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时代军营政治文化环境建设的基本原则
2020-11-29丁洋洋孙海蒂
丁洋洋 孙海蒂
军营政治文化环境主要指军营在环境建设美化中所体现出来的政治文化元素。军营政治文化环境不仅具有美观大方、赏心悦目的特点,而且具有潜移默化、隐性教育的功能。准确把握军营政治文化环境建设的基本原则,对于将军营政治文化环境建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提高能力素质的载体和修身养性怡情的乐园具有重要作用。
坚持姓军为战。习主席强调指出:“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军营政治文化环境建设作为军队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姓军为战”放在第一位。在加强政治文化环境建设过程中要把战斗力标准牢固立起来,与战场需求对接、与使命任务接轨、与科技练兵融合,把战斗精神培育融入各类标语口号、仪式激励、展板橱窗中,注重营造练胆量、练作风、练技术、练战术的浓厚氛围,把营造尚武精武之风渗透到日常的军事训练与演兵场上,激发广大官兵斗志和士气,使军营政治文化环境成为战斗力提升的“加速器”、战斗精神培育的“催化剂”。
坚持特色鲜明。每一支部队都有自己特有的历史传承,都有驻地的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这是搞好军营政治文化环境建设的丰厚土壤。要立足部队的实际情况,着力构建特色突出、内涵丰富的政治文化环境。比如,有的单位依山而建,把高山作为文化工作的大舞台,努力建设“高山文化”,开展“铸山门”“铺山路”“布山景”“唱山歌”“吟山诗”等系列活动;有的边防连队根据驻地自然条件,建造具有边防特色的“戍边亭”“爱国碑”和“战士公园”,用石头摆成“为国戍边、无私奉献”的标语和大型中国地图,使边疆军营处处充满生机。
坚持因地制宜。在条件异常艰苦的战争年代,革命前辈曾以火把代灯光,以床单当幕布,搭起门板作舞台,用炮弹壳、罐头盒作乐器,创造出鼓舞官兵苦练杀敌本领、争先杀敌立功的军营文化。当前,军队的基层文化环境建设在设施、器材、经费等方面都获得了长足发展,但同时也应看到,基层官兵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发展性给文化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开动脑筋、主动创新,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搞好政治文化环境建设。要注重把政治文化环境建设与营区、战场环境建设等通盘考虑、系统推进、稳步实施,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实现文化环境与自然环境、训练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有机融合,避免重复建设、分散建设、低层次建设。
坚持和谐美观。俗话说,山林茂盛落鸟多,环境优美能留人。部队官兵长期生活在军营之中,营区内的广场道路、灯箱标语等陪伴着官兵们度过每一天。创造一个和谐美观、舒适宜人的政治文化环境,为官兵打造一个能够陶冶情操的生活空间非常重要。因此,在加强政治文化环境建设时,可根据营区内各区域的不同功能,对军事办公区、训练区、休息区等功能分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注重在道路、绿化等方面进行必要的美化,并相应地设计规划配套政治文化设施,使政治文化环境与周围建筑、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相互辉映、浑然一体。
坚持准确规范。准确规范是政治文化环境内容的基本要求。军委对于部队各级党委(支部)会议室统一悬挂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重要题词指示,对于统一印制10 位英模挂像,对于军徽的使用管理等都作了明确的规范,在政治文化环境建设中要严格执行这些规定。如果政治文化环境的内容不准确、不规范,轻则影响宣传的质量和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重则对官兵产生不良的引导,使官兵产生错误的认知。因此,在政治文化环境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内容的准确规范,文字内容要反复核对,绝不能出现错别字、遗漏字、词不达意、引用失当等低级性错误,图片内容要注重反映主题思想、反映军队建设、反映部队实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