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档升级的“室外经营”

2020-11-29李志军

中国服饰 2020年7期
关键词:夜市实体店经营

文|李志军

近段时间以来,“地摊经济”日渐升温,给了更多人自谋“生路”的机会。但是从最近的各种解读看,很多人还没有真正理解“地摊经济”,所以首先应该把这件事的本质搞清楚,才不至于在一开始就走弯路。

“室外经营”≠“摆地摊”

目前网络上的不少讨论都简单将这一惠民生的举措等同于回归发展“地摊经济”。但人民网指出,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室外经营”。

说到“地摊经济”,很多人的脑海里一定是:推个车,铺一块布,随便路边找个地方,一边吆喝一边挣钱。

的确,在2000年左右,我国的“地摊经济”野蛮生长,滋生了卫生条件相对较差、占道经营阻塞交通、规划杂乱影响市容、安全隐患难以消除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新形势下,“室外经营”绝不是,也不能是简简单单的“摆地摊”了。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员周慎表示,“室外经营”想要成为“地摊经济”的升级版,城市管理者务便必须要以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标准来发展“室外经营”。

实际上,从全国多地出台的相关支持“室外经营”发展的政策,以及对室外经营如何有序发展推出多方位的举措看,回到过去的“地摊时代”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成都提出允许在居民居住集中区附近开辟临时占道摊点摊区,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置占道夜市,营造市井场景;在新疆、重庆,提出可以提供免费摊位和平价商品给低收入者或青年创业者“摆摊”;郑州提出夜市实行单双号、双侧道路错峰摆摊的新规;西安曲江新区则规定了临时摊贩集中经营区的时间。在扶持的基础上,南京提出,临时外摆摊点不得危及消防安全、不得影响交通秩序、不得污染环境卫生,并做好疫情防控措施;黄冈要求在经营业主按照指定的经营地点、范围、时间规范经营,一律在人行道上经营,不得占用盲道和消防通道,禁止摊位摆放到主车道,自备垃圾容器;成都也提出建立建立商贩摊主清洁卫生责任机制、商贩摊主榜样示范机制、群众投诉现场快速处置机制等……

各地推出的全新举措充分说明“松绑”并不意味着“放任”,“室外经营”的发展决不能走“地摊经济”的老路。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是以问题为载体,重在实践、重在综合.重在实践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参与,重视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的活动训练;重在综合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应用.新课程明确要求,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要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多个维度,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5].因此,在进行“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形盒子”类的课题教学时,教师只有具备扎实的学科核心素养才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但通过对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国培时的解题研讨过程发现,绝大多数农村教师的学科核心素养较匮乏,影响了“综合与实践”课题学习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其实所谓的“室外经营“并没有真正消失过,比如各地的早市、夜市,周末的跳蚤市场、有机农场、创意市集等都给大家带来了便利,也逐步形成了正规的管理机制。而之前鼓励的夜经济也有很多“室外经营”的身影,还有很多活跃于综合购物中心内外的摊位也给这些商业带来了活力和生气。所以“室外经营”的核心还是鼓励采取灵活多样、门槛低的方式给予更多人创业、谋生的可能,但前提是不能再“野蛮生长”。

从这个意义上讲,“室外经营”都不能完全涵括这种惠民政策的真正意义,更别说“地摊经济”了。

挑战不言而喻

“地摊经济”其实是个社会系统工程,对于底层民众的意义不可小觑。

在参与市场经营的门槛越来越高,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疫情对市场发展的影响依然存在的当下,对于一些不具有劳动力和社会资本等优势,或者因为疫情影响而失去就业的底层民众而言,至少能够通过“地摊经济”获得基本救济与保障的可能,从而给予他们一定的缓冲空间,既可以避免走上“歧途”,又可能为未来的向上流动蓄力。

但必须认识到,当前电子商务日益发达,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压缩了摊位经营者的盈利空间。不过,在与线上购物不存在强竞争关系的一些领域,底层民众想要靠地摊经济获取一点“小利”的空间依然存在,但获小利容易,获大利难。

而政策出台后,实体店经营者的反映却是“哀鸿一片”。虽然“地摊经济”和实体店铺经济回应的是不同消费者或者消费者不同层次的诉求,但两者的消费对象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重合,因此两者在某些方面是一种竞争关系,而不是完全的相互补充关系,尤其对于竞争力并不高的店铺,再加上承担比较高的赋税和房租,实际上这种竞争也并不公平。虽然竞争关系有利于市场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消费品,但如果实体经营完全被“地摊经济”所替代,整体的商业生态有可能受到破坏。

“地摊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脏、乱、吵,对于周边城市居民的生活影响尤其大。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地摊经济”的发展,意味着城市管理成本的上升,同时也是对提高管理水平的一种考验,要做到既合规,又富有弹性并不容易。协调多部门的共同行动也一定程度上会促进管理结构的调整,要处理好摊贩、周边居民之间的关系,否则形成“群众斗群众”的恶性循环,就把“地摊经济”这本好经念坏了!

机遇大于挑战

“地摊经济”一出,互联网企业纷纷加入到助力的行列中。目前,多家互联网企业发布便利政策,从货源、资金、数字化等方面为室外经营从业者提供“大礼包”。

阿里1688发布“地摊经济”帮扶计划,提供超过700亿元的免息赊购,为超过3 000万摊主提供货源、数据、金融扶持、客户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微信支付面向平台所有使用面对面收款的微信支付小商家发布“全国小店烟火计划”,以数字化手段推动地摊经济升级;苏宁推出“夜逛合伙人”地摊夜市扶持计划,涵盖供给优品货源、申请免费冷链仓储服务、开放直播及社群平台、提供20亿夜市启动资金的低息扶持计划等方面。与此同时,京东发布“星星之火”地摊经济扶持计划,从供货、经营、就业三方面支持地摊和小店经营,预计将服务百万个便利店+百万家地摊,为超过500万人的就业提供供应链和服务支持。而在硬件方面,五菱一款支持摆摊的“五菱荣光售货车”,以及上海凤凰自行车都成为了关注热点。但他们只能说是搭了便车,增量经营。

值得关注的是,身处其中的企业如何转危为机才是关键,可以预见的是,“地摊经济”的复苏挑战不会更大。

首先,要转变观念,积极适应这种转变,拥抱变化。既要强化优势自信,比如实体店服务内容更丰富,而地摊产品更多是单一化品类;实体店更有品牌保证,所谓“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庙”,此外,卫生、售后、硬件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支持。

同时还要放下身段,在如何更加亲民上多多思考。比如很多五星级大酒店早就有了夜市、大排档,在疫情期间很多大饭庄也做起了盒饭,一些物美价廉、喜闻乐见的餐食已经和消费者见面,说明挖潜的空间很大。即使是产品线较长的一些服装品牌也可以以企业名义进驻地摊,走“小快灵”路线,既便民,又可以迅速了解市场反响。

其实不管是实体店,还是地摊,虽然方式不同,但核心还是服务,消费者看的还是性价比。

此前在疫情期间很多企业被迫做起了直播,即使是被认为不可能的房地产、旅游、汽车都在做,而且还由此改变了原有线下的经营思路。

比如有的企业的“云办公”改变了原有的组织架构,从原先层级分明的架构,变为线上随时拉人进工作小组,完成了组织扁平化的进化。同时还反向对线下门店进行改造,比如取消了收银台和货架,只留下展示台,将店铺变成直播间……只要积极应对,相信“地摊经济”也会对实体店的发展有所促进。

其实不管是实体店,还是地摊,虽然方式不同,但核心还是服务,消费者看的还是性价比。不管谁都要接受优胜劣汰的洗礼,消费者是乐见其成的,但前提是需要政府在管理上有“一盘棋”的思想,避免造成因人为阻碍而出现的不公平竞争。

猜你喜欢

夜市实体店经营
大观楼夜市掠影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网红”夜市
老天津卫的璀璨夜市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实体店转基因
实体店与电商,零和还是共赢?
“实体店+”,另一条开拓之路?
实体店的未来魅力无限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