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位校长的质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

2020-11-29郭青松梦洁

奥秘(创新大赛) 2020年5期
关键词:葫芦丝学困生笔者

●郭青松 文 梦洁 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将这句话视为经典。可这位校长却要挑战这句经典教育语录。他是根据什么进行分析和判断的呢?如果不是兴趣,那什么才是学习的关键品质呢?一起来读读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流传很广,很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将其视为经典。因此,很多学校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开设以兴趣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特长,让孩子拥有更多的才艺,纷纷利用假期将孩子送到各种兴趣班。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为了满足家长需求,开设各种五花八门的课程……然而,兴趣真的是最好的老师吗?

在我校的每个班级中,都至少有1-2名学习困难的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行为习惯特别差,导致学习成绩不甚理想,让家长和老师都很头疼。学校为了让这些学困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希望通过培养他们的兴趣特长来转变他们,使他们爱上学习。因此,学校利用每天最后一节课的时间,在全校开展兴趣活动课程,全校共开设了60余门课程,希望尽可能满足每个孩子的兴趣点。开学初期,所有学生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课程。

很喜欢葫芦丝却学不好

作为一名老师,笔者也想体会学生学习的过程,于是也像普通学生一样选报了葫芦丝课程。而在这个兴趣班中,共有60名学生,也有我所带班级的几名学生,其中就有学困生小C,他自己表示是因为喜欢葫芦丝这种乐器才选择了这门课程。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我一直坐在小C的身边观察他,希望兴趣真的能培养出他的学习习惯。音乐老师在上课时讲解得很细致,原本对音乐完全不了解的我,突然觉得学乐器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上课时,我也特意留意了身边的小C。从第一节课到第三节课,在老师讲解的过程中他根本就没有听,而是自顾自地玩起了葫芦丝。对于老师教的基本指法,他完全不知道。音乐老师让我们一起吹某个音调的时候,他也参与,基本上都是自娱自乐,完全没有按照老师的指令进行。即使我上课提醒他,他也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娱乐中。

因为班上的学生多,所以音乐老师很难兼顾到所有人,全班学生一起演奏时,在里面滥竽充数的学生根本难以发现。到了第四节课的时候,音乐老师让我们自己练习简单音阶的曲谱,我发现他居然在那里坐着不动,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他根本不会,甚至连最基础的指法都不会。于是,我就从最基础的指法开始教他。反观兴趣班里其他几名学习习惯较好的学生,已经完全熟练掌握了老师所教的演奏技能,有几个学生甚至比我演奏得还好。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不仅在课堂中经常提醒小C上课要认真听讲,还要对他进行个别辅导,这样他才勉强能够跟上课程。

为什么小C很喜欢葫芦丝这门课程,却学不好呢?兴趣不是最好的老师吗?难道发生在他身上的现象仅仅是个例吗?笔者开始对班级里的另外一名学困生小L进行观察。

小L是一名体格健壮的男生,平时很喜欢运动,对篮球情有独钟。因此,在开学初他选报了学校里的篮球兴趣班,可以说他对篮球的兴趣比小C对葫芦丝的兴趣更浓。但通过观察发现,他跟小C的学习行为如出一辙,当老师在讲解动作要领时,他基本上不听,只顾自己玩球。即使老师提醒他,也只能管几分钟。当老师要求学生们独自进行相关运球、投篮的技能训练时,他基本上都不达标。我与体育老师沟通协商之后,体育老师同意单独对他进行投篮指导。经过体育老师一对一的指导,小L投篮时的动作标准了很多。

笔者进一步调查发现,在学困生群体中,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甚至可以说是普遍存在的,兴趣没有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与之相反的是,我通过私下交谈发现,在葫芦丝兴趣班上不止一位学生内心并不喜欢葫芦丝这门乐器,只是在家长的要求下才选择了这门课。但他们都是有一定学习习惯的学生,即使在不喜欢的课上,他们都能一直认真倾听老师讲解,不断刻苦练习,最终都能很好地掌握这门乐器。

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现象?

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行为习惯上的差异,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倾听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自学能力没有完全形成,很多学生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在班级授课制的学习场域中,特别是在大班额的情况下,善于倾听就成了一项很重要的学习能力。兴趣会随着人的身体、心理及经历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而维持兴趣最有效的方法是获得某一方面的能力,在不断学习中能力随之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也会随之增加,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反之,当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掌握某项学习技能,发现自己已经逐渐跟不上班级的步伐,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慢慢学习兴趣就会丧失。

与部分学困生进一步深入交流得知,他们的内心是乐于学习的,希望自己能够变得优秀,只是他们缺乏良好的自制能力,上课没有养成认真倾听老师讲解的习惯,不知道如何练习,导致学习慢慢落后。而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学生会更加专注倾听老师的讲解,能够接受老师的要求及方法,逐步从易到难掌握高难度的知识或技巧,学习的兴趣也会不断提高。但在班级授课制的形式下,特别是在大班额情况下,教师往往难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单独辅导那些在课堂上没有认真学习的学生,导致了部分学困生在后续的学习中越来越吃力,逐渐产生了放弃学习甚至厌学的心态。

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

因此,笔者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在这方面家校要紧密合作。在学习之初,比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或许是一些学习的准备工作,老师和家长应该教会学生听从老师的课堂指令,要学会基本的听、说等学习指令,要教授学生倾听的具体方法,每种学习指令都要让学生在不断练习中习惯化,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在学习困难产生初期,教师一对一辅导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包括课程的辅导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态度的辅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我认为兴趣的确是一位好老师,但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好的学习习惯或许更重要。以上现象,只是笔者基于实际教学的经验之谈,相信背后还与注意力等心理素质有关,希望得到教育专家的科学指点。

猜你喜欢

葫芦丝学困生笔者
用爱和机智帮助学困生转化
基于实证调查的学困生成因及转化
葫芦丝进入小学课堂的教学方式讨论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浅谈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重庆市800名师生齐奏葫芦丝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