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基于微博平台的CP粉丝社群行为机制分析

2020-11-29张颂蕊

科技传播 2020年16期
关键词:社群

张颂蕊

CP 即为Coupling,指情侣、配对,这一现象起源与日本同人圈,最初用于二次元世界。随着媒介的推广,这种文化逐步扩展到电影、电视、真人等各个领域,被大众所熟知。CP 粉丝是对自己喜爱的两个人物或形象进行恋爱幻想的群体,他们在网络社群中沟通交流并搭建出一个群体内部的“平行世界”。在这个异质性空间的运作中,他们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心理机制与文化运作格局。

1 微博平台特殊性

和其他类型的粉丝一样,CP 粉丝的交流互动大多依靠于网络技术支持的虚拟社群。CP 粉丝社群充分利用各项资源与个人能力,促进成员间交流凝聚与信任依赖,不断维系着社区稳定。而在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今天,关于CP 文化交流和传递的平台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形态。

与其他CP 粉丝平台相比,微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大批明星及其官方进驻微博,使得普通民众与明星的互动往来成为可能,大大满足了粉丝群体的参与感受。官方粉丝站、明星超级话题等平台设置,都为粉丝集群创建自我空间打开了一扇窗户。基于此特征,微博上的CP 粉丝行为,大多围绕真人CP 开展。二是微博属于信息扩散性的媒介平台,其圈层形式以转发带来的链式结构,以微博超级话题与微博群等圈层结构为辅,在平台首页只能看到关注人的动态信息,是以人际传播为基础然后不断扩大为大众传播的传播方式。这种容易形成信息茧房的传递机制反而为粉丝社群提供了最合适的发展空间。

2 微博CP 粉丝行为机制分析

2.1 认知行为

关于CP 粉丝对CP 的认知情况,主要从CP 印象、契机原因以及带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总结。CP 起源契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被两人间浪漫美好的互动往来所打动,二是源于两人性格经历的极度相似而产生的般配观念。多数CP 粉丝的根本起源原因是对单纯浪漫感情的肯定,大多粉丝并不接受刻意炒作的CP 状态,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关心与情感才是最打动粉丝们的根源所在。

在关系认知方面,“是真的”一语广泛流传在各大CP 粉丝群体中。谈起粉丝们自身对于CP 虚拟性的认识,一些粉丝一定程度上承认这种爱情配对的虚拟性,但建立在双方频繁互动的基础上,基于双方往来,他们对于人物间的现实生活中的亲密关系是坚信不疑的。但也存在少数粉丝,完全认定两人的恋爱关系,认为双方只是碍于各种影响不便公开,对CP 中的爱情因素的坚持毫不动摇。

在CP 粉圈中,存在着一种与众不同的另类窘况:与一般粉丝可以将对偶像的喜欢宣之于口不同,“圈地自萌”是每一个合格的CP 粉丝都牢记的金科玉律。由于将亲密关系幻想建立在两个独立个体之上,其情感表达带来的影响就比其他粉丝更为复杂与不可控。当在大多数的CP 登上热搜榜时,无论是由于何种事件,粉丝内部态度一律是避免增加热度,以便尽快消失在大众视野中。作为粉丝,他们一边希望自己的偶像们可以获得更多的关注与喜爱,但同时,大多数粉丝心中也清楚这种本质上虚幻的亲密关系一旦流出粉丝群体进入大众视野,极易成为偶像本身发展的最大壁垒。一边是期待爆红“出圈”,吸引更多同好加入分享快乐,一边又小心谨慎避免给CP正主带来不良影响。即使是在如此两难的尴尬境况中,CP 粉丝也纷纷开创出了属于自己的异质空间,并在其中运行出了独特的行为规范与文化格局。

2.2 生产行为

产出视频、文本、图像等各种形式的再创造内容是粉丝参与式文化的最大体现,当使用者不再被动接受而开始积极生产并无条件分享,这种二次创造的文化内容,就变成了共享资源。微博中的CP粉丝生产行为,与别的平台不同,还包含着超话签到、日常发帖等数据维护任务。数据是微博中流量与热度的最明显的表现形式,尤其在微博CP 多为真人偶像明星的前提下,微博中的日常任务操练是CP 粉丝比较注重的一个方面之一。大批的CP 粉丝会每日进行超话签到或者发帖任务操练,这种重复的、具有集体荣誉感的仪式性活动,在不经意间不断加强着粉丝们的认同与依赖。

对于生产型粉丝而言,生产内容类型大多与本人已经掌握的技能方面相关。基于自我已经有用的技能,粉丝们在视频生产、动漫、文本创作等方面尽情地挥洒创作的热情。但也存在半路出家,因为CP 事业而主动学习掌握技能的生产型粉丝。随着技术进步,学习各种专业技术的门槛降低,广大粉丝受众很多都逐渐拥有了产出能力,并基于自我的偏好催生出创作热情与分享欲望。而视频剪辑是所有产出技能中,门槛最低,所需的时间和金钱成本最少,投入产出比最高的一种形式。这类的CP 粉丝在观看了许多同好粉丝剪辑的CP 视频后,自己也逐渐有了情节与画面的想法与构思,为了让这些预设落地,他们开始自己学习剪辑技术,不断扩展自我能力涉猎范围。

不论是何种类型的粉丝,其产出最初的动力都来源于个人的情感偏好。但除此之外,若要长久地维持产出状态,则与其他粉丝的认同与关注等因素有着更密切的联系。在满足自我创作欲望的同时,生产型粉丝也处在其他粉丝的期许当中,带着大家等待产出的压力与有人欣赏自己的动力,他们在取悦自我的同时,进一步融入到粉丝社群中,并从中获得更有尊严的人际交往体验。

新媒体技术赋予了粉丝社群交流分享的功能,粉丝社群利用这个机制,快速建立身份认同,形成关系网络建构,从而进一步强化了二次创作氛围。这种根据自我或集群意愿形成的文本或符号,是粉丝社群内在精神联系的重要维系。

2.3 互动行为

微博是实现CP 粉丝互动的最佳平台:转发、评论与点赞具有发散传播、即时讨论与簇拥表达等功能,实现了了CP 粉丝间信息的快速流通。不仅如此大部分CP 粉丝或多或少都加入了粉丝微博群或微信群,他们一边在微博中实行这链式的往来沟通,一边在圈层结构的私信群中,进行更深一层的思想碰撞。不仅如此,在微博的CP 粉丝社群中存在着独特的情感动员机制。基于CP 多为真人化的特点,在微博CP 超话中有存在很多“扒糖”贴。即搜集两人穿衣款式、发文内容、眼神动作等细枝末节的信息,对比找出关联部分,来证明其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交集。即便有时这些“证据”略显牵强,但粉丝仍能从中汲取到甜蜜关系的情感满足力量。流连在一个个充满爱意的“扒糖”贴中,CP粉丝不断地加深两人深厚感情的坚定认知。不仅如此,在微博CP 超级话题中,还充斥着许多描述粉丝内心活动的煽动性贴子,大多为感慨CP 一路走来发展的不易或是面临的多重艰难险阻等,通过悲情气氛的渲染,发帖者和接收者在一次次的互动中,不断深化着作为粉丝的身份认同,并基于这种认同产生更强烈的感情依赖,从而使得粉丝们拥有更加持久地为专注CP 事业产出、消费或其他各种形式地付出与奉献。

3 结语

基于微博平台,研究发现了CP 粉丝对认知幻想的复杂性。除了狭义的恋爱关系,更多粉丝承认其关系的其他内涵。而在生产、互动与消费层面,粉丝通过微博社群设立日常任务巩固集群精神,并随着新媒体环境的不断发展,粉丝们也在逐渐跨越技能门槛进行技术性产出。集群权力话语主要依靠感性因素维系,并通过这种空间建构不断获得心理满足。近年新媒体环境下CP 粉丝文化的迅速发展,预示着青年对打破现实壁垒的虚拟关系依赖程度逐渐加深。利用微博平台,CP 粉丝不断超越人际交往限制,在自我建构的空间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内部运行法则。它独立并平行于现实世界存在,并时刻影响着现实生活的心理状态,用异质性空间与替代性情感的方式对青年进行心理与文化层面的多重建构。在青年亚文化不断变化发展的今天,CP粉丝们突破主流媒体甚至现实生活框定的表意空间,这将预示着青年逐渐开拓“他者”空间领域的发展趋势。相信未来可能还会出现各种其他形式来诠释不同的时代语境,个人情感与社会联系会诉诸更多样化的结构形式。

猜你喜欢

社群
社群新玩法:分层和快闪
社群新玩法:分层和快闪
社群短命七宗罪
品牌社群作用机制研究评述及展望
甩货宝宝 当社群电商进入下半场
社群主义与媒介伦理
基于自媒体视阈的品牌社群感知对品牌社群价值形成的影响
社群到底怎么玩才能黏住用户?
母婴电商的社群玩法
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