些军用物资。在府君庙召开的军民联欢大会上,朱德总指挥作了抗日动员报告。当场有范家庄党支部书记张智发报名参军,接着爱国青年踊跃报名入伍。16日,百余条木船早已停放在黄河西岸的芝川渡口,数百名船夫在船上或河滩上穿梭往来。⑧参见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陕西军民抗战纪事:朱德总指挥率八路军总部东渡黄河抗日》,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 页。许多年轻的船工踊跃报名参军,随八路军一道去了抗日前线。从1937年秋至1939年底,韩城青年到陕甘宁边区学习和参加抗战工作的络绎不绝。可以说,韩城的群众基础好,军民关系融洽,也是兵过韩城东渡黄河抗日的原因之一。

猜你喜欢

韩城八路军陕北
陕北迪士尼
——碧麟湾
几根香菜识破日特
“黄河边”的韩城现象
党建地图·陕北
鹰爪功
台湾女硕士在陕北乡下写生的那三年
论平型关大捷与平型关战役的关系
暗香依旧
韩城大红袍花椒
八路军风采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