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式田野洞察新生代农民工“生活世界”
——评《数字边际人:新生代农民工的手机使用和社会认同》
2020-11-29郭月
郭 月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城乡二元模式,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繁华都市与落后农村并存,在“推拉”理论的作用下,中国整体社会早已呈现出城镇化的局面,农村大量劳动力从乡村往城市迁徙,这些剩余劳动力被称为“农民工”,他们背井离乡,很少参与城市社会中的精神文化活动,也不会与城市形成过多的互动关系。
在现今阶段,以经济收入为主要动机,最终回归土地的老一代打工者逐渐退出,追求发展机遇与能力提升的新生代农民工陆续进入,中国城市建设中由此涌入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即“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憧憬城市文化,渴望真正变成城市一份子并得到认同,但是他们也位于城乡之间的“边际”,同农村的生活模式格格不入,但又在城市中难以找到归属感,出现了认同危机。
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袁潇博士这本著作以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为调研对象,探索他们在建构社会认同过程中,手机媒体如何成为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与现实有效路径,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的建构提出政策思考与对策建议,对市民化进程研究、城乡社会统筹发展研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此著作之所以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研究成果,是源自各方面都卓有成效的工作,如晨钟暮鼓一般,消除了笔者在研究中的迷惘与困境,呈现了一个精彩绝伦的学术世界,现将感悟分述如下:
1 遍览群书精选文献以筑牢根基
选择此研究论题,了解当今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状况也为其一,而对这些现状进行梳理分析、提炼归纳、寻根究底则是重中之重,同时对其相关的经济技术、国家政治、文化发展、社会变迁的知识也需要通晓。此研究对城乡融合及社会认同、利益表达与媒介素养、文化消费及日常生活等进行了大量理论解读,可见在研究过程中的阅读、选择文献的工作量是极为繁重的。正是因为有着丰富理论支撑,作者对当今信息时代大环境才能有准确把握。目前中国已成长为全球最大且最具有活力的移动通信市场。正如保罗·莱文森在《手机》一书中指出,手机是一场超越电脑和网络的前所未有的革命;手机把我们送回大自然,使我们恢复同时说话和走路的天性[1]。汉斯·格斯尔将手机从技术层面剥离,将其作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2]。众多的参考文献证明了手机媒体的发展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众多创新性的影响,将手机使用作为本书研究参考维度,有着充足理论支撑,具有严谨性与科学性。
2 开拓研究清晰详实于价值传递
农民工问题一直聚集了政府及各界人士的眼光,是社会备受关注的议题。近年学者们对农民工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丰厚硕果,但是意识与行为研究在当今理论界涉及较少。此书研究对象为新生代农民工,此研究基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群体已经根据自身需求逐渐分化的国情,考虑到不同年龄段的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期待值、在媒介社会的卷入度,是对此群体已有研究成果的丰富,也是对城市化中的社会认同研究进一步的开拓。
此外,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溯源,对于社会认同、技术建构论等理论进行了清晰、详实的阐释,并使用切实生动的调研案例论证,呈现出一个个新生代农民工的真实生活,加深对现今农民工的城市生活的思考。在此著作中阿杰是我感触最深的一个农民工,他事无巨细的向作者介绍了城中村“云西村”个中情况,在作者记录跟随阿杰来到城中村“云西村”的所见所闻中,可以清楚地发现当今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对手机与信息技术有着广泛而深切的需求,数字意义上的城乡区隔的局面已经被打破,使得“城市中的村落”不会成为封闭的“信息孤岛”,就像学者方晓红提出的“对社会热点与都市文化的关注与趋同,构建了与城市平等对话的平台,加快了其自身身份转型”[3],农民工凭借小小的手机就可以进行自我赋权,同城市共联。
3 创新研究方法真实具体于田野调查
先前的农民工研究以量化研究为主,注重数据分析,以手机使用数据为例,通过通话频率、聊天内容、使用时长等量化数据来看手机使用行为,而此著作选择了质化研究方法,从研究对象具体的生活实践入手,描绘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真实又具体的工作、生活及观念逻辑,倾听其真实想法、心理活动,归纳其实践中的行为特点,又通过田野调查,探究农民工手机使用情况的改变和社会认同的构建过程。
该著作可以说契合了“韦伯式的研究”的思路,第一步,始于了解社会演员解释他们自己的“生命世界”,也就是人类学家格尔兹说的“在地知识”(local knowledge)、现象学家伯格说的“相关结构”(relevance structure),以及英国文化研究巨擘威廉斯说的“过往和活生生的经验”(lived and living experience)。第二步,学者将主观方面解释客观化,通过使用洞察力和概括力并举的学术研究概念,帮助企业社会主要演员在一个更加广阔的脉络下,重释“生活以及世界”的意义,现象学将这一方法命名为“类型化”(typification)[4]。此著作研究过程中着重采用了深度访谈法、实地观察法、虚拟民族志的研究方法[5]。其中虚拟民族志方法带给了笔者很大惊喜,在之前笔者所经历的社会调研中,并未曾考虑过建立一种长久连接的方式,因而获得的数据带有时间属性、条件属性,反而其中的“虚拟民族志”研究搭建于一种友好关系模式,研究对象更具有主动倾诉的意愿,对于展现个人的“生活志”保持悦纳的态度,所获得结果很可能是出人意料却客观真实的,这种方法在研究中将是一种很好的工具。
4 打造共情搭建信任以实施调研
当首次翻开这本书时,可能会感到惊喜甚至震撼,本以为是一本充满理论研究的书目却在打开时发现其充满了小字标注的农民工的话语。直接真实却又朴素温暖的话语却是农民工对扩展自己社会资本的期许和寻找自己在城市中的身份认同的体现。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工厂女工小雨,从作者对其首次访谈被屏蔽朋友圈,到熟悉后朋友圈开放,体现的是作者田野调查逐渐深化搭建起信任桥梁的过程。以小雨为代表的新生代农民工虽然有在城市中获得认同的意愿,但是由于长时间城乡二元结构与农民工身份制度的阻碍,他们谈及自己的户籍身份时会较敏感,容易产生被剥夺感。工厂女工小雨选择对自己隐私生活进行保护这一点其实并不意外,但在经历同调查者多次交流之后,逐渐敞开心扉,竟连走错包间的糗事都选择娓娓道来,这个转变可谓令人惊喜,一些工人拉作者为家中萌娃点赞的故事,更是体现新生代农民工对调研者的肯定,对调研工作的努力配合。
其背后作者做的准备工作让我肃然起敬。农民工真实生活一手资料的取得,是作者博爱眼光、开放胸襟、共情心理的回报。调研者在同农民工群体交流的过程中能够真诚积极地表达调研意愿,怀有一颗同理心,站在被调研者的角度思考,尊重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逻辑,搭建起信任桥梁,从而消除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陌生和疏离感。这一点,对我的学业也深有启发,有时真实的生活呈现要比直接的调研结果重要的多,而要获取这一资料必须同调研对象建立在可以共情、信任的关系上。
5 用心编排孜孜行文便于同道解读
信息架构、章节编排,在学术研究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研究者逻辑架构、提纲挈领、语言表达等方面功底与能力的体现,本书在编排上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5.1 整体架构完备周延
本书共八章篇幅,结合了长三角地区的具体背景与田野调查中所获资料,对杜克斯教授的社会认同的分类进行了再创造,将社会认同分为“关系认同”“职业认同”“被污化群体”“城市认同”“自我认同”“消费认同”几方面。首章点明当今时代背景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现状,接着对社会认同理论进行溯源研究,通过对农民工关系、职业、城市、自我、消费认同中的行为特征进行实例论述,最后对手机媒体与社会认同的关系进行深入总结,提出政策思考与对策建议。以上内容逐层诠释,形成了完备周延的外在结构与内在逻辑关系。
5.2 主题设置逻辑紧密
在现有的学术探索过程中,笔者认为一本论著划分章节并不困难,困难的是为每一章节进行规划层级标注主题完成设置。此著作涉猎甚广,在繁杂的内容中予以清晰化的主题表达,是值得读者学习的高明之处。以第四章《媒介化体验》为例,主题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生存现状,其下主题设置从新生代农民工认同困境落脚,他们渴望摆脱自己的乡土印记,却很难快速被城市接纳,接着讲述媒介是人的延伸,手机给予了有着被剥夺感的新生代农民工高峰体验,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数字不平等,强调了手机给其在城市认同过程中带来心理满足。通过城中村的田野调查,进一步证明无线通信技术和手机媒体带来的巨变,使得农民工可以与城市信息互联进行自我赋权。最后讲农民工数字闲暇生活的论述,新生代农民工通过互动,不断利用新媒体技术重构自己的精神资本,加快其城市认同与城市融入的步伐。其过程中需要对研究内容精准把握,逻辑思考要紧凑严密,语言表达准确高超,此著作堪当典范。
5.3 标题语言精心提炼
在对当今田野调查进行社会认同分析的章节中,每章小标题的选择都极具用心。采用关键词加概括说明的形式,“职场中的手机使用与职业认同”“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生活与城市认同”等长标题,用于范围说明和内容表达,以便于读者一眼准确把握其论述对象、主题内容,“新市民想象”“媒介化体验”“数字边际人”等短标题,是作者对长标题内容的总结与概括,以便读者准确把握,加深记忆,不仅体现了提纲挈领的能力,也体现了作者的学术素养与创作诗情。
以上几点都可见作者编排、行文时的用心,这也是作者深厚功底的展现。在学术研究中,良好的编排、行文方式有助于其他读者的解读,学习。但是有时我们会忽视这一点,究其原因除了自身学术素养有差距外,很大程度上因为自身态度还是存在差距,在这一点上,此著作提醒笔者要不断地积累和反思。
此外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袁潇博士献身科研,甘于寂寞,孜孜以求的学术精神,没有一种成果的取得是来自于舒适圈,必须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对于科研事业要全身心投入。同时,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要时刻保有共情能力与博爱胸襟,尊重其原有的生活模式、行为逻辑,真诚平等与他人交流,这样才有可能获得其他人的真诚相待与真实反馈。
6 总结
《数字边际人:新生代农民工的手机使用和社会认同》这本书内容详实,理论丰富,案例新颖,编排合理,注重研究中的真实记录,立足于中国社会城镇化进程,为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实现城市社会认同,推进市民化进程提出了策略与建议,是新生代农民工研究中实践性较强的一部学术著作,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不但可以用为新闻传播学专业师生的补充读物,而且对市民化进程研究、城乡社会统筹发展研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能接触到这本著作,笔者感到很荣幸,对于站在学术研究大门前的笔者来说可谓是如沐春风,此著作无论是研究方法、逻辑思考、编排方式、还是研究态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指导价值,也加深了笔者对信息社会中媒介的力量的认知,开启学术研究的大门,对笔者的研究生涯大有裨益,不可不为之撰写书评,以抒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