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养途径探究*

2020-11-29郑海涛

法制博览 2020年25期
关键词:法治法律思维

郑海涛

昆明医科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是现代文明的制度基石,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法治教育备受人们的关注,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核心力量,不仅是依法治国重要的实践者和参与者,也必将是成果的享有者。他们法治素养水平的状态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法治的观念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展。而当前从对高校大学生的调查了解中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着权利意识淡薄、法治理念缺乏、法治实践不足、法治方式欠佳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源于法律知识储备不足、对法律的认识不够、法治知识受制于传统知识,仅仅停留于中小学教育、家庭教育和少部分社会教育的积累;当权力遭受侵害时,不能采取有效的行为保护自身的合法权利,用法能力不强;法治思维没有与时俱进,还大多只是平日生活中的规则意识,简单、片面、零碎、主观,并没有形成完备的法治思维方式。因此培养大学生法治素养,在新时代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中,在和谐高校、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在依法治国的法治社会建设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坚持法治思维,坚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一)法治思维的内涵

法治思维就是将法治的诸种要求运用于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包括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正当程序等基本内容,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化的理性思考方式。法治思维是区别于法律思维、人治思维的以法治概念为前设的一种思维方式。法律思维主要是一种为法律职业者掌握运用,侧重于职业化的思维方式,法治思维则主要是蕴涵着价值意义上的,侧重于治国理政的思考判断;人治思维与法治思维的分水岭在于最高的权威是个人还是法律,法治思维是崇尚法律之治,人治思维则是信奉人之治,两者在思维观念和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在各种矛盾的冲突中,在各种利益的分歧中交织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凸显出的多元化、多样化和多变化,只有运用法治思维的方法和观念,才能有效整合各种张力、化解各种冲突,为社会和谐稳定奠定根基。

(二)坚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凝聚着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是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稳定最可靠的保障。[1]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小到个人的言行举止,大到国家政治体系运作的形式,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下运行。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丰富和深化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既是国家走向现代文明的标志,也是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今天,法治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经济发展更加良好、社会文明更加进步方面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提升法治教育实效

目前非法学专业大学生接受法治教育的主渠道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通过对“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章节内容的学习,理解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了解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的途径,把握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增强法治意识,培养法治思维方式,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因此,这就要求在教学方式中,为使学生尽快接受,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升法治教育的实效,使大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正确理解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逐步培养法治思维,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多方式结合的教学组织

1.讲授式教学法:针对内容理论性较强的部分,通过系统的讲授帮助学生建构理论体系,理解教学内容,掌握法律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对法治思维方式的认知。

2.比较式教学法:用于教学内容间异同关系的比较,如对比分析法律思维和法治思维的不同点上,在内涵、外延、标准等方面对比区别,可以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3.讨论式教学法:利用设计问题、提供资料、启发思路、得出结论的讨论式教学环节,改变灌输式的讲授教学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引发他们对法治思维问题的再认识,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

4.案例式教学法:法治教育中有些内容我们没有办法直接参与,只能从他人的行为中分析及遵循,利用内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的案列呈现给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行为的动机、行为的原则以及其行为趋向的目标来了解法治意义。

(二)多元化教学手段利用

高校不断拓宽教育领地,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进行法治宣传教育,丰富法治知识储备、拓展法治知识结构,使法治教育不断延伸。

1.在新时代视域下,新媒体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智能手机的应用,即时通讯工具等自媒体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2]传播方式的便捷性、广泛性、多元化、大众化的特点,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途径带来了更广阔的机遇,为高校法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平台。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除了在课堂中获得相应的法治知识外,互联网以其信息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的特点,可以有效补充全国高校统一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时少的缺陷。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法治教育,在参与法学实践的过程中,可以聘请有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在校园网中开展法治知识相关的专题或者讲座,也可结合实际,设计专题,同时还可以与国内法学机构或者高校合作,开通远程法治教育系统。

2.开展校园法治教育活动。积极开展大学生法治教育相关主题活动,如大学生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网络安全演讲、法治校园文化建设等。以法治教育为依托的多种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从多角度获取法治知识,提升法治教育的实效,融合法治教育资源,营造学习法治知识的大环境,使大学生在自我参与的活动中,养成法治思维的自觉意识和自我教育的学习模式。

三、形成法治教育合力,加强法治建设和宣传

(一)优化校园法治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对大学生的法治知识的宣传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优化高校法治文化环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建立法治信仰,有利于法治精神入脑入心。要从普及法律知识上升到培养法治精神,让法治精神武装每一个大学生的头脑。[3]环境的熏陶在法治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法治素养培育除了课堂的理论教学,还需营造一个健康优化的校园法治环境。高校应与学校、团委、学生处等部门通力合作,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形成合力,达到实效。加强法治文化营造和宣传工作,形成高校内部环境中人人尊崇法律、勤于学习法律、善于使用法律、自觉遵守法律的良好局面。

(二)净化社会法治环境

法治中国的建设需要依靠全体社会成员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大学生法治教育,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等多层面、多方位的共同努力,也是一项艰巨长期的系统工程。充分发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营造良好、和谐的社会法治环境。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法治文化,积极培育法治环境,推动全社会尊重法治、信仰法律。[4]建设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提高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法治社会、法治政府、法治中国一体化建设,实现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使生活在新时代社会中的大学生感受到生活和学习和平安定、井然有序,这样才能更加维护法治建设,做到办事依法、遇事找法、善于用法,并不断锤炼自己的法治素养。

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终极目的是希望法治观念和法治精神能够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稳定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使其成为法治精神的崇尚者、自觉的遵守者和坚定的捍卫者。

猜你喜欢

法治法律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