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先达”印章考释
2020-11-30★
★
2015年秋冬间,笔者在加拿大温哥华一家二手店(又称旧货店),发现一枚“共和先达”印章。这枚印章形制为长方体,体积约11.2 立方厘米,由很薄的铅合金板与普通木料黏合制成。文字内容:正文横写有“共和先达”4 字;左右两旁上、下款为竖写小字,无标点,上款“致公堂在美洲提倡革命四十余年其同人热心捐输尤为爱国爰题额曰”29 字,下款“中华民国二年八月五日驻坎拏大总领事香山卢炳田题赠”24 字,共计57 字,大、小文字均为行书。
“共和先达”,是辛亥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内容,史料有明确记载。笔者在辨识落款文字内容过程中,亦查找了有关历史文献,基本上与之相吻合。如曾与孙中山一起在美洲加拿大、美国等国募捐款项的赵昱(同盟会会员、留美学生),在其回忆录《辛亥革命与海外洪门》中,有“洪门中人捐输者甚众”的内容,与印章上款“其同人热心捐输”内容一致,同是记载有关加拿大致公堂为祖国捐献之事,只不过表述不同而已。又如学者郭卿友先生主编的《中华民国时期军政职官志》,其中记载“北京政府外交使官(1912·3—1928·6)驻坎拿大(加拿大)总领事卢炳田(1913·2·15,署)”的内容,与该印章下款除在“卢炳田”名前缀其“香山”县外,都是一致的。不仅如此,这枚印章所反映的内容至今在加拿大华人中流传,为人所称道。2015年8月14日,加拿大华人主办的中文报纸《都市报》副刊《菲沙流觞》,刊登有程宗慧一首七言律诗,追记了相关历史:“孙文肇始兴民国,侨界追随足未迟。盟会八方奔告急,洪门数度运筹资。枫园羁客乘风去,万里鸿泥伴月期。芳草留痕青史在,仍须努力有来时。”①原文注有:孙中山于1897、1910、1911 先后三度来到加拿大宣传共和筹集资金。温哥华唐人街至今仍保留其当年旅居之洪门致公堂会馆老楼。
“共和先达”印章,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在海外为“共和革命”不畏艰辛奔走呼号,以及美洲华侨革命团体致公堂跟随孙中山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家的高尚爱国主义精神,颇具历史意义。兹按印章内容中的正文、上款、下款,考释如下。不妥之处,诚请专家学者匡正。
一、正文:“共和先达”
(一)“共和”,是孙中山提出的革命主张。他在《革命原起》一文中曾言及“提倡共和革命于中国”②《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1),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3 页。。他又在为日本友人宫崎寅藏《三十三年落花梦》的序中说:再造一个中国,“创兴共和之举”③《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1),第92 页。。孙中山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满清王朝,然后将建立共和政体”④《孙中山全集》第1 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27 页。。当然,孙中山这一主张的提出,一方面看到了“方今世界日益增进,国皆自主,人尽独立”⑤《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1),第97 页。,民主共和制度正方兴未艾在美国、法国等国实行;另一方面又看到了“满清之政治腐败已极,遂至中国之国势亦危险已极,瓜分之祸已岌岌不可终日,非革命无以救重亡,非革命无以图光复也。”①《孙中山全集》第1 卷,第442 页。所以他的这一主张,既适应当时的世界潮流,也符合当时国人的心愿,遂得到了大多数中国人民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热烈拥护和积极支持。其中加拿大的华侨革命团体致公堂表现得非常突出。孙中山到过加拿大三次,尤其第三次进行“共和”宣传演讲、募集军饷的革命活动,在各地致公堂的大佬和成员陪同下,由西向东从温哥华到蒙特利尔沿途经过大小城市十多座,历时两月有余。在他的革命思想影响下,致公堂成员十分感奋,不仅大都聚集到他的“共和”主张旗帜下,与之战斗在一起,而且募集到大量资金汇至国内,为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共和政体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先达”,即前辈。卢炳田系民国派驻加拿大的总领事,对孙中山在加拿大宣讲“共和”,以及加拿大致公堂拥护和支持孙中山的“共和”主张这段史事当有了解。因此“先达”一词,既是对孙中山的尊称,也含有对那些拥护和支持孙中山的致公堂成员的尊崇之意。
二、上款:致公堂在美洲提倡革命四十余年,其同人热心捐输,尤为爱国,爰题额曰
(一)“致公堂”。上款内容一开头提到的“致公堂”,即为美洲致公堂。美洲致公堂,主要是指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秘鲁、古巴等国华侨所组织的洪门秘密团体,因名称相同,遂都称为美洲致公堂。尽管同一名称,但在各国之间却没有隶属关系,只是在实际行动中默契行事。如美国金山大埠总堂(首领黄三德)作出某行动计划,美洲各致公堂也跟着执行。最明显的是美国致公堂与同盟会合并(在孙中山的意旨之下)后,加拿大致公堂跟着也与同盟会合并。所以域多利②今维多利亚市,加拿大致公堂总部所在地。致公堂致函孙中山说:“后闻大埠③旅居美洲华侨多称旧金山为大埠。中国同盟会,致公堂拳大哥④辛亥革命前,美洲致公堂组织及其会众对孙中山昵称为“孙文大哥”。之命统一,而域埠闻此事者而亦继公之志,而与同盟会友统一焉。”⑤黄彦、李伯新编著:《孙中山藏档选编》(辛亥革命前),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31 页。而为国内武装起义捐献军资的事,各国致公堂也是一致行动。
美洲致公堂主要源于两广天地会,是洪门帮会中的秘密组织。“考其历史,最初由广东三合会头领因避清廷摧残,亡命海外,遂组织致公堂,以资联络。”⑥《冯自由回忆录》(上),上海:东方出版社,2011年,第234 页。随后起义于广西的太平天国运动亦遭到清政府的镇压而失败,余部亦不少逃亡到美洲,加入致公堂;再加上国内一些破产农民被当作“猪仔”卖到外洋,这样美洲致公堂这个华侨团体,遂势力大增,“华侨列籍堂内者,占十之八九”⑦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27 页。。以致“凡华人所到之地,莫不有之,而尤以美国为隆盛”⑧转引自刘伟森:《孙中山与美加华侨》,台湾:近代中国出版社,2000年,第14 页。。中国同盟会元老邹鲁在《中国国民党史稿》一书中,把致公堂的历史追究得更远:“美洲各地华侨,多立有洪门会馆,曰致公堂。洪门者,当清康熙时,明朝三五遗老见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乃欲以民族之根苗,流传后代,故以‘反清复明’之宗旨,结为团体,以待后有起者,可藉为资助也。”⑨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上),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第18 页。
(二)“在美洲提倡革命四十余年”。所谓“在美洲提倡革命四十余年”,这是从广东天地会、太平天国起义相继失败后,余部逃亡到美洲设立团体致公堂起,至1911年10月10日辛亥武昌起义成功止,在这段时间刚好四十余年。至于“提倡革命”,是对致公堂“反清复明”而言。孙中山言:“我洪门创设于美洲已数十年矣,本为合大群、集大力,以待时机而图光复也,所谓‘反清复明’者此也。”⑩《孙中山全集》第1 卷,第527 页。这里,孙中山所说的时间与印章时间大致相合,而且把致公堂的“反清复明”称作革命,也与印章相一致。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思想是反满的,故他说:“内地之人,其闻革命排满之言而不为怪者,只有会党中人耳”。①《孙中山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72 页。
(三)“其同人热心捐输,尤为爱国”。致公堂在辛亥革命中的“爱国”情怀,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孙中山到美洲宣传鼓动后才产生的。正如日本平山周所言:“中国的会党,其宗旨不过反清复明,自孙逸仙变化其思想,至易而为近世革命党。”②转引自王小满:《孙中山与美洲致公堂》,《学习》(京)1995年第8 期。所以在此之前,美洲致公堂所起的作用,主要是给会员有个团体的照顾。因为“华侨由于取得团体的保护,才能在小城市开业谋生;而失业饿饭,生老病死,送骸骨回国,也得到团体的救济扶持”③司徒丙鹤:《司徒美堂与美洲洪门致公堂》,《文史资料选辑》第38 辑,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236 页。。致公堂有所谓:“联卫共济,手足相助,患难相顾”④赵昱:《辛亥革命与海外洪门》,《辛亥革命回忆录》(6),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81 页。的堂规,也说明了会员之间的关系更重在互相关照。而对于“反清复明”宗旨,因时移世易,“久而久之,故老凋谢,面目渐非,洪门人士能了解宗旨者,百不得一”⑤《冯自由回忆录》(上),第234 页。。对此孙中山也说:“当予之在美洲鼓吹革命也,洪门之人,初亦不明吾旨,予乃反而叩之反清复明何为者,彼众多不能答也。”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1),第100 页。可见,美洲致公堂这个洪门帮会组织,这时已完全蜕变为联谊互助性的慈善团体,只是以“手足相顾,患难相扶”为要旨了。
由于孙中山多次到美洲各国进行艰辛不懈的奔走呼号,才渐渐地改变了致公堂的上述状况,从而走上革命道路,即使康梁保皇党势力从中作梗,也难起作用,最终非但完全倒向孙中山革命党一边,而且在辛亥革命中成为“出力最多者”。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正如邹鲁在他的《中国国民党史稿》书中所提到的最重要一条:“因总理数次亲到提倡。”⑦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上),第100 页。孙中山到美洲提倡的决策或主张,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播撒革命种子,培训军事人才,组织和发展革命武装起义力量;第二,建立革命政党——兴中会、同盟会,明确革命纲领和革命目标,而尤其注意在留学生中发展组织,积蓄革命力量;第三,加入致公堂,整顿和改造该组织为革命党;第四,组织革命党力量,开展与康梁保皇党势力进行斗争;第五,委派革命党骨干主办报纸、杂志,牢牢掌握舆论宣传阵地;第六,与致公堂一起组设洪门筹饷局(对外称国民救济局),募集反清起义军饷。这些决策或主张,均紧紧围绕并贯穿革命始终的总目标——推翻清王朝统治,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国家。所以,1903年12月,孙中山在美国演讲时提出:“我们必要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政,实行共和”⑧《孙中山全集》第1 卷,第226 页。。同样在加拿大也“呼吁侨众掌握大好时机,捐输以促成革命,以期光复汉邦,建立共和政体,共享自由幸福”⑨转引自刘伟森:《孙中山与美加华侨》,第49 页。。正是由于孙中山一次次到美洲各国躬亲倡导,使得致公堂洪门华侨团体有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不但积极回国参加推翻清王朝的武装起义,而且踊跃捐献、筹集军资支援国内的反清斗争。所以孙中山说:“前时帝制之破坏,华侨实为一最大之力。”⑩《孙中山全集》第4 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74 页。加拿大致公堂在援助广州三月二十九日黄花岗之役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纷纷“变产救国”。所谓“变产救国”,就是为应急起义的军饷将致公堂所公产楼房抵押给银行,然后将所筹集到的资金汇寄国内。“辛亥三月黄花岗一役,孙总理及余(兴中会会员、孙中山挚友冯自由)在加拿大发起筹饷,域埠致公堂率先实行变产救国,以为众倡。此外温高华(温哥华)、杜朗度(多伦多)、满地可(蒙特利尔)各致公堂亦均踊跃赴义,所得不资,殆占黄花岗一役用款之半数。”⑪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第156 页。而美国致公堂在黄花岗一役中,因与同盟会团结的问题,却筹款不多,“所集不过万余港元,远不及加拿大少数华侨之捐款”①沈云龙主编:《孙中山先生廿年来手扎》,第183 页,台湾:文海出版社,1926年。。于是,孙中山又到美国解决这一问题,与致公堂首领黄三德等商议,促成同盟会与致公堂团结合作,并组设洪门筹饷局。洪门筹饷局“历时三个月,共筹得美金十四万四千元”②赵昱:《辛亥革命与海外洪门》,《辛亥革命回忆录》(6),第81 页。,致使“辛亥革命收功是岁三月二十九广州及八月十九武昌之二役”③《冯自由回忆录》(下),第688 页。。
(四)“爰题额曰”。“爰题额曰”,意为于是方有“共和先达”的题额。
三、下款:“中华民国二年八月五日,驻坎拏大总领事香山卢炳田题赠”
(一)印章时间。这枚印章制于“中华民国二年八月五日”,即公元1913年9月5日。这个时间已经离民国“共和”政体的建立,过去了1年又8 个多月。自孙中山1912年4月1日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北洋军阀袁世凯便窃取了革命政权,在其统治之下,南京临时政府所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是不能实行,就是被推翻。1911年冬(旧历十月),孙中山曾指示美国金山大埠总堂首领黄三德:“将筹饷局各办事人员录功记过,以便将来奖励,鼓吹后人。”④黄彦、李伯新编著:《孙中山藏档选编》(辛亥革命前后),第431 页。1912年7月21日,曾担任过加拿大《大汉日报》笔政、回国后任民国临时稽勋局局长的冯自由亦致函温哥华、域多利等埠致公堂:“调查各团体及个人对革命之功绩,俾便颁给勋章或恤金。”⑤转引自刘伟森:《孙中山与美加华侨》,第55 页。可是对于这些“褒奖有功祖国之华侨”的政策,因时过境迁而无法贯彻,尽管黄三德“将筹饷局大小文件、数目捐册等”⑥黄彦、李伯新编著:《孙中山藏档选编》(辛亥革命前后),第439、438 页。已带回国内,但由于政治因素得不到兑现;而驻加拿大总领事卢炳田雕刻的这枚“共和先达”印章,准备盖在这“数目捐册”上,也同样没用上被搁置,但却留传了下来。
(二)卢炳田。卢炳田是民国驻加拿大总领事。在清末他是驻美国、墨西哥、秘鲁、古巴等国使馆的三等通译官,辛亥革命后,由中华民国派往美洲,从1913年1月署驻加拿大副领事,到2月15日升任为总领事。卢炳田,生卒年月不详,字孔生,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束发受书”后经商,之后转入外交界。有资料称他:“8月,署驻澳大利亚副领事。”⑦转引自陈新华等主编:《百年树人:上海交通大学历任校长传略》,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74 页。卢炳田是否有过这段经历,值得怀疑。对此亦有资料说,直到10月卢炳田仍在加拿大总领事职位上,而且对加拿大致公堂为立案事还作了批示。即“民国二年(1913年),加属致公堂由陈扳崇、黄派贤、许济栋、黄介石具名,分呈驻加拿大总领事卢炳田、驻温哥华领事林锡恒及北京国务院,请批准致公堂立案为正式社会。”10月15日,卢炳田对此报告作批示:“据禀称,加属云哥华、域多利、兰拿、纽威士缅士打,并各埠致公堂同人,前创《大汉[日]报》鼓吹革命,并慨捐革命军费前后逾数十万,……查核所禀会章,与正式社会相符,应准如所请立案。”后面即为“融和党见”“裨益国家”的内容。⑧转引自刘伟森:《孙中山与美加华侨》,第55~56 页。从这一批示可以看出,卢炳田于10月,确实还在加拿大的现任职务上;但从这一批示又可看出,前面内容是与他在民国二年八月五日所雕刻的印章内容,意思大致一样。同一件事出现了同一内容,又是同一人所为,这就更证实了这枚印章的真实性是无可怀疑的。
(三)“题赠”。“题赠”,即印章中的内容及题字,由卢炳田亲自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