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地方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路径探析*
2020-11-29
(安徽建筑大学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1]。其中,理工科高校承担着诸多重要任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从事能源电力、建筑设计、机械设备、管理应用、计算科学等各种工程、管理、科学研究的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基础保障。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多数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理工科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在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及其应用方面优势明显,但在社会生活、心理健康、经济管理、危机应对、艺术审美、人际交往、思想品德等人文素养方面却不尽如人意,与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要求还有较为明显的差距,已经成为影响高校立德树人、实现内涵式发展的不利因素[2]。在地方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中这些问题表现得较为突出,已经成为制约地方理工科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重要原因,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2 地方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国家教委在全国高校逐步开展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试点工作,此后,全国高校针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缺失的问题,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予以探究[3]。在试点和探究的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积累了经验,然而对于地方理工科高校来说,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与社会的需要和自身人格的完善相比,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地方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理工科大学生大多形成了重专业、轻人文的固定思维,认为人文方面的知识无关紧要,专业技能学会弄通最重要。他们把绝大多数时间花在了学习专业课程上,导致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知识严重缺乏。人文知识是人文精神确立的基础,人文知识的缺乏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具体表现为:理想信念不坚定、没有远大志向、生活没有目标、缺少进取精神,沉迷于网络世界、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缺少关心、容易被网络舆论所左右,义利观出现偏差、价值观偏离、重利轻义现象层出不穷、常常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来考虑问题、忘记了仁义为本的优良传统,道德情操不高、文明素质与大学生的身份不相符。近些年来理工科大学生还存在心理素质脆弱,有心理问题学生呈上升趋势,面对困难和挫折心理难以承受、心态容易失衡等问题。
3 提升地方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3.1 是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急需大量工程技术性人才,地方理工科高校顺应时代发展,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紧缺的应用型人才,满足了国家的需要。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正是有了这些懂技术肯吃苦人才的推动,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地方理工科高校为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国家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时期,对人才的需求更大,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更高,这就需要包括地方理工科高校在内的全国高校培养出具有更高综合素质的人才。现在需要的人才不仅各自的专业技术过硬,还要有国际化视野、懂经济、会管理。所以,提高地方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有助于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
3.2 是新时代地方理工科高校改革发展的需要
文化传承创新、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其中,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相对于培养技能型员工,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高的人才是大多数地方理工科高校的培养目标。综合素养高的大学生往往具有崇高的理想、高度的责任感、端正的学习态度、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不仅能够自然地形成优良的班风学风,在降低高校的管理难度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而且能够迸发出更强的创新思维活力,推动学校的科学研究再上一个新台阶。高校好比一家企业,学生是它的产品,产品的质量决定了企业在社会的知名度。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理工科大学生将会为自己的母校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3.3 是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需要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精神上的追求、思想上的认同。物质提供了生存的需要,人文知识供给的是精神食粮,缺少人文素养,则会导致精神空虚,无法形成健全的人格。一个人是否健康成长,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大学生正处在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能否健康成长,加强人文素养的培育至关重要。另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单纯地掌握专业知识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且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大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综合管理能力。
4 地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路径
4.1 转变教育理念,强化人文素养的培育
国家教育部在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把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放在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上面。地方理工科高校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就应该坚持科学素养过硬与人文素养健全双向培养理念,更加重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转变过去偏重科学素养培育的思路,把人文素养的培养上升到与科学素养培育同等高度,做好顶层设计,建立规章制度。做到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协同发展、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科学为人文奠基,人文为科学导航。
4.2 建立健全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的基础,也是大学生获取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主阵地,是高校推进人文教育的重要抓手。地方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课堂体系方面存在课程数量少、课程学科不全、课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建立健全人文素养培养课程体系尤为重要。通过各种途径增设人文课程数量,拓展人文课程学科门类,将影响学生人文精神的课程作为重点学科列入学生专业培养计划中,规定学时、学分。地方理工科高校不能只要求学生完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几门国家要求的必修人文课程,应该增设比如文学、艺术、音乐、管理、心理健康等关系到大学生人文精神确立的社科类课程,提升学生学习这些课程的要求。尊重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规律,合理安排好大学四年课程、学时、学分学习计划,将人文课程教育的实施贯穿到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4.3 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师队伍人文素养建设
理工科大学生在初高中阶段接受的主要是数理化知识,对学习人文方面的知识既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没有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升入大学之后学习人文学科知识的意愿比较弱,学习效率和效果自然不理想。因此,必须从进校开始就加强教学管理和引导,要让学生了解获得人文学科学分是拿到毕业证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大学生将来实现远大理想的前提。做好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工作,首重教师,教师言谈举止中流露出的气质、品德、学识情感、风度、人格魅力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所以建立一支德艺双馨、结构完整、特色鲜明的人文教师队伍十分必要。大多理工科专业教师毕业之后便来到学校,从学校到学校的学习生活阅历决定了他们在实施人文素养教育的过程中能力参差不齐。学校应该有针对性地出台引导激励政策,在职称评审、绩效分配等方面突出教师人文素养教育工作量。经常性地组织理工科教师参加学科交流、人文素养培训,引导他们在岗学习人文知识,培养他们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教育的能力,比如善于挖掘提出定理定律的科学家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习惯、家庭结构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促进学生在学习专业科学知识的同时,人文素养也在不断提升。
4.4 培养大学生阅读习惯,打造人文书香校园
地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光靠外在的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激发大学生内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自我教育的关键作用,而阅读就是自我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白岩松说,阅读可以预见更好的自己。大学生一旦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就如同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古之有大学问者,无不是饱读诗书,可以说培养大学生阅读习惯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必由之路。要尊重习惯养成的规律,大学生可以从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入手,逐步增加阅读时间和阅读量,逐渐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大学生在阅读中汇聚百家学养,追慕大家风范,促使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润物细无声中得以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