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黎族织锦植物染技艺探究

2020-11-29邓喜洪

纺织报告 2020年6期
关键词:织锦黎族纱线

邓喜洪

(海口经济学院 新丝路时尚·体育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

黎族织锦为海南黎族的民间织锦,是黎族先民以棉麻等天然纤维材料,通过纺、染、织、绣传统技艺织造而成的,至今已有三千余年历史,被学界称为中国纺织史的“活化石”。其色彩瑰丽,质地柔和,巧夺天工,“黎锦光辉艳若云”就是古人对黎族妇女造织锦发自内心的赞美和惊叹。黎族妇女聪颖能干,勤劳善创,织造了种类繁多的黎锦式样:上衣、筒裙、龙被、床单、挂包、头帽和腰带等。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受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冲击,黎族传统纺、染、织、绣已处于濒危境地,其技艺的传承和应用迫在眉睫。

植物染是指将从自然界的花、草、树木的茎、叶、果实、种子、皮、根中提取的色素作为染料,对被染物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1]。黎族织锦植物染是指黎族人在织锦制作前,对制作织锦的原材料纱线进行植物染色的技法。

1 黎族织锦植物染色种类

1.1 染蓝

蓝色是黎族织锦中较常用的颜色,依据色彩倾向的程度,可划分为深蓝、宝石蓝、钴蓝、群青、湖蓝、灰蓝等6种颜色。其中,深蓝一般作为底色,宝石蓝、钴蓝、群青、湖蓝、灰蓝常用作纹样色,湖蓝运用较少,一般起画龙点睛的效果。

纵览中国染织发展史,染蓝技术一直是我国较为成熟的染色技术,至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染蓝植物有蓼蓝、马蓝、木蓝、吴蓝和松蓝等。黎族妇女通常用马蓝和木蓝作为染蓝的主要原料,常种植于自家房前屋后,方便摘取,现在在东方市东河镇黎锦生产基地有大片的种植。

黎族先民发明了一种特别的染蓝技法——造靛法,具体流程:将采摘好的茎和叶片放入染缸,倒入适量清水将其全部浸没,并在太阳底下暴晒约一周,直至染缸中的茎叶充分腐烂发酵。此时,染缸内的浸泡液慢慢由黄绿色变成深蓝色,剔去浸泡液中的杂质;加入一定的草木灰或石灰水,用搅棒在缸内反复搅拌,直至缸内液体混合均匀;放置数天待其沉淀,待缸内混合物分离成清水和沉淀物两种不同形态的物质时,将水倒出;加入含有多种矿物质元素的石灰水和富含甲醇的米酒,沉淀物及石灰水和酒精的比例为1∶206,石灰水具有提高染物亮度和固色的效果,米酒中的甲醇溶液能稀释染料,增强染料的渗透性,使被染物入染均匀,染出的棉线色彩绚丽,鲜艳生动;放置6天后待其再次发酵,造靛流程结束。

1.2 染红

红色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百姓偏爱的颜色,象征着喜庆、幸福和热情。在黎族织锦中,红色表示尊严、权力,亦可赶恶挡魔,谓之仙人之色[2]。红色主要用于图案装饰,较深的褐红多用来饰边,是黎族织锦中运用较多的颜色。

海南染红原料主要有枪刀药、锥木、苏木等植物。大多数黎族妇女用苏木染红,流程为:到野外采集苏木,用刀具将其砍成若干小薄片,置入锅内熬煮约1~2 h,放入少许螺石灰,苏木内含苏枋隐色素,在空气中快速氧化为苏木红素,在滚腾的热水中苏木红素迅速溶解,析出红色素,当锅内液体达到一定浓度时,投入棉线,并不时翻转棉线,待棉线染色均匀后,再浸泡30 min,随后将纱线取出晾晒,晒干后的纱线变为橘红色,要想达到大红的效果,需将染后的纱线再次投入原锅内熬煮2天。当在锅内熬煮7天后,纱线颜色转为深红,熬煮10天后,纱线转为紫红。为使染出的纱线均匀光滑,色泽艳丽,经久耐用,黎族先民一般会在染液中添加水牛皮,起润滑、软糯、固色的作用。

1.3 染黑

黎族人自古以来便崇尚黑色,黑色有吉祥、庄重和永久之意,黎族先民认为其能驱邪逐妖,护佑家人,是黎族织锦中应用非常广泛的颜色。黑色在黎族织锦中主要用作底色,起定调设底的作用。

黎族先民智慧果敢,勇于尝试,乌墨、厚皮树、银柴都是染黑的原料。在染黑的技艺上,除了熬煮的染色技法,还应用了媒染法,染色过程:剥下在野外采集到的乌墨表皮,分成若干小片,置入陶锅内,烧大火熬煮;待1.5 h后,投入适量螺石灰(染液与螺石灰的比例为33∶1),用搅棒不断搅动锅内染液,直至锅内材料混合均匀;将白色纱线放入锅内继续搅拌,加入一个芒果核一起熬煮,锅内纱线的颜色逐渐由浅变深;1 h后,取出纱线,此时纱线未尽黑,再将其放置在黑色的稻田污泥中,在稻田的污泥里反复揉搓,使纱线与污泥混合;将混合后的纱线放在稻田里沤发,约0.5~1.5 h,直至纱线完全变黑。取出纱线,洗净污泥,此时,纱线已完全呈乌黑的状态。

1.4 染黄

黄色在黎人中象征男性的勇猛刚毅、精力充沛和英俊健硕。在黎族织锦,黄色常用来绣动植物纹样,还用于区分纹样、内部点缀及饰边。

染黄技艺是黎族染色程序中较为简单的一种,染黄原来是用姜黄、黄连等植物。以姜黄为原料是黎族妇女普遍掌握的染黄技艺。旧历年底是采集姜黄最好的时间,此时,姜黄已成熟,叶茎发达,汁多色浓。在正式染色时,黎族妇女取其地下茎块,去皮后切成块,将之清洗干净放入石锅中用木杵捣碎;随即,将捣碎的姜黄放入陶锅,加适量水,起火熬煮,待姜黄素慢慢析出后熄火,去除锅内姜渣,放入待染纱线,浸泡约50 min后用竹竿挑起并置于太阳下暴晒,晒干后的棉线将蜕变为饱和度非常高的明黄。若要将纱线染成土黄色,上述染色流程不变,只需将染好的纱线在阴暗的天气晾干,即可达到预期效果。

1.5 染绿

黎族人认为绿色是生命之色,可以滋养万物,哺育苍生。为表达黎族百姓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感恩,黎族妇女会用绿色纱线在织锦上绣人物、飞禽走兽、鱼虾、花卉等图案。在一幅杞方言人纹织锦上,位于织锦下端的神纹用大红色绣,右侧大力神纹就是用翠绿色绣的,凸显出强烈的视觉效果。

染绿技法较简单,该技法无需起火熬煮,只需将采摘好的谷木茎叶清洗后捣碎,再加些许清水并反复搅拌,待均匀后放入纱线,并不断揉搓,揉搓时需观察纱线上色是否均匀,待纱线完全上色后取出,抖落纱线上的残渣(叶子碎末),将纱线放在室外晾干即可;如果想染深绿色,可重复以上步骤,直到达到满意的效果。

2 黎族织锦植物染色工具

2.1 陶锅

陶锅是黎族植物染的主要工具,双耳外形,口沿略宽并向外翻卷,造型优美,曲线流畅,其腹部稍鼓,腹部以下则慢慢往里收,底部平坦。陶锅主要用于浸泡染料和盛放染液,还可以作为盛石灰水和火灰水等媒染剂的容器。陶锅在黎族五大方言区均有分布,陶锅不仅有染色作用,还兼具炊煮功能。

2.2 陶釜

陶釜与陶锅功能相似,主要用于浸泡制作染料的植物和盛放染液,陶釜在口沿两侧没有双耳,口有唇缘,微微外卷,腹部稍鼓、圆底。其圆形底部且向外凸出的形制,与新石器时代中期普遍出现的圆底陶器一脉相承。

2.3 陶染缸

陶染缸主要用于制作染料,黎族染蓝技法——造靛法就是以陶染缸作为染蓝的主要器具。陶染缸分为宽口和窄口两种,口沿均有唇缘,宽口口径较大,直径为34~38 cm,窄口口径小很多,直径为12~16 cm。两种缸造型除入口处有明显区别,腹部以下相似:口沿以下渐鼓,至腹部时直径最大,再往下逐渐收敛,缸底则向内微微凸起,这样的设计可以减少缸内压力,避免缸底与地面直接接触使其破裂。染缸一般有配套木盖,起密封、遮阳及挡灰的功用。

2.4 木臼与木杵

除陶制染色器物之外,木臼与木杵等木制染色工具在黎族织锦植物染中亦有广泛使用,该类工具主要用于捣碎谷木、姜黄和黄连等染绿、染黄原料。木臼呈圆柱形状,口沿较宽,其尺寸没有统一标准,主要根据使用者的需要来制作。口沿通常直径为26.0~38.0 cm,腰部略收,直径一般为18.0~32.0 cm,至底部渐次加宽,直径22.0~36.0 cm。木杵亦呈圆柱造型,中部细,周长约为两端的一半,以利操作者用力,长120.0~136.0 cm,两端直径为6.0~8.0 cm,中间周长为10.0~13.8 cm,一般选用芒果树或荔枝树的芯材制作而成,优点是具有极好的黏性,并坚固耐用。

2.5 竹制喇叭口舂搅棒

该工具用于搅拌沤制的蓝靛液和石灰水,使之均匀。其形制为长108.0 cm,喇叭口部分长13.0 cm,直径11.7 cm,竹杆直径3.4 cm,该工具的原材料为黎族山上田野间的竹子[3]。

2.6 三角灶

三角灶又称三角炉灶,是由3块石头搭建而成的,分别指的是爷爷石、奶奶石和客人石,隐喻黎族家屋社会中重要的亲属关系和地域社会网络。三角灶主要用于架锅炊煮染液。

黎族染色技艺除上述主要工具外,还包括石臼、石杵、塑料盆、钩刀、圆形铁箅子、簸箕和竹杆等工具,部分工具功能相近,如石臼、石杵等工具与木臼、木杵功用几乎一样,主要用于捣碎染色原料。不同的是石臼还可作为生活器具,而木臼、木杵在一些地区举行重大仪式时,作为伴奏乐器使用。圆形铁箅子主要用于搁置铁锅。

3 黎族织锦植物染的价值

黎族织锦植物染技术精湛,方法独特,体现了黎族人民非凡的智慧和创新精神,对于当下的科技革命而言具有重大价值。

3.1 历史文化价值

黎族植物染技艺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悠久,对于研究我国植物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黎族并染技艺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夹染、蜡染和扎染等染色技法,其先染后织的扎经染色技法在中国染织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3.2 生态环保价值

取材天然是植物染的主要特色黎族植物染技艺不仅原材料为天然植物的根、茎、叶、果、种子等部位,其使用的煤染剂米酒、草木灰、泥土和海螺灰等也对自然无害,染色工具为陶竹木所制作的器物,材料均来自自然界。

染色过程不会污染环境,对人体也不会造成伤害,天然环保的原料有安心养神的功效,有益身心健康,对现代社会来说具有生态环保作用。

3.3 科学探究价值

黎族染蓝程序中加入草木灰和石灰水等碱性物质是为了中和蓝靛染液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靛白,而靛白呈弱酸性,会引起染液的不稳定,不适用于染棉、麻等植物纤维,通过加入碱性物质,可以弥补染蓝染液的不足。此染色技法对于深入研究黎族织锦染色技法具有关键作用,尤其是其染色性能稳定,丰富了色彩品种,增强了色彩饱和度,卓越的染色性能值得当下染色技术人员认真研究并加以利用。

3.4 经济发展价值

黎族织锦植物染技艺是黎锦整个制作的核心环节,科学、环保、绿色的制作方法是黎锦制作最具技术含量的部分。随着海南自由贸易区、贸易港建设的深入推进,绿色、环保、无污染等标签被提到更加重要的地位;伴随海南自由贸易区、贸易港经济发展和科技革新,黎族织锦技术将广泛应用于时尚、食品和医药等行业,对助推海南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3.5 情感寄托价值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是黎族先民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技艺,黎族织锦植物染技艺的传承主要是靠母女间心口相传,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艺的改进和传播,甚至导致技艺濒临失传。黎族织锦植物染是一辈又一辈黎族儿女经过无数次科学实验、创新研发的智慧结晶,寄托了黎族人民对先辈无尽的思念和血浓于水的情感。

4 结语

黎族植物染色技艺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曾经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向世界人民展示了黎族儿女杰出的染色技术,同时,也反映了黎族人民非凡的智慧和勤奋善创的实干精神。深入挖掘黎族植物染色技艺,对探究我国植物染色技术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对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融合,建立文化自信具有重大意义。

猜你喜欢

织锦黎族纱线
黎族小伙闯“深海”
影响纱线毛羽试验结果主要因素探讨
棉本色纱线密度测试参数分析与探讨
瑶族织锦
基于哈密顿原理轴向运动纱线的振动特性研究
《黎族母亲》等
西兰卡普:土家族的织锦与史诗
传承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人生的纱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