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对军队心理服务工作的启示
2020-11-29
这场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国人民的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威胁。疫情发生以来,习主席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全国抗疫斗争。2月3日,强军网开通应对疫情心理服务热线,为部队各级特别是湖北武汉等疫情严重地区和一线医务工作者提供心理服务。2月6日,军事科学院防疫心理服务热线开通,为军队官兵和地方群众提供心理服务。2月中旬,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组织专家制作防控新冠肺炎心理教育系列微课,供广大官兵学习教育使用。各军事院校等心理学相关单位都在通过心理热线、在线心理咨询、公益讲座、科普文章等方式,为抗疫一线提供心理服务和科学支撑。在疫情防疫工作持续向好,军队心理服务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很多思考。
一、提升官兵心理防护能力,完善军队心理服务工作内容
充分认清军队心理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把握官兵心理变化的特点,积极主动开展心理服务工作,及时有效化解官兵心理问题,进一步提升官兵心理防护能力,是打赢心理防疫战、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举措。
普及心理知识。军队在针对疫情开展心理服务工作中也应考虑这一现状,加强心理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引导官兵系统学习掌握心理防护的基本知识。结合多种心理服务举措对全体官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增加对危机事件的科学理性认识和心理健康素养。帮助官兵做好心理调整,教会官兵心理自助方法,使其进行自我调适,增加自信,减少恐慌、紧张心理,稳定情绪,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开展心理互助。此次疫情中,不同地域、不同军兵种、受影响程度不同的官兵对心理服务的需求也不同。面对疫情,心理服务工作可以充分发挥官兵的主体作用,开展心理互助。在心理服务工作中,组织有相同或相似年龄和心理特征的官兵,在心理服务工作者的辅导和帮助下借助网络平台组建互助团体,充分发挥官兵的主体作用,开展互助活动,解决疫情防控期间居家生活、学习和训练中遇到的心理困惑,有效拓展延伸官兵居家或隔离期间同伴互助的空间、时间和内容,使得个体的特殊问题也能够受到积极关注,能及时发现、解决存在的问题,有效预防各种心理问题,及时发现和识别心理危机。
组织心理训练。结合官兵在抗击疫情中表现出的心理反应特点,结合技术战术训练、实战化训练、战备演习和执行急难险重任务,基于官兵心理接受能力、原有心理水平进行科学分类,采用丰富的心理训练形式,加强广大官兵的心理训练,增强官兵心理适应能力、稳定能力和承受能力,提高官兵心理素质,磨练官兵意志品质。
二、加强军队心理服务应急管理,健全军队心理服务工作体制
军队应急管理心理服务体系是用各种机制将心理服务的需求与供给连接在一起,搭建起服务平台和保障体系,以确保心理服务的规范运行和及时援助。这套制度体系以及相应的多种资源,应该“闲时备好,急时启用”。
建设应急管理心理服务机构。有效的组织机构是保障运行机制畅通的重要前提。军队应急管理部门或军队安全管理部门设立应急心理服务领导和管理小组,负责做好应急心理服务体系规划和日常建设,加强对各单位的心理服务需要和资源信息的收入及调控,并且应与其他保障部门结合,定期更新资源配置,加强各项心理服务工作的统筹力度和体系化建设,将“需求”“要求”二者联结成整体,做好制度衔接和统筹。应急管理心理服务机构重点是建立专家库,设立分级响应机制和协作机制,制定相应的心理服务标准以及保障措施。军队应急管理心理服务应针对疫情防控期间官兵心理反应,做好工作流程设计和具体应对方案;要建设信息化平台,负责管理信息资源,开展心理监测和信息发布,明确心理服务投送目标。应急管理心理服务机构不仅要关注疫情事件本身,还要做好全军官兵心态的监测和调控,加强心理防御建设。
建设应急管理心理服务平台。在应急处理中,应充分利用信息平台实现全军官兵心理服务需求与信息资源的精准对接和精细化管理。军队心理服务网络平台建设不可或缺,该平台可以在服务宏观决策、引导官兵认知、直接服务有需求的官兵等不同层面发挥积极作用。疫情防控期间的心理服务可通过心理服务热线和网络平台进行,面向全军官兵、家属开放,包括心理现状自测、相关知识科普、心理自助放松训练、心理咨询等模块,既可以了解和收集广大官兵的心理需求,也可以为有需要的官兵提供直接的心理援助。
建设应急管理心理服务队伍。军队应急管理心理服务要充实心理服务队伍建设,要遴选、培训一批擅长应急心理健康服务与心理危机干预,以及应急管理政策咨询的心理学专家队伍。这支队伍可以吸纳来自科研院所、高校、医院等单位的专业人员,也要注重发挥基层专业团体的作用,由他们提供专业人才和专业服务。疫情应急管理心理服务方式包括现场的和远程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以及必要的药物治疗等。服务目标主要是缓解他们的心理不适和精神压力,治疗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等。长久任务是建构包括各类应急工作指南、手册、方案的数据资料库,便于在应急时修改使用;做好应急心理服务相关学术研究,尤其是心理危机干预、风险认知、灾难心理、社会心理疏导等方面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注重研究成果的政策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