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如何讲好新闻故事
2020-11-29万雪松
万雪松
1 优质新闻故事的稀缺性分析
众多的新闻从业者在入职过程中,几乎都听过“看在老天爷的份上,给我讲一个故事,并让它富有趣味性。”但很遗憾,由于社交媒体的快速崛起与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与途径,但高质量的新闻故事生产却出现了阻滞现象,使得一个优质完整的好故事显得格外稀缺。
由于大众传媒从业者面临事业上的失落,在新技术的支撑下,人类传播生态实现了重构,新闻传播的大规模业务时代已经到来,人们对于动态性碎片化的信息需求仅靠社交媒体就能得到满足。信息消费场景的移动化和碎片化的趋势愈加明显,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最短时间并以高效的方式获得信息。
互联网推出的碎片化信息,都希望受众将其纳入先验性场景,技术运营既不愿意、也无法为读者提供生动、完整的长故事,或许可以理解,过于完整的故事,会压缩某种想象空间。进行信息选择,受众对于认知捷径有着很强的偏向性,其接受偏误引导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正因为这样,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以便各个技术平台不断推出碎片化内容。目前,社交媒体上,普通用户及相关团队推出的“段子秀”“个人秀”等,获取了大量的移动端流量,使得受众的注意力发生转移。
在信息爆炸时代,新闻从业者对于“客里空”新闻的批判,逐渐被“书房记者”的警惕所取代。其中,“客里空”指的是善于信口开河、提供虚假新闻;而“书房记者”则显得更加伪装,“科学性”更强。通过互联网,几乎能够获取各种类型的信息,不仅有地震、爆炸以及其他各种特大突发事件,而且其他信息可以借助于外围获取信息,不必动用人力与物力等资源去现场,只需要具备整合信息的能力就足矣。但新闻故事的讲述切不可复制此法。可能整合的故事好看,但并非就是优质新闻故事。
2 融媒体时代讲好新闻故事的措施与建议
2.1 树立抵达为天职的新闻意识
为了博取受众信任,大众媒体一直都在努力的道路上行进着,但在进行自身与受众定位时,时常会偏离正确方向。最初,大众媒体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进行新闻传授,而目前,迫于生存压力,市场类媒体都将受众作为最宝贵的资源,都无法发现受众价值。面临互联网的冲击,必须以冷静的姿态进行审视,运用互联网思维,对受众需求予以重视,摒弃枯燥晦涩,向受众讲述他们喜闻乐见的故事,而非简单的迎合,这样既能充分尊重受众,又能获得他们的认可。
作为新闻生产的媒体人,应树立工匠精神,时刻保持敬畏之心,重视新闻事实,不断提高新闻传播力。为了讲好新闻故事,必须守住新闻专业主义的底线,及时赶赴现场,找寻新闻细节,将最真实的体现传递给受众。只有心存敬畏,才会小心谨慎,如履薄冰,以一丝不苟的心态进行新闻探求,不要有投机取巧的心态,杜绝哗众取宠。
树立抵达为天职的意思,既要做到人到腿到,还要保证心与意的及时抵达。要讲好故事,不仅要注意技巧性,还要透过新闻表面不断挖掘背后的情景,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找寻真相。细节是故事的关键环节,有细节,就会有“故事”,细节就是一部分情节,参与到故事之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好新闻无一不是依靠真实感人的细节,特别是最能打动人的地方。
2.2 利用数据新闻讲好新闻故事
第一,深挖数据。数据新闻是在大体量数据运算基础上获得的规律与逻辑关系,新闻没有数据的支撑就显得毫无意义。缺乏足够的体量,客观真实性难以保证的数据没有新闻价值。所以,数据新闻的基础在于数据。进入大数据时代,掌握数据,就意味着掌握主动权。网络巨头是获取数据的首选渠道,而政府公布的数据也随之增加,方便了新闻媒体获取资料。数据虽然不会撒谎,但必须严格把控数据的来源和渠道。数据新闻就是挖掘数据隐藏的信息,在分析数据时,应促进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加强数据整合,建立数据间的联系。
第二,找准叙事角度。无论是数据分析技术,还是数据可视化呈现,都是依靠真实论据为新闻提供服务,在新闻叙事中,加强大数据的应用,更能让受众对新闻信息信服,所以就要科学把握叙事空间与角度,提升故事性。选择恰当的叙事角度,可以对受众产生吸引力,让其进行数据解读,提升传播效果。比如说在2016年春节前夕,央视新闻发布了《数据里的春节国民大迁徙》,依托腾讯的用户数据,了解春节全国民众的活动图,并获得“北京离城的十大城市”等,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相比较而言,“食盐专营”由于选择了不当的叙事角度,导致其微博转载率不高。
第三,加强可视化设计创新。可视化能够使数据化繁为简,将数据错综复杂的关系展示出来。对新闻进行可视化操作,是为了使新闻的可读性增加,并通过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受众讲故事。一般的可视化新闻会运用信息图、照片墙、动静态图以及视频等手段,而对数据新闻来说,讲故事的形式有多种,如数据地图、时间轴以及气泡图等,可以在网络页面设计过程中加强数据新闻的设计,通过设计感的平台对数据新闻进行展示,提升用户体验。
2.3 充分利用融媒体技术手段
对新闻媒体来说,运用融媒体技术进行转型是获得受众注意力的有效方式,从而讲好新闻故事。传统大众媒体应当着力消除媒体形态转换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并从技术层面找寻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2014年,由纽约时报推出的《雪崩》是媒介融合的典范,整个作品由6段扣人心弦的细节组成,内容制作不再仅仅是对纸媒信息进行文字图片视频拼盘复制,而是各种媒介的有效融合。作为一名融媒体时代的记者编辑,应当致力于推动媒体融合转型,运用图文、动画、视频、直播以及VR等技术进行新闻报道,使新闻报道集多种媒介形式于一身,这应成为记者编辑的工作日常。
如今,各大平面媒体都向视频内容生产领域进军,新京报推出的多项新闻视频,如“我们视频”“动新闻”等,早已不是锦上添花之作,而逐渐发展成为日常生产的重要环节。日常新闻报道逐渐由二维平面向三维空间拓展,采集一次新闻素材,能够进行多次生产,并实现全平台传播,使新闻素材得以最大化利用。对于“动新闻”而言,主要运用二维动画进行政策解读,晦涩难懂的政策转变成了新闻动画产品,受众接受也就容易得多,进一步说明,新技术为新闻从业者带来一项福利。
2.4 践行工匠精神,保证新闻表现力
一是好作品要善于讲故事。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好故事必须有气度、高度和温度,把握当下,立足现实,使中国特色与精神得到充分展现。好故事必须体现出人文追求,做到“眼中有事,笔下有人”;努力实现情理交融,实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好故事要抓住细节,能够发现与积累细节,科学构思,合理运用。大胆设置悬念,科学编排新闻要素,使故事更加具有曲折性与情节性。好故事还要注重报道手段与方法创新,从平民的角度,运用生活化的语言,将故事呈现在受众面前。
二是把握新闻传播规律。各类作品,包括电视、广播、网络及媒体融合等作品,应当守正出新,扬长避短,使各自特点得以有效发挥。比如说,广播电视有时间限制,在主要新闻要素介绍完后,应紧扣主题,及时入题,保证不拖沓,清晰明了。再如,广播电视报道的优势在于人物同期声,这是新闻的“直接引语”,能够使新闻的可信度与兴趣度得以增加,利用新闻人物观点与意见评价新闻的意义。
三是不断改进工作方法。要务实选题,对难点不回避,报道方式要亲民化,要有人民情怀,不随意拔高。面临较多的“同题作文”同台竞技,融媒体时代表现更加明显,就必须追求报道内容、角度、形态以及表达方式的新颖,才能使作品“与众不同”,吸引受众广泛关注。
3 结束语
总之,在不同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广大新闻媒体工作者必须始终保持新闻敏感性,践行“以抵达为天职”的新闻工作理念,树立工匠精神铸就“新闻重器”的工作意识,不断增强自身“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加强对媒体融合技术的应用,进而以更动听、更接地气、更有表现力的方式讲好新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