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辑应用网络时须注意的问题

2020-11-29张艳艳

科技传播 2020年14期
关键词:选题微信信息

张艳艳

信息化时代,网络已经渗透到广播、电视、报纸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编辑无论是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策划选题、组织稿件以及与受众的互动都离不开网络。不断加快加深的媒体融合,也迫使编辑掌握更多的网络综合运用能力。运用好网络对做好编辑工作有着极其巨大的作用。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报纸和电视编辑工作实践,觉得编辑在运用网络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要注意应用方法的多样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媒体间的不断融合,对编辑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传统的文字功底、编辑技巧、新闻敏感度等等之外,对网络的综合运用能力也已经成为衡量编辑业务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编辑除了应熟练掌握多种网络实用技术之外,还应注意不断提高对网络的综合应用能力。比如,编辑在策划选题时,可以先从网络上搜集相关资料,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激发灵感,让自己的选题内容更丰满,形式更新颖。也可以把相关要求发表在网络上,由众网友参与策划和制订。这需要编辑具备熟练的网络信息收集和过滤、整理能力。如果是一个比较大的需要众多参与者的选题,编辑则可以把定好的选题以帖子的形式发布在相关的社区、论坛、部落或微信群里,打破地域限制、人员限制,让众网友来共同参与。这些参与者的作品,可以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通过网络方便、及时地传送给编辑,由编辑根据需要进行取舍后,再把有关情况通过QQ、微信等即时聊天工具或电子邮件反馈给参与者,双方可以通过网络视频进行“面对面”的在线沟通,既方便又快捷,真有“天涯若比邻”的感觉。待选题完成后,编辑又可以把它发送到微博、微信公众号和客户端上,让更多的人一睹庐山真面目。这样做,既增加了受众的黏性,又扩大了媒体自身的影响力,提高知名度,增加了信息传播渠道。

2018 年,平顶山市广播电视台开展了“建言献策 出彩鹰城”活动,平顶山新闻综合频道《直播平顶山》栏目积极开设《建言献策 出彩鹰城》专栏,编辑除编发记者现场采访的市民建言献策视频之外,还通过《直播平顶山》微信公众号、《平顶山广播电视台》微信公众号、平顶山信息网、记者朋友圈发布征求建言的信息,发布成品节目视频,吸引了大批网友参与。节目融合了记者采访、市民手机拍摄内容等等,日阅读量平均在5 000 人次以上,每期专栏点赞数在1 000 左右。不少热心观众纷纷在公众号和记者朋友圈中留言,对平顶山的交通、医疗、教育、城市布局、城市管理、人才引进等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为市委、市政府倾听民意、制定决策提高了参考。该活动取得极为不错的传播效果。

2 要注意所选稿件的导向性

网络是一个自由开放的信息平台。网络空间的自由能使网络成为普通人针对时政或其他敏感、重要问题发表自由、公开言论的场所,也能使其成为别有用心之人造谣生事、攻击他人,损害他人人格、名誉的跳板[1]。信息发布者具有很大的自由性、随意性和隐蔽性。

从网站这一方面来说,由于监管缺失等原因,包括一些门户网站在内,都存在许多色情、暴力、迷信等等的不良内容,各种为赚人眼球、提高点击率的内容充斥其间,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作为正规的新闻媒体,编辑在选稿时一定要严格遵循相关规定,时刻牢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且不可为了收视率、阅读量而放松选稿要求。

3 要多方查证,力保信息真实性

网络信息发布者因自身修养、学识等条件所限,他所传达的信息并不都是正确无误,需要编辑在选择过程中,时时留心,篇篇留意,处处推敲,多多查证。笔者在一篇介绍秦朝知识的网文中看到说:秦始皇死于公元210 年。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秦朝的统治时间为公元前221 年至公元前206 年,秦始皇怎么会死在公元后?因为发布者的粗心,在210 年前面少写了一个“前”字,让秦始皇整整晚死了420 年。这样的信息岂不是误人子弟,害人匪浅吗?

要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就要求编辑努力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业务素质,积极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想“不畏浮云遮望眼”,就只能“自缘身在最高层”。

需要说明的是,编辑在选稿时,也要善用网络查阅资料的便利,对信息进行交叉求证。但编辑对信息的把关,不应只停留在字词句等这些技术性差错上,还要注意甄别信息本身的真伪。

信息化时代,信息发布的操作方式越来越简便和多样化,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是发言人,这也为别有用心者散布谣言提供了方便。一些“高明”的网络谣言往往以新闻报道的形式来伪装,甚至盗用传统媒体的名义,并力求“逼真”,令人中招。编辑在做报道选择时一定要擦亮眼睛,对每一篇报道都要怀有质疑之心,不断核实,尽最大努力来展现客观和真实。

近年来,各种反转新闻不断出现,如:2017 年榆林孕妇坠楼事件,2018 年“乐清男孩”事件,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2019 年的英国“冷冻货柜车案”,山东女快递员下跪事件,淘宝店家“果小云”被网红“薅羊毛”事件,等等,都在网络和传统媒体上产生较大影响。前一秒你还坚信不疑,下一秒则可能完全变了模样。

编辑在编发这类稿件时,一定不能为了争夺时效性和关注度、影响力,而盲目跟风、偏听偏信。即使说反转新闻不是假新闻,但是媒体人职责的失守、公众的求异心理终将会造成新闻报道的失实,过激言论仍然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混乱和恐慌,这在警示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真实仍应该是新闻的生命[2]。

为了确保新闻真实性,编辑们应提高责任心和业务素质,遵守新闻宣传纪律,面对突发新闻、重要新闻更要严格把关,细心求证,让“新闻飞一会儿”,及时发现疑点,切断假新闻的传播途径。对一家媒体来说,如果发生假新闻或报道内容严重失实的情况,都会影响媒体公信力,损害社会信任机制,即便最后真相得以大白,但信任已经缺失,对受众、对媒体自身都是莫大的伤害。

4 要注意稿件的时效性

网络往往把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放在首位,因参与者的众多和无处不在,它打破了信息发布上的时间限制和地域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发布,它的发布时间可以以分、秒计。而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由于出版和播发条件的的限制,信息发布周期往往以天计、以周计。编辑在利用网络选稿时就要注意时效性问题。对于一些连续性的新闻事件的报道,编辑必须时时留意事件的进展,随时调整报道策略,尽可能地把最新的信息传播给受众。

需要提醒的是,编辑们在网络上选稿时,有时候会忽视对新闻时间的把握。以“百度”搜索为例,我们在运用时,可能把网页快照下面的时间想当然地理解为该信息的发布时间,一些陈谷子烂芝麻就在这种疏忽下被重新端上了桌面。这类错误还会出现在不同网站对文章的转载中。有些陈年旧闻甚至也会经历几年后,改头换面重新泛起。编辑在选稿时要多比较、多查证才是。

5 要避免对网络的过度依赖性

网络在编辑工作中的渗透,让有些编辑对它的依赖发展到没有网络就无法工作的地步。笔者认为,编辑对网络的应用要奉行“拿来主义”,凡是与编辑工作有用的各种有益的信息以及利用方式,只要合法、合理,都可以为我所用。但在利用时,既要将网络传递信息的海量、快捷、互动等特点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也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在新闻广度、深度等方面的报道优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把网络上的信息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分析和挖掘,利用自己扎实的编辑功底、敏锐的分析能力、高超的综合能力,编发出有广度、有深度、有力度的作品来,坚决不做网络信息的搬运工。

总之,网络时代的编辑人员,应该是既具有较高的新闻素质,又是掌握电脑和网络新技术应用的复合型人才。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新技术和媒体融合,编辑要随时充电,让自己如同一台电脑,不断地更新系统,“联网”学习,练就使用网络的十八般武艺,成为媒体转型和融合的弄潮儿。

猜你喜欢

选题微信信息
谈诗词的选题
订阅信息
微信
微信
微信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