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路径探究

2020-11-29张丽萍

科技传播 2020年14期
关键词:媒介群体素养

张丽萍,张 迪

融媒体的发展不仅是技术与技术的融合,更是人与技术的融合,它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接触世界的重要工具,为世界带来社会整体认知与思维方式的变革,成为人类前行的重要推力。与此伴生,媒介融合发展同时带来媒介信息环境问题不断:信息污染、网民诚信问题;信息垄断、媒体肆意捏造事实;信息侵犯,谣言四起;媒介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正反两方面的动力给我们带来了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丰富课题。

整合多年来全方位研究成果,我们为媒介素养给出的概念是:对媒介原理的认知水平,对媒介信息传播手段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媒介信息的接受、评估、利用等方面的能力,对媒介功能与价值的评判能力等。而媒介素养教育则在于通过教育使人们用正确的态度认识和使用媒介,帮助社会成员了解媒介相关内容,学会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媒介信息,并懂得利用媒介完成现实任务。融媒时代下,融媒体平台陆续发展,新媒介不断注入,新旧媒介融合愈发成熟,媒介素养内容不断扩展,这些都在无形中加重了教育任务。美国詹金斯教授将新媒介素养概括为11 种核心能力,更加凸显和强调了以意识、文化批判、新交往为主的参与交流媒介素养。由于融媒体辐射范围之广,使得媒介素养教育与培养从原来的新闻专业人才拓展到全部公民。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处在复杂的融媒环境中,居于媒介接触中心,如何接受媒介信息、处理媒介信息、转化媒介信息、生产媒介信息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点,媒介素养教育也成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大学生使用融媒体产生的新问题

要精准开展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首先应该了解大学生的现实状态,他们在融媒时代所存在的与媒介有关的问题。

1.1 信息通道狭窄

融媒时代,媒介融入生活,手机电脑等媒介已经完全参与到大学生的主要日常和学习生活中,使其获取信息变得更简便也更快速。大学生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习惯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沉浸在某一特定领域之中。媒介利用算法机制对用户的搜索记录和行为进行分析,并根据采集到的数据对用户进行画像,挖掘用户潜在需求,自动推送符合其需求的内容。然而接受过多相似内容会将他们桎梏在像蚕茧一样的茧房之中,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信息茧房”现象。大学生长期生活在信息茧房中,将自己与外部世界隔离,拒绝外部信息,阻塞信息流通,不但接受信息有限,还容易使人产生过度自信、盲目崇拜、心地狭隘等不良心理与情绪,将自己的偏见执拗地奉为真理,排斥或反对其他观点介入,一旦获得其他同伴的认同后极易产生极端思想。这种极端思想集中体现在其看待事物的观点上。更严重的是,如果其个人诉求不能得到满足或者事件发展与其所思所想有出入,便有可能导致一些危害社会和自身的行为发生,例如网络暴力和杀人等,这些极端行为的产生大多都是由偏执思维导致的。

1.2 自我思考及思辨能力降低

大学生活是大多数大学生进入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形成社会人格的重要时期,是还不够成熟的群体与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对接的重要端口,而对接手段与介质除了正规的课堂教育之外,就是他们面对的各种媒介。进入融媒时代后,媒介传播速度加快,传播范围扩大,或真或假的信息都围绕在人们身边,为碎片化阅读的盛行提供了便利条件。大学生用电子媒介阅读的时间远超过纸质媒介,为了利用碎片时间获取过多的信息,对原本需要仔细阅读的内容或知识进行“提纯”,使其变得更加简易和轻薄。这种“提纯”方式破坏了一部作品或书籍原本的结构,也使值得深度阅读的书籍和知识失去关注度,长期依赖碎片化阅读,会致使大学生思考能力变差和思维碎片化,在面对长篇文献和书籍时失去兴趣,分散注意力,产生阅读惰性,放弃自我思考环节,习惯通过移动客户端搜索“干货”,而不是自己总结、梳理,无法建立完整系统的知识和学习体系。

1.3 群体内部及群体之间冲突增多

群体生活和接触占据了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融媒联网扩展了发言渠道,大学生可在网络媒介上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渠道的扩大也使在某些事件上持有相同意见或观点的受众聚集在一起,划分为一个个的小群体。群体内部的讨论可以使持有大众化观点的人获得更多支持,使原本就支持这一观点的人群更相信观点自身的正确性。因此原先大家支持的意见,讨论后会变得更受支持;而原本大家反对的意见,讨论过后反对的声音也更多,最终使群体内部的意见出现一方势力越来越强,另一方越来越弱的倾向,即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极化。而在这种群体氛围的影响下,大学生成员涉世不深,更易产生一定的偏执和过激行为。一旦群体内部有不同意见者出现,就会遭到群体内其他成员的声讨,甚至是言语攻击和网络暴力,致使发声者销声匿迹。如此循环,最终形成了强势意见认同者越来越多,弱势意见越来越弱的螺旋式过程,即我们所说的“沉默的螺旋”。而群体与群体之间由于兴趣观点各不相同,群际矛盾冲突也更为明显。以“2·27 事件”为例,即2020 年2 月27 日,肖战粉丝举报同人文作者和平台导致平台被封,进而引发同人及其他领域群体不满,最终致使肖战被抵制。此事看似是粉圈内部矛盾,但参与大多数以青少年大学生群体为主,导致多个领域冲突,甚至在部分融媒平台引发骂战,群际矛盾冲突越来越明显。

2 融媒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新路径导航

2.1 开设媒介素养教育通识课程

学校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战场,学校教育是对大学生快速提升媒介素养最有效也最重要的渠道,应充分发挥其教育主体的作用。大学生由高中进入大学,是从应试教育转入实用教育的起步阶段,面对这样一个完全开放的媒介世界,极易迷失在各种媒介创造的“拟态环境”之中。正如他们内心清楚媒介世界的本质只是一堆数据,却沉迷其中,甚至有人为了所谓的媒介世界不顾正常学业,选择逃课旷课一样。因而在大一阶段,开设全校性的媒介素养公共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从学校教育层面加强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从理论上提升学生对媒介的认知、使用以及评判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这种专业化的教育与培养,锻炼学生采集和辨别媒介信息真伪的能力,系统地为其讲解媒介素养相关知识,从理论的角度培养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筛选、感悟、质疑、评估和制作能力,使他们能够自如地驾驭自身所具备的媒介素养知识为自己服务,并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媒介价值观。各大高校可以采取试点的方法一步步推进课程设置,在传媒类院校开设公共必修课程,在综合类的院校以部分相关专业为主,开设选修课程,准许其他专业学生选读,强化媒介素养知识,再根据试点情况不断完善相关内容,最终全面推广,面向全国高校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建立完善系统的学科教育体系。

2.2 培养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者

术业有专攻,在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方面,可以聘用专门从事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培养相关方面的人才。对于大学生来说,教师的作用已经不仅仅是知识讲解这么简单,还起到引导学生辨别是非,培养逻辑思考以及判断能力的作用,而融媒时代的教师往往因各种原因忽略了媒介的发展和使用。各大院校可以成立专门媒介素养教育者机构,通过开展知识讲座、职业培训、公派交流、业内研讨等方式,使教育工作者了解新媒介素养相关内容,提高教师自身的媒介素养,以便在授课过程中自觉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工作。而在媒介素养教育课堂上,教师应善于利用融媒开展场景式等多元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外,关注学生思想动态,使大学生了解极端思想和群体极化的危险,培养其预判能力,对自身和群体行为产生的后果做出准确预判,主动避免群体极化事件的发生,注重维护和平衡观点多元化的舆论环境,避免使大学生陷入同质化信息所构成的回音室之中。

2.3 丰富社会实践摆脱“媒介依存”

在融媒时代,大学生自身要正确认识媒介的功能,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媒介信息,不断推陈出新的智媒电子产品,大学生要认清融媒介只是技术的发展,是大众用来理清世界、了解世界并且满足自身某种欲望或某种目的的手段,并不是生活的主宰,要避免被工具左右,而丰富的社会实践和活动将成为摆脱媒介依存的主要方法。从大学生个人来讲,要重视自身修养,树立自律意识。大学生需要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媒介资源,充分利用媒介资源丰富自我,有节制地与媒介接触,丰富个人的娱乐活动;积极参加课程外的“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活动,让生活变得充实;努力通过融媒体之外的方式转换思维定式,注重思考,避免思维僵化。注重在现实社会中开展人际交往,积极融入现实社会,将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从网络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将自己的生活重心转移到现实环境中。要加强自律意识,避免被手机等融媒体的娱乐功能吸引,积极利用融媒体进行专注学习。目前Timing,番茄ToDo等学习类软件都设立了网络自习室、限时学习以及强制锁屏装置,均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学生对于手机依赖的作用。

3 结语

融媒体是一个变动不居的媒介形态,由于融媒体的传播信息的特殊性,大学生在使用和接触融媒体时会产生自我思考及思辨能力降低、偏执性增强、群体冲突升级、媒介依赖过度等新问题。面对这些变化,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个人都应该从各自角度出发,寻找新的媒介素养路径,坚持提升媒介素养,清醒把握媒介路径,善于利用多种媒介元素,以定力和努力,适应融媒时代的变化。

猜你喜欢

媒介群体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