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官兵心理问题污名化现象探析

2020-11-29杨少峰

政工学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污名官兵部队

杨少峰

近年来,我军心理服务工作不断发展,能够有效回应官兵诉求,解决各类心理问题。但即便如此,在一些基层部队中,还有一定数量的官兵在遭遇心理问题时,尤其是已经出现影响个体正常训练、生活、交往等严重损害身心健康的心理问题时,依然拒绝向专业的心理服务机构寻求帮助,导致问题加重,甚至还有个别官兵因为始终没有及时求助而走上了不归路。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心理服务工作开展不足外,官兵对心理问题的污名化认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它在一定程度上危害受污个体或群体的身心健康,阻碍了官兵自我力量的发挥,不利于部队安全稳定和战斗力提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基层官兵心理污名的现实表现及成因分析

基层官兵心理污名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公众污名,即大众对某些有心理困扰或心理疾病的官兵或官兵群体的不良刻板印象,是来自外界的压力;二是自我污名,即官兵感知到心理问题并内化了的病耻感,是自我的怀疑和否定。污名化会致使官兵被贴上带有贬低性、侮辱性的标签,极大地妨碍心理疏导和治疗工作。不可否认,心理污名是一种环境压力,常常导致官兵个体自我评价和自我效能的降低,也会导致官兵对心理服务工作的偏见与抵触。

(一)文化因素影响下的认知偏差——忍一忍。相较于发现躯体疾病后主动求医,官兵有了心理问题后,“心理问题人人有,解决办法靠自己”“心理问题等同于思想问题”等认识误区和错误观念随之产生。部分官兵内心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却与平常表现无异,自我感知的内心煎熬“不为外人道”。就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而言,这种固化的“向内求”倾向与现代心理咨询和治疗理论提倡的咨询态度和医患关系格格不入——主动求助的意愿低、表达倾诉的动机弱、个体阻抗无处不在,直接影响咨询服务工作效果。此外,在军队这个崇尚荣誉、崇尚英雄的地方,官兵潜意识里认为有心理问题是弱者的表现,寻求专业帮助是能力低下的表现,主动求助会让他们感到羞耻,这比当下的痛苦更令他们难以接受。

(二)现实利益权衡下的人格面具——藏一藏。在一些基层部队中,心理疾病不仅仅是一种疾病,更成为一种标签。心理疾病标签化使得官兵耻于自称患病。基层部队官兵一日生活制度严格,事件刺激源繁杂,生活中难免产生失落、愤怒、悲伤等情绪。尽管这些都是人的正常心理反应,但部队秩序规范和岗位角色有时会要求所属成员隐藏自身的情绪,不向他人表露。担心自己的心理问题被周围的战友、领导所知晓,引起别人的怜悯和偏见,被贴上性格缺陷、情绪控制能力差、不够安全等标签,成为集体中的异类,遭受歧视,丧失可能的发展机会。出于逃避治疗尴尬、自尊受损的恐惧,出于对个人职业发展的考量,这类有心理问题的官兵自我表露意愿低,自我隐匿想法强烈,成为影响部队安全稳定的“定时炸弹”。

(三)职业道德失范下的被害心态——躲一躲。基层部队心理服务工作在有效解决官兵各类心理问题的同时也遇到了诸多挑战,问题在一些基层单位集中体现为来访官兵隐私保护不到位、咨询关系易受羁绊、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相混淆、隐性伤害不时存在等方面。基层心理服务工作在道德伦理、程序设计方面的不足,与官兵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对心理咨询和治疗了解不够等原因叠加,直接导致了对心理服务工作的种种质疑。质疑自身权益的保护,质疑专业人员的能力,质疑心理服务的实效。这些质疑催生“治疗恐惧”,官兵即使有求助需求,也会采取观望、躲闪的态度,宁做“局外人”,不做“主动投网”的受害者。

二、努力去除基层官兵心理污名的策略

结合当前实际,去除基层官兵心理污名主要需从两个方向努力:一是消除官兵自我污名,增强自我认同感;二是营造环境减少公众污名,降低公众带来的污名压力。心理去污名的目标是提升官兵主动来访、积极参与心理服务的意愿,增强对心理服务工作的认同,提高疏导治疗官兵心理问题的效率与质量,为战斗力建设作贡献。

(一)普及心理学常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形成官兵“真心”的科学认识。科学理性的认知是决定心理去污成效的内因,起决定作用。了解是改变的开始,基层部队心理去污名首要的是转变官兵对心理问题的不当认知。一方面,要持续用力普及心理学知识。通过学习使官兵逐渐认识到专业心理服务和生理疾病治疗一样,都是非常重要且正常的,心理困扰只是暂时心理状态的失衡而不是思想问题,心理疾病只是一种不幸而不是耻辱。另一方面,持续用力消除官兵疑虑。军队心理服务工作自身体系下的工作程序及伦理道德要求,比如官兵的隐私、知情同意、档案保管等都有明确的制度性保护规定。重视个体差异,将这些职业规范明确告知,使各级清楚、人人明白心理服务工作是严谨的、科学的,对求助官兵的权益是有保护的——这样才不会在求助时患得患失、犹疑彷徨;同时,以实践中的严格执行起到良性示范,让官兵感受到心理服务是解决问题、促进成长的。这样消除疑虑增加信任,全体官兵真正理解了、接纳了、认同了心理服务工作,才不会讳疾忌医;各级组织看到了心理服务工作的现实成效,才能转变对问题官兵的态度不乱贴标签。

(二)提升心理服务工作质量,培塑去污名环境,促使官兵“放心”地参与实践。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更加注重符合基层部队实际。在当前部队改革重塑利益调整时期,事件刺激多、现实矛盾多、利益诉求多,官兵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我军心理服务工作与地方、外军有明显不同,心理服务工作人员需放低姿态,主动靠上去,注重官兵心理问题的有机联系和整体性,全时、全程、多维暖心助人。把心理服务工作定位为一项经常性工作而不是应急性工作,是一项预防性工作而不是补救性工作,是一项紧密结合其他任务的工作而不是单列独立的工作,要始终将官兵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不能只定位在简单的医患关系。二是严格职业伦理道德,更加注重保护官兵权益。心理服务工作人员要当好官兵心理“守门员”角色,切不可“规范化的测量、专业化的分析、行政化的处理”,切不可因多重关系羁绊而将官兵权益抛之脑后。重点是厘清权责范围,克服其他因素干扰;恪守职业道德,严守保密规定;遵守知情同意,保障官兵权益。从供给源头进一步规范基层部队心理服务工作运转机制、正规方法程序、严格伦理要求、补齐短板弱项,建立相互信任和畅所欲言的良好氛围,使官兵放心、掏心、安心,组织充分信任、上下一致认可。三是整合系统发力,更加注重务实高效。基层部队心理服务工作范围广泛,必须紧密地与其他各项工作特别是训练任务衔接融合,要“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部队工作的方方面面。实践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克服:首先克服“对接不准”。区分平时、急时、战时科学筹划预案,根据时令、任务地、活动特点掌握倾向性规律,做到精准对接不同情境。其次克服“浅尝辄止”。心理服务工作者需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提升业务能力,熟悉各类心理问题的现实表征、躯体化反应、泛化表现等新特点,归纳于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细致研判,深化风险评估,杜绝“雨过地皮湿”,杜绝“蜻蜓点水”,不轻易转诊、不上交矛盾。再次克服“业务不精”。总结以往军队心理服务工作经验教训,重点把握基层部队规律要求。要有在改革强军、实战化训练深入推进、从严管理等现实背景下研判官兵心理反应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要有在新体制编制、职业化推行后前瞻性创新设计基层部队心理服务工作体系机制的素养。从业人员须不断学习,开拓创新,在专业造诣上更精进、更精深、更精准,在职业素养上更严苛、更自律、更规范。唯有如此,基层部队心理服务工作业态才能从根本上紧跟时代、持续向好。

猜你喜欢

污名官兵部队
污名对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影响的研究进展
近20年来国际“残疾污名”的研究热点与前沿*
——基于Web of Science期刊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俄部队军演
职业污名与离职倾向:牵连家人污名与家庭卷入的作用*
儿在部队又立功
即刻停止以新冠病毒行污名化之举
驻港澳部队例行轮换
朝鲜官兵高呼“捍卫金正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