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看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
2020-11-29
(中共玉溪市红塔区委党校 教务股,云南 玉溪,653100)
2016年1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作了讲话;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领袖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肯定,追溯孙中山毕生奋斗的目标,就是期盼中国成为“世界上顶富强的国家”“世界上顶安乐的国家”,中国人民成为“世界上顶享幸福的人民”,最终达到民族复兴的愿望,这个出发点和中国共产党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在出发点一致的情况下,国民党在中途走到了共产党的对立面,并最终在大陆走向了失败。本文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角度,谈一谈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
一、回答“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源头问题
近代以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段。“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作为这个阶段所有能人志士艰苦奋斗的出发点,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孙中山所领导的国民党以及中国共产党。
当时为人民谋幸福主要是在于帮助人民摆脱压迫脱离苦海,解决最简单的生计问题;而关于“民族复兴”对于那个时代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在中国近代史中,孙中山是最早提出“民族复兴”这个概念的革命领袖。对于“中华民族”的定义,孙中山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早期特指以汉人为主,然后提炼到“五族共和”,再主张用“民族融合”“各族平等”“民族同化”替代“五族共和”,泛指接受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民族。[1]虽然在现在看来,孙中山对“中华民族”的定义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那个时代对于中国甚至对于世界来说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从字面上来看,之所以强调“复兴”是因为此时的中华民族从曾经的辉煌跌入到了低谷;从孙中山的思想来看,“振兴中华”包含着两个方面:民族复兴与国家振兴。要达到这两个目标,必须依靠民族革命与民族运动,先唤醒人民的“民族意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是有家族和宗族的观念,但普遍缺乏民族观念,当时面对外国列强的入侵,在老百姓的观念里认为这是针对统治者的入侵,是针对皇帝一家人的事情。孙中山为唤醒民族意识作出了巨大贡献,通过宣扬民族自决、民族精神、民族独立、反对殖民压迫等方式不断唤醒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为日后的民主革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最先担负起“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责任的主要是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
孙中山认为,国家的责任在于对民族的保护,主张民族兴亡乃是政治国家必须承担的责任,没有政治国家,就没有民族的复兴与安全。[2]当时的清朝政府对外丧权辱国,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只有靠暴力推翻清朝的统治,才能实现民族复兴。所以孙中山及其所领导的革命党派是最早担负起了“民族复兴”重任的主要党派。而“民族复兴”也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第一阶段主要是孙中山领导的“新中会”以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家,以达到解决民族面临的生死存亡的问题,但当时孙中山并没有反帝的意识;第二阶段主要是以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的反帝运动,以北伐来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原因是军阀有帝国主义的支持,此时的孙中山已逐渐意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民族独立的主要障碍。关于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党派发起的民族复兴运动的阶段性划分在这里不作详细讨论,这里主要是想说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派比中国共产党更早一步当担起了“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使命。
三、最终接过“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历史使命的是中国共产党
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滚滚向前,如今,承载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重任继续前进的是中国共产党,而不是国民党。中国共产党早期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支持者和合作者,后期成了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实现了孙中山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心愿。而原本的继承者国民党却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离开了大陆,这里从国民党丢掉“为人民谋幸福”和“为民族谋复兴”来进行分析。
(一)国民党丢掉了人民的“幸福”
在北伐时期,国民党深受群众的爱戴与支持,因为北伐能帮助人民解除军阀的黑暗统治与压迫。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党和蒋介石的威望达到了顶峰,可在解放战争时期,受到人民群众拥护的却是中国共产党而非国民党,这是因为国民党丢掉了人民的“幸福”。
一是丢掉了农民的“幸福”。当时中国的“人民”绝大多数是农民,对于农民来说,当时的“幸福”很简单,无非就是温饱问题和土地问题,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始终没有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对于农民来说,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太多太重,对农民的生存压力太大;在土地方面,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在蒋介石时期,这个口号并没有得到贯彻落实。反观,中国共产党通过打土豪、分田地,“减租减息”等方式解决了农民的生计问题,所以在解放战争时期,大部分农民都站到了共产党的阵营里,因为农民尝到了“幸福”,想保住这个“幸福的果实”。
二是惩腐无力,丢掉了市民的“幸福”。抗战胜利以后,国民党官员对城市接收变成“劫收”,大搞“五子登科”,贪污腐败已经成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蒋介石政府对惩治腐败软弱无力,在国民党官员的包庇下,各种豪门、势力把持着、垄断着大量的资产,留给普通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非常狭小,在国民党政府完成日占区的城市接收后,普通市民的“幸福”感降到低点。
三是发动内战,丢掉了全民的“幸福”。发动内战对人民最直接的伤害首先是战争带来的人口死亡的伤害,同时破坏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劳动,这些破坏,是国民党预先可以想到的,但破坏经济,却是国民党始料不及的。因为内战导致国民党军费开支巨大,为了弥补这个巨大的缺口,国民党政府印发了大量的货币支持军费的支出,导致物价狂涨,经济崩溃,让人民的生活质量大大下降,广大人民对国民党逐渐失去了信心。
(二)国民党丢掉了民族的利益
在孙中山生前,为了到达民族复兴的目标,一切以民族大义为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而蒋介石时期的国民党彻底违背了这个原则。
一是沉迷权力斗争导致内部分裂严重。孙中山逝世后留下的国民党党内巨大的权力真空引起内部斗争严重。从北伐结束到全面抗战爆发前,国民党内部的混战就从没停止过。同擎一面旗帜,同穿一式军服的军队,在短短数年之间爆发很多战争,这些战争的目的都是为了抢地盘、夺权势,蒋介石窃取了国民党领导人的位置,背叛了孙中山的革命纲领,这让各派系军阀无法信服,各路军队都在各自为战,以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受损的必然是整个民族的利益。
二是“攘外必先安内”其实是置民族利益而不顾。日本的侵略导致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在面对民族危亡之际,中共在首先提出了民族团结共同抗日时,蒋介石依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被迫开始国共合作,可“安内”现象从没停止,国民党军委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防共、限共、溶共、反共”方针,先后发动三次反共高潮,在日军眼皮底下,国民党演出了一场同室操戈、亲者痛仇者快的惨剧。
三是投靠美帝国主义抛弃了民族的利益。美国支持蒋介石的目的是实现在中国的利益,因此必须在中国找代理人,而代理人为了达到这个违背民族利益的目标,必然要实行独裁统治。蒋介石借助独裁,在为帝国主义服务时,顺便为自己捞取好处。抗战胜利以后,美国的对华政策由“援华抗日”转变为“扶蒋反共”,蒋介石为了实现自己的独裁利益,不顾国内外同胞的反对,违背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发动内战,彻底抛弃了民族的利益。
四、从国民党的失败中获得的启示
解放战争前,国民党的强大毋庸置疑,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国民党领导的中华民国跻身世界四强,并成为国际组织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与美、英、法、苏联同为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上,得到各大国的支持,包括当时的苏联,都只承认并支持国民政府这个“唯一合法政府”,甚至向中共表示,如果打内战,中华民族有毁灭的危险。可事实是国民党在与中国共产党的内战中全面溃败,最终丢掉了在大陆的统治权,从中可以得到启示:
(一)谁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谁就人心所向
在北伐时期,中国共产党支持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为代表的共产党员纷纷加入国民党,这是因为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3]。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起义、投诚的爱国将领比比皆是,这是因为此时的中国共产党站在了代表人民、民族利益的制高点,自然获得了人民、甚至是部分国民党党员的支持。
(二)民能载舟也能覆舟
不管国外势力的支持力度有多大,本国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英雄,当初中国共产党正是凭借为人民而生、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甘愿为人民牺牲的精神,获得了人民的支持,才得以战胜强大的国民党,是人民选择了共产党。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必须永远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同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这是中国共产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三)“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相辅相成,永不过时
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基础首先是要“为人民谋幸福”,人民不幸福,就不存在民族的复兴;而要号召广大人民斗争,一定又要以为“民族谋复兴”为根本出发点。“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强大动力,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以“为人民谋幸福”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以“为民族谋复兴”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正是这样一以贯之的结合、这样执着的坚持,才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才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